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輝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作業是學生進行學習最基本的活動形式,合理安排好學生作業,對于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和習慣,發展學生的智力和創造才能有著重要意義。但長期以來,學生更多地成為作業的工具和應試的機器,使得作業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讓學生苦不堪言。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如何布置作業才能既不增加學生負擔又能提高教學質量呢?我們對此問題進行了一些探討。
一、當前農村小學數學作業布置中存在的問題
在農村小學,數學老師每天都要布置一些課外作業,但農村留守兒童缺少家長監督,有的學生就借故拖延,甚至不做,從客觀上講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農村小學數學老師在布置課外作業時,多以計算題唱主角,借助紙筆完成,以書面的形式來呈現,又是要求個人完成。這種毫無趣味可言的課外作業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對數學作業產生了厭倦的負面情緒。有的老師在作業布置時“一刀切”,沒有層次性,無視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造成“差生吃不消,優生吃不飽”的狀況,不利于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尤其是學困生和優等生的發展。教師布置作業時,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脫離,總是寫呀、算呀,學生感到的是負擔和乏味,體驗不到做作業的樂趣,導致了它的低效甚至是無效。這樣的作業除了加重學生的負擔之外,對農村的學生來說更是一種折磨。
二、農村小學布置數學作業的原則
1.針對性原則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強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生在接受知識和思維能力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面向每一個學生個體。要針對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要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具體問題,要針對每個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既要有“基本題”,又要有“提高題”,要有后進生“跳一跳能找到”的“果子”,還得有優等生覺得富有挑戰性的作業。
2.趣味性原則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傳統作業往往內容枯燥、形式單調,學生感到乏味。我們應該發揮作業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方面的獨特作用,力求做到題目新穎有趣,形式靈活多樣,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完成作業,在心情愉悅中鞏固知識,培養能力。
3.開放性原則
在家庭作業的設計中要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適度地引入一些具有探索性和開放性的題目,不僅有利于學生應用意識和能力的形成,而且可以使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形成積極探索和力求創造的心理態勢。
4.實踐性原則
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要結合學生的生活,要調動他們的各種感官協同參與,要強調實踐,強調應用數學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5.發展性原則
《數學課程標準》特別強調:“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不同的人學不同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就要求在設計作業時,從作業內容的選擇到練習形式的呈現都要給學生充分思考的余地,作業要有助于知識面的延伸和擴展,有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6.創新性原則
家庭作業的設計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作業設計中,教師應當充分考慮到時代的背景,結合實際設計一些時代性比較強的作業。要打破傳統型作業整齊劃一的格式,各展所長,各盡其能,完善個人魅力,給予學生“天天是創造之時,處處是創造之地,人人是創造之人”的新鮮體驗。同時也讓作業成為閃現學生創造力、創造性思維的舞臺。
三、農村小學布置數學作業的策略
1.教師要布置趣味性作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鑒于作業對于學生的重要意義,很多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都非常重視作業的布置,但是長期以來,學生與作業之間的“矛盾”卻一直存在。很多學生抱怨教師留的作業過多,而大部分教師也為學生不能及時的完成作業而苦惱,造成師生關系的緊張,影響教學的有效進行。在筆者看來,這是因為教師在作業布置的時候只考慮到自己的角度,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體會。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對于教師的教學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意義,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教師能夠加強對于學生學習體驗的感受,從他們的學習興趣點入手進行布置,以便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學了四則混合運算后,我設計了這樣的游戲作業,用撲克牌與父母比賽算“二十四”,把碰到的巧算題、難解題帶到學校,與同學一起討論。教學完“乘法口訣”后,可以設計“對口令”的游戲,讓學生與學生玩,學生與家長玩。為了改變原有計算題枯燥、乏味的現象,我設計一些“開火車”、“小猴闖關”、“奪紅旗”、“登上寶座”等帶有童趣味的游戲性作業,把一道道計算題融合在故事情節中,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運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學習的興趣。學生在游戲中學習,不僅在學習中體驗知識的魅力、成功的喜悅,而且培養了他們用數學語言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學生感覺到數學作業是一個游戲天地、學習的樂園。
2.與生活實際接軌,鼓勵學生勇于實踐
來自于生活實踐中的數學作業,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激起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例如教學“利息、利率”這一內容后,可以安排以下作業:做自己的小會計,到銀行去了解利率,然后把你積攢的錢存起來,想一想怎樣存最合算?把你的分析匯報給大家聽。在這一系列的實踐中,學生對利率,利息這一知識的理解極為深刻,有效地鞏固所學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讓數學又回到了現實生活中。
3.作業要有開放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我們要布置一些以學生主動探索、實驗、思考與合作為主的開放性作業,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成為一個問題的探索者。首先是課題式開放作業,以“小課題”的形式,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再通過自己的實踐,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其次是閱讀摘錄式開放作業,以作業的形式積極引導學生閱讀數學課外讀物,感受到數學的價值和魅力,拓展了知識視野,逐步形成良好的數學閱讀習慣,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主學習的愿望。再次是多向發散型開放作業,在多向發散型開放作業中,對同一個問題可以有多種思考方向,使學生產生縱橫聯想,通過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思,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拓展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最后是豐富的調查式開放作業,讓學生在生活中進行數學調查,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增強數學的數感,把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揭示出來,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又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創造才能。
4.作業容量精練化,注重有效性
教師給學生布置家庭作業時,切記不要布置一些機械重復的作業,要追求精練。如在計算教學后,家庭作業一般都為課后的計算練習,我總是讓學生自己選擇其中幾題以求精練,但基本練習還是要的。對于那些喜歡布置作業的家長在家訪或家長會上要適當指導,使他們能更高效地輔導孩子的學習。這樣從某種角度講能適當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以防學生產生厭學情緒。
5.教師要布置實踐性作業,實現學生的學以致用
俗話說“學以致用”,特別是對于數學科目而言,作為一項實用學科,數學在生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實用價值,加上生活中有很多的數學素材,而數學學習中也有很多生活知識點,所以就需要教師能夠將數學知識實踐與學生的學習、作業進行有效的結合,以便能夠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不斷的提升自己的數學技能,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