后秀東
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是當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課堂教學則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的主陣地。為適應當前時代的要求,創新教育已當之無愧的成為我國教育的總趨勢,人的創新能力是人的全面素質的綜合表現,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切入點,以弘揚人的主體精神,開發人的潛力,張揚人的個性的教育活動。那么我們又如何在小學英語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結合教學實際,我從以下四點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運用興趣教學,激發創新思維
“教人未見其趣,必不樂學”。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的力量,是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學生一旦對英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樂于接觸它,并能興致勃勃地全身心投入學習和探索之中,變“苦學”為“樂學”。英語語言的學習是比較枯燥單調的,而且,如果教師一味地講,學生被動地聽,肯定會逐漸失去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只有學生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他們才有較強的求知欲。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進行“興趣教學”,可以使學生在多變的教學形式中始終處于思維活躍、情緒興奮的狀態。為此,我在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去了解學生的喜好,英語課堂中的游戲、競賽、繪畫、表演、唱歌chant等是學生喜愛的,采用教學卡片、圖片等直觀教具以及學生喜歡的英文歌曲、chant,在教學中集知識和趣味為一體,以滿足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營造民主氛圍,培養創新思維
古希臘的普魯塔戈早在3000年前就曾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要點燃學生頭難腦的火把,教師無疑就是火種。在課堂上,要是學生的思維產生創新的火花,教師必須要實現課堂管理的創新,營造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廢棄了傳統的“秧田式”的座位排列結構,把座位有時擺成“田字格”型,這不僅縮短了師生之間的空間距離,便于交流,更重要的是營造了一種開放、民主的合作學習氛圍。在改革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基礎上,我又將師生關系進行了重新定位。所以要想使學生的創造力有所發展必須要有自由而寬容的氛圍。而對于課堂教學來說,所謂自由,就是盡量減少對學生的行為和思維的限制,讓他們有自我表現的機會;所謂寬容,就是不對學生的獨特見解進行批評和挑剔,使學生消除害怕被老師批評的心理障礙,獲得創造的環境,從而使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獨特見解。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其前提是教師必須有創造性的課堂教學設計,自覺地、積極地營造一種平等、和諧、寬松、民主的課堂氣氛,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
三、創設情景,培養學生創新交流能力
情境教學是指以教學內容為中心,根據學生的發展水平,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引入或創設情境。其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正確牢固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創設“情景”教學進行教學,可以使學生仿佛有置身于英語學習的世界里,有比較真實的感覺,現在比較多的“英語角”,就是其延伸、發展。課堂教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積極地學習,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且可以大大加強語言信息的輸入,產生語言內化,做到學以致用,從而為進一步學習英語制定良好的基礎。語言是同學門進行思維交流的工具。但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迅速直接用英語表達思想的難度高,跨度大,更談不上創新能力的培養,而英語課中的活動是以口語為中心,能夠營造民主的、和諧、寬松的語言環境。在這樣的氛圍中比較容易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和創新交流的能力。
四、組織英語課外活動,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
《國家英語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積極開展各種課外活動,有助于學生增長知識,開闊視野,發展智力和個性、展現才能。教師應有計劃地組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英語課外活動,如朗誦、唱歌、講故事、演講、表演、英語角、英語墻報、主題班會和展覽等。教師要善于誘導,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培養他們的自主性和創新意識。”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過程中,課外活動作為一種教育途徑,其作用已越來越受到重視,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課外活動,可以彌補課堂教學的某些局限性,使兩者互補,相輔相成,以促進課堂教學,優化整個教學過程。英語課外活動是學生充分運用英語進行交際,激發創造思維火花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在課余時間讓學生開展各種創造性的活動:看圖說話、手抄報,英語角、英語園地、課本劇表演等,這些活動實踐性強,學習資源、實踐機會、創新思維無處不在。課本劇的特點是學生參與的人數多,根據具體的情況,可以對教材進行刪減和增加。
總之,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給學生提供較好的說講英語的寬松、民主、和諧的環境,教師要做到面對全體,尊重、愛護學生,組織形式多樣的英語活動,而且能夠讓每一位學生都是參與者,讓學生們自由地運用英語,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讓英語課堂教學成為學生自主活動,大膽實踐創造新天地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