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全
【摘 要】小學思想品德作為一門德育課,其旨在培養小學生的道德品質,其教學過程,實質上是通過教育因素的有效影響,促使小學生將思想品德規范逐步內化的過程。這一過程的核心是學生自主性和創造性的激發和發展。因此,筆者認為,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必須全面關注“人”的發展,將老師的注意力從單純道德意志的傳授轉移到道德主體的培養與發展上來。
【關鍵詞】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環境;教學方法;創造性
一、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培養自主性
新的小學思想品德課《課程標準》強調:“思品課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個體在集體中的表現有主動性和被動性之分,主動性的表現就是主體參與。抓住了學生的主體性就等于抓住了學生發展的實質。在實施過程中應遵循五個原則:
(1)讓學生主動參與。在教學中,必須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配合的師生關系,讓學生主動地參與課前準備活動、課堂教學活動、課后延伸教育活動。只有使學生積極投入教學全過程,成為受教育的主體,才能使教育轉化為自我教育,使品德心理內化成為可能。
(2)讓學生自主評價。教學中,應該讓所有學生參與評價,通過自我評價、相互評價,共同提高道德判斷和道德評價能力,增強道德規范自我約束力。
(3)讓學生自主體驗。良好品德心理和品德行為的形成,光靠個人經驗不行,還必須使學生集體都獲得經驗。在教學中,應該讓全體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參與情感體驗、行為體驗,獲得體會,從而豐富和加強內心體驗。
(4)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思想品德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尤其要多關心后進生,注意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善于發現他們優點。只有這樣,才能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
(5)發揮學生榜樣的作用。學生中的優秀典型是全體學生觀察分析良好行為的活榜樣。思想品德課教學要聯系教學內容,發揮學生活榜樣的教育作用,引導學生分析身邊的活榜樣。除了要聯系典型活榜樣,還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點滴好榜樣,讓學生感受到:人人都有好榜樣,處處都有活榜樣。
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活動真正成為主體活動,才能使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參與、學會選擇,學會自主學習和發展。
二、創設快樂民主的教學環境,激發自主性
在傳統教學思想中,人們總認為課堂上學生越規矩越好,于是給了學生過多禁錮。如端正的坐姿,固定不變的座次等。思品課應敢于向傳統的“規矩”挑戰,大膽“解放”學生,解放學生的學習時空,解放學生的學習心態。
(1)解放學生的學習時空。現時我們大部分的課堂座位都是以橫排縱列式擺放,雖便于管理,但不利于學生交流、討論。所以在思品課堂上,可以根據上課的內容適當調整座位,使課堂有足夠的師與生、生與生互動的空間。還可以根據上課的形式,讓學生自由地到自己好朋友的座位上去進行討論,讓學生有更多的自我表現的機會。
除了在教室教學外,還可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教室以外的場所去進行教學活動。《積極參加公益勞動》一課,要求學生知道什么是公益勞動和為什么要參加,可帶領學生在校園內甚至可以到學校附近的小公園、街道進行教學活動,及時進行“打掃落葉”、“你丟我撿”的活動。
(2)解放學生的學習心態。傳統的思想品德課教學,長期存在“灌多悟少”的弊端,學生始終處于被“管制”的地位,嚴重阻礙了學生的道德思維能力的發展。在雙向交流中,教師要淡化說教者和評判者的角色,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和體驗,對于學生表現出的創造性思維,如所說答案與眾不同,教師要予以尊重和保護,因為創造性是主體性的最高表現。真正的創造性是對現實的一種超越,是一個人獲得成功的必要條件。在思想品德課上要鼓勵學生創造,引導他們成功。尤其是當學生對教師原來的設想或所講的內容提出異議而又十分有道理的時候,教師要放下架子,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給予高度評價,使他們在自己的創造中,在成功的體驗中增加自信心。
創設快樂、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從另一個角度為發揮學生主體性創設條件,讓兒童在課堂上感受“積極的沸騰的精神生活”。
三、選擇充滿情趣的教學方法,激發創造性
《課標》中提出“有效的教育必須采用兒童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現實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后人格的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要讓課堂充滿生機,就要求教師依據教材內容,遵循認知規律,根據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避免單純的背誦、機械的記憶、枯燥的抄寫,采用講故事、聽歌曲、情感朗誦、角色游戲、小品表演、分組討論、知識競賽、辯論活動等多種形式,使之在興趣盎然的教學活動中得到啟發,受到教育。
(1)擂臺競賽。如上《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這一課時,如果只是空洞地說教就會使課堂毫無生氣,如果進行一次“動手能力大比拼”比賽,讓學生自己洗手帕、系紅領巾、穿衣服,看誰的書包收拾得又快又好;看誰的衣服疊得又快又整齊,看誰的鞋帶系得又快又好。通過這一系列比賽,使學生在高漲的熱情中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把良好的道德情感轉化成道德行為。
(2)模仿表演。如上《做誠實的孩子》一課,可安排表演小品《我錯了》。讓學生親歷“主人公”做錯事后,在同學的幫助下,認識到自己應該做一個誠實的孩子,這一簡單、具體的場景,明白人并不是生來就“誠實”,也不是生來就“不誠實”的,從中受到做人應誠實的教育。
(3)多媒體參與。目前,現代教育技術已進入課堂。電腦課件以它的鮮艷色彩和動畫效果,在思品課教學中發揮著投影片所不能替代的教育功能。尤其低年級教材大部分是以圖為主,而且課文內容大部分是反映學生身邊生活的小故事或寓意深刻的童話故事。因此,教師應有意識地用好課文內容,創設情境,讓學生從生動形象的故事畫面和故事情節中感悟道理,學習人之美德。如:教學《心里想著別人》一課,老師把課文插圖制成電腦課件。課上,老師帶領學生操縱鼠標,一個鮮活的童話故事動畫片展示出山羊、小貓、小狗舍己奮力搶救落水伙伴的動人情景。形象的感知和帶有啟發性問題的思考,學生自然悟出山羊等三個小動物就是心里想著別人的人,通過知識遷移,激發了學生愿意向他們學習的道德動機。在這樣的情境中,道德認識得到了提高,道德情感得到了升華。
(4)利用故事創境。講故事是小學教師最常用的教學方法,也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故事情節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引發思維和想象。如教學《集體力量大》一課,老師創設了一位老人臨終前讓十個兒子折筷子,教育兒子們要團結的故事情境。而且邊講故事邊讓學生扮演十個兒子分別折斷一根筷子,再折捆在一起的十根筷子。使學生從生動的故事情節和饒有興趣的實驗中,猜出了老人臨終前沒說完的話。學生聽得認真,做得開心,在歡樂的氣氛中豐富了想象,啟迪了智慧,自然悟出了團結起來力量大的道理。
早就有專家呼吁過:要讓課堂成為最有活力的地方。教師在課堂上能把學生所有的熱情都調動起來,讓他們在快樂民主的氛圍中,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在不斷成功的體驗中,覺得思品課非常有趣,學習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從而讓思品課插上“快樂”的翅膀,使課堂充滿創新的氣氛,激發學生向上的進取精神和創造力,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倪建榮.小學思想品德課體驗式教學探索[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5):81.
[2]鄭偉.讓小學思想品德教學回歸生活[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28(2):160.
[3]周健.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的生活化路徑[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3(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