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欣
【摘 要】結合本人工作實踐,總結了作文教學中的有效方法,側重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作文教學;語文
作文教學是每個語文教師必須完成的教學任務,也是考量語文教師教學素質的一個重要環節。工作十多年,也可說“閱文無數”,自己也經歷了由茫然到坦然的過程,還是覺得我們要把作文的本真還給孩子,他們才是作文的主人。只要改變一點點,我們就輕松了;慢慢地,孩子們就學會了。
一、不爭的現實
從教之初,就感覺到語文優勢明顯不及英語和數學,它好似是一件附屬品,若不是因為在中國——這一特定的大環境,它簡直就無法存在。或許這種判定有失偏頗,但事實是,語文逐漸成為學生輕視乃至厭煩的學科。
工作幾年后,雖然也掌握了一些作文指導的方法,但還是發現在教學中的很多困惑,讓我無所侍從。孩子們厭寫,不愿動筆,缺乏寫作的主動性;有的孩子竟能一連三年用一篇作文來應付所有題目;在畢業班備考的關鍵時刻,很多家長讓孩子背幾篇提前準備的成文,也幾乎是應對考試的法寶。
二、努力的實踐
面對不爭的事實,我明白教師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必須在困境中去尋求解決之道。
首先要解決的是孩子“畏難情緒”。究其根源是孩子們的生活過于單調,經歷少,閱讀積累少。對此,我選擇“觀天下”,就是讀別人的經歷,學別人的文章。我曾讓學生在課前活動中閱讀書報雜志上的好文章,借此來培養他們對文章的感受力,讓他們漸漸喜歡文學作品。我還讓他們寫日記、寫周記,通過寫評語的方式來激發他們寫作的興趣。我的目的是讓他們從“要你寫”變成“我要寫”,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老師在關注他們,喜歡他們。
在作業環節上,我也有意向寫作側重。七年級上學期我借助“用詞組段”訓練學生語言組織能力。這個實踐最初很困難,很多孩子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完成“五個詞的造句”。但隨著訓練的持續,很多優秀的語段在他們的手中誕生。在這里引用一則,文中黑體字就是要求用到的詞語:
“冷風瑟瑟,不知不覺已到了晚秋,樹上鳥而清脆的叫聲變得喑啞了,樹葉窸窣地相繼落下,大地一片沉寂,夜色一片蒼茫,還能隱隱約約地聽到遠處的北風在哀號,似乎整個世界靜謐在了冷秋里。”(z同學)
七年級下學期我用“循環日記”代替了“用詞組段”。重在訓練他們對文章的整體意識和文體意識的把握。調整以后雖說批改量減少了,每天只有八本周記,但我很注重評語的質量,往往要花去一兩個小時寫評語,有的周記要看過兩三遍才下筆。我的樂此不疲,使得學生很重視這項作業。用他們的話,“在放學前第一時間拿到周記看評語,并且比比老師給誰的評語多”。他們在日記里或品析美文、或傾吐心聲、或介紹愛好、或連載小說,可謂內容豐富、風格多樣。一名女生提議把我寫評語的形式和當下流行的“網絡貼吧”結合起來,讓同學們跟貼。后來,學生互相交流批語,并在循環日記時自發地寫連載小說。我還把好的作品在班上閱讀,讓學生互相交流,他們對此興趣很高。
當時三班的一名男生,平日一些作文就頭疼,一個材料用好多次。而他在一次的日記里用輕松的語言談他對電話、電視、電腦、藍牙技術的理解,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所以我在批語中說道“此文讓我看到一個更真實親切的你。也許是我太過嚴肅,也許我們之間的交流不多,所以無法進入你的世界。只聽說你很憨厚、真誠,而且在電腦方面比較精通。今天從文中所說可見一斑。日記的語言雖然通俗了點兒,但絕看不出你是寫不出作文的人,相信你期中考試定會有更好的發揮。”通過這次交流,我發現他在課上比以前認真積極了,寫作文也開始嘗試自創。
當時四班的一名女生很喜歡寫作。她的作文和日記都巧花心思,立意、手法都很獨特,只是略顯偏激和消極。有一次我看過她的《無題》一文后,我寫下了這樣一段批語,“在〈無題〉旁邊赫然寫著被你做過特殊處理的名字,乍一看,我不禁心頭一緊,隨后一連串問號涌入腦海。(這孩子最近又怎么了)。不要因為這句話又把自己往異類的行列放。我真的不喜歡你那樣對待自己,你應該知道那種方式代表什么。牡丹叢中的一朵玫瑰,一朵帶刺的玫瑰,對自己的定位很高,與眾不同,我喜歡。這才是你的本色。而因為太不同卻不被理解,所以讓自己痛苦至極。我能理解,但希望你的內心不是真的滴血。”課后她就和我解釋清楚了。在日記里可以及時地疏導學生的思想障礙。心理輔導師,也許是判日記時我所扮演的一個重要的角色。
至今我都珍藏著近二十本被我和學生寫得滿滿當當的日記本,看著我和學生們共同成長的點點滴滴,心中甚感榮幸和滿足。這讓我堅信老師不要把自己當做一篇文章好壞的裁決者,要成為一篇文章的忠實讀者。
三、美好的期待
老師們可能會說,那怎樣才能讓孩子真正能在快樂的寫作后一個個都去拿高分呢?畢竟,在中國考核老師的教學質量,唯分數論并不是那么容易改變的現實呀。是呀,那只能寄希望于教育決策者了,如今的作文要求越發貼近孩子們的現實了,那中高考作文評價是不是也應該更親民一些呢。能不能不要用精品的標準去衡量所有文章。不是每個孩子都很優秀,但是每個孩子在這個世界上都是唯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