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欣
自新課程改革標準提出以來,許多中小學校都大張旗鼓的探索如何通過課程與教學的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在江西教育界權威性期刊《都市家教》中,每一期都刊登了許多我們一線教師對于提高課堂效益思考的專業論著。當閱讀到老師們精彩的論點時,心中不禁贊嘆;但實踐將方法運用到聾校課堂中時,似乎又有很多不適用的地方。思想的撞擊,推動著作為聾校一線教育工作者的我,坐下來靜靜思索到底何種方法、怎樣改變才能既適應聾校特殊的課堂,又使得在教學效益得到更有效的提高?
聾校課堂,乍看和一般的普通課堂一樣:老師通過組織教學將知識傳授給學生。但仔細觀察分析,卻又大不相同。那聾校課堂到底特殊在哪里?首先,從外在觀察,聾校課堂教學的工具特殊;聾校教師在課堂上主要是通過手語方式和學生交流溝通。但其實手語能表示的漢語是十分有限的,例如漢語中的虛詞、多音多義詞,這些都不能靠僅僅的幾個手勢動作來準確表達。其次,從內在分析,聾校課堂教學的對象特殊;聾生由于聽力方面的障礙,使得他們必須依靠視覺感知世界,從而導致聾生認知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善于記憶具體事物,不善于記憶抽象內容。
針對聾校課堂的特殊性,我們得出聾校有效課堂應該是在具體、形象、直觀思維基礎上,通過模仿、糾正、轉換、強化等方法,達到初步掌握一定的知識,形成一定的技能,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深入訓練,最后逐漸掌握較復雜的知識,并獲得一定的能力。在這樣的課堂中,情景教學是既符合聾生的學習心理,而且確實能促使聾生語言、思維能力的發展,對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效率都十分有效的教學方法。
所謂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入、制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理解教學內容,促進他們的心理機能和諧發展,提到教學效率。
聾校情境教學具有以下特點:抽象文字形象化、情感體驗逼真化、知識內容生活化、知情意融為一體化
一、抽象文字具體化
在聾校語文課堂教學時,教師常常會碰到這樣的尷尬局面:課文中一句很精彩的句子,通過漢語手勢語的表達方式一打,句子變得乏味甚至連作者要表達的意思都變樣了。如一篇語文課文中有“螞蟻跟著青蟲打滾”這樣的句子,這里面的“跟”,手語詞典里的動作往往打出“跟從”的“跟”,其實在課文中“跟”的意思與“跟隨”的“跟”是完全不同的。手語動作這樣一表述,學生就會以為是青蟲在前面爬,螞蟻在后面跟,劇烈搏斗的場面蕩然無存,聾生對課文的理解就會大打折扣。這時,我利用多媒體設備,將句子中的場景制作成動畫直觀展示在學生面前,這樣,即通過展現情境的方式讓學生準確無誤的理解課文的意思,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可以自主的學習,變成學習的主體,從而提高了課堂的有效性。
二、情感體驗逼真化
聾生動作模仿能力強,在語文教學中,根據教材特點和教學要求,設計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且便于聾生“操作”的表演動作。或是教師示范,學生模仿;或是聾生感知并理解課文內容較深刻時,讓其個人表演分角色表演,使聾生在表演過程中,抓準時機,把看、讀、說、寫有機地相結合,與此同時,聾生自己進入角色,課文中的角色不再是書本上的了,而就是自己或是自己的同學,這樣,聾生對課文中的角色必然產生親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內心體驗,使聾生情緒高漲,通過表演不僅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達到領悟課文思想意義的目的。
如《皇帝的新裝》塑造了一位愚蠢可笑的皇帝形象,我在教授本文時讓學生發揮想象,帶上道具上臺表演皇帝試新裝的情節,這一環節把課堂教學推向了高潮。:皇帝在鏡子面前會有怎樣的表現呢?學生透過字面大膽想象,進行表演體會。有的學生表演出皇帝整整皇冠,摸摸衣角的細節;有的同學表演出皇帝疑惑卻故作鎮定的虛偽表情,把文中的潛臺詞通過想象也都表現出來。
三、知識內容生活化
在聾校的教學中,教學內容與生活緊密相連,這使得有一些內容“學生自己能學會”。在此應強調的是,這里的“學生自己能學會”不僅指單個學生自己能學會,還包括學生群體自己能學會。這樣的話,就充分的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這是一堂聾校的二年級數學課。人民幣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物品之一,對于聾校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日常生活的經驗足以使他們自己能學會這一知識。這課堂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進入情景教師的“小賣部”中,即刻將教學氛圍營造成學生們的日常生活情景,老師則是老板,學生們是來購物的顧客。在琳瑯滿目的商品中,學生們紛紛拿出手上的人民幣道具躍躍欲試。學生在掌握了“1元等于10角”的基礎上,分別拿出了“1元2角”代替“12角”、“15角”代替“1元5角”……這些回答反映出了學生以往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歷。有些學生自己已經在計算兩件物品價格相加的結果,更提出了“人民幣相加,元與元相加,角與角相加”的結論。上課的地點就在“小賣部”,學生們還可以互相扮演老板和顧客,互相檢查這節課學習的成果。如果,這節課教師沒有讓學生們在“小賣部”中自主的學習,而是直接寫出“1元2角=12角”、“15角=1元5角”或直接告訴學生在“人民幣的加法計算中,單位相同的加在一起”,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
四、知情意融為一體化
由于聾生抽象思維的滯后,在常態靠教師“口述”灌輸知識的聾校語文課堂中,往往整篇課文講完,教師最后也只能靠“是”或“不是”這種封閉式的方法來共同探究課文中情感和價值觀一類的問題。如:《三味書屋》這篇課文,在教師完成本課情感目標時,教師常常會“啟發式”地問“魯迅不怕苦不怕累堅持學習的精神是不是值得我們學習”,聾生回答“是”。其實這種封閉式的提問,既沒有激發聾生思維的空間和余地,影響了聾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更達不到應有的效度。學生覺得自己只是觀眾,“置身事外”……
但是如果我們通過情景教學法,在課文教學一開始就給學生預設情境,引導學生回想自己與課文人物有一樣的體驗,將學生一下子帶入“課文”,課堂將是另一種風景……
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闡述了這樣的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無論遇到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一步一步戰勝小困難,最后就能戰勝最大的困難,這篇文章所要闡述的人生哲理十分貼近聾生的生活實際。教學一開始,我引導學生去尋找生活中曾遇到的困難,以及面對困難時的心理。聽到我所提的問題,課堂頓時“炸開了鍋”,學生回答得非常積極。他們說在學習上遇到難題時有些灰心喪氣,想等著老師來解答;晚上一個人走夜路時,一個人在家總是提心吊膽,希望能有個人陪自己;陰雨天來學校時,道路泥濘,自己曾想不來上學……我及時地引導學生:面對困難,我們應該怎樣克服它呢?《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課文就給了我們答案……由于有了前面的體驗,學生在學起課文來就容易感受其中的情境,就容易受到感染,進而把這一人生哲理變為自己的思想。學習課文后,我再次引導學生思考怎樣解決自己生活中的困難。這樣,學生學到的不只是知識,更多的是人文的思想,提高的是自身的素養。
在新課程改革推行的新形勢下,各種教學形式層出不窮。情境教學雖未是新課改教學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個,但情景教學意思簡潔明了內容卻蘊含豐富。這種教學方法將教師從粉筆灰中拯救出來,將學生從板凳上解放了出來,讓聾校無聲的課堂處處充滿“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