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遵
眾所周知,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是學生在教室的啟發引導下,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培養能力,接受思想教育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把素質教育的思想落到實處,才能真正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的人才才能適應新時期社會發展的需要,應該說我們有許多工作要做,例如:教材的處理,教學手段的運用,教學方法的改進等,但是,最最重要的是教師觀念的轉變。
一、呼喚改變學習方式,少約束禁錮學生被動接受知識
1.要相信學生——注意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應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時時把自己擺在一個非主體的引導者的位置上,不要什么都自己包辦,要相信學生有能力去化解知識,在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教師應承擔起組織者的角色,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研究和解決問題。
2.要敢于放手——給學生創造一個自主學習的環境
學生的學習靈感不是在靜如止水的深思中產生的,而多是在積極發言、相互辯論中閃現的,如果學生的主體作用被壓抑,則他們本有的學習靈感有時會消逝,當然,不是說亂成一團才為妙,但在一個開放的、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課,應該有學生自由表達意見的時空。適度的“亂”,在教室控制之中的“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他們能真正參加到教學活動中。
3.要認可預知——順應學生學習的需求
孩子本來就有強烈的好奇心,不知道的,他想去了解,知道的他又想說出來,表現一下,這很正常,教師應該摒棄以前的觀點,并利用這點來激發學生進一步的求知的欲望,發揮他們的主體能動性,培養他們主動學習的意識,例如,在教學《相似三角形》時,由于學生已經學過全等三角形的有關知識,所以我準備的一些問題提出來后學生很快就回答了,面對如此情況,我有增加了一些更加深的問題,更加開放的問題讓學生解決,并補充了一些較難的題目讓學生練習,學生對此非常滿意。
二、大膽改革教學方法,多放手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實踐
1.重視創設探索情境,使探索成為學生的內在需要
俗話說,“為什么”是思維的開始,“怎么辦”是思維的運作。教學時,要精心創設問題情境,營造自然和諧、民主的探索氛圍,使學生置身于問題情境的探索之中,讓每個學生都能成為問題和規律的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以滿足自我的需要,產生激勵、推動自己學習數學的內驅力,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學習的全過程,如教利息,課本中的年利率是97年10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到幾年已經調整了好多次,而且還增加了收取利息稅的規定。教學伊始,我就創設了一個問題情境:“學校將5000元存入銀行,把它的利息捐給‘希望工程,支援貧困地區的失學兒童,請你幫忙學校設計一份方案,怎樣存款捐贈給‘希望工程的錢最多”。為了爭當小設計師,學生不僅在課內學習的興趣十分高漲,高效完成學習任務,而且課后還紛紛到鎮上的銀行、信用社、郵電局去調查當前的年利率和利息稅的計算方法,以設計出一份最佳方案。這樣通過課內向課外延伸,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提高了他們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重視探索方法指導,讓每個學生都學會探索
(1)自主學習要以教師的有效引導為輔助。一提起“自主學習”,許多教師認為一切的學習活動由學生說了算就是自主學習。于是,無論學習內容難易,不管學生學情如何,一味地強調學習目標學生訂,學習內容學生挑,學習方法學生選,時間作業學生改。其結果是不少學生無所適從,無從下手,這樣做,學生表面上獲得了自主的權利,可實際上并沒有實現真正的自主,長此以往,學生必將學力降低,致力受阻,教師的一番良苦用心卻換不來好結果,這是為什么?
學習是一項具有加強目標性的活動,一切由學生說了算,必然導致實踐活動偏離方向。因此,中學生自主學習離不開教師的引導。當然,教師的引導也應該有個“度”,這個“度”就是:在實踐活動中,學生能力所及的,教師避之;學生力所難及的,教師助之;學生力所不及的,教師為之。只有這樣,學生主體地位才能切實回歸,自主學習才能落到實處。
(2)合作學習以學生的獨立思考為基礎。合作學習本身就是對每一個學生的一種激勵,可以激發學生自我完善和相互競爭的學習動機;可以讓學生掌握合作與交往的經驗,培養團隊精神和協作能力,加快個性化社會進程;但目前的實踐活動中的合作學習存在不少弊端,最嚴重的莫過于教師不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由于缺乏足夠的思考時間,學生在小組交流中出現個別學生侃侃而談,多數學生說不出自己的見解,只好充當陪客;學生偏離了主題作漫無邊際的閑扯等現象。因此,我們認為實踐活動課教學中必須舍得留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和思考空間,一般來說,教師提出一個問題,都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思考空間。一般來說,教師提出一個問題,都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思考,然后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在組內交流各自看法。彼此互通獨立見解,展示個性思維方法,并在交流中反思,是自己的見解更加豐富和全面,進而在全班交流,最終使學生形成正確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