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偉
在音樂課中,學生是否建立準確的音高概念,掌握較好的音準能力,直接影響到學生歌唱能力的展現。如何在教學中注重學生音高概念的建立、音準能力的培養?如何能讓這些內容空洞晦澀、枯燥乏味的技能訓練,變得更為鮮活生動,變得讓學生們更易于接受,更樂于接受?
策略一:在游戲活動中,建立音高概念
1.探索音響游戲,鑒別音高
離開了準確的音高,音樂就會走樣,就是我們所說的走調,因此,建立音高概念,是發展學生音樂聽辨能力的基礎。教師應通過探索身邊的聲音來提高學生對音高學習的興趣,學生往往會把聲音重說成是高音,教師可以通過區別老黃牛與小鳥的鳴叫聲、大鐘與碰鈴的聲音,告訴學生我們將尖尖、細細的聲音,稱之為高音;重重的、粗粗的則為低音。并且讓學生明白音的高低是相對的,兩個音只有通過比較才能確定哪個音高、哪個音低。
2.視聽結合游戲,建立音高概念
音準能力的培養、音高概念的建立要從起始年段抓起,要從娃娃抓起,我們可以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心里特征出發,設計一些讓他們感興趣的活動方式,讓他們不再談“譜”色變,讓他們能更自信、更主動地走進音樂。
課例:教師用三張寫著do mi sol音符的卡片來進行這個游戲環節,請三位學生按個頭的高低選擇相應的卡片,變換位置感受三音的高低變化。真人版的卡片游戲相對于生硬的卡片來說,顯得更為得血肉豐滿,更自然,也更為得貼近生活,符合低年段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學生們在游戲的過程中,去快樂地參與,去主動地感受,嘗試去視唱這些音符的不同組合形式。游戲環節視聽結合,有助于學生音高感的建立。
策略二:在識讀樂譜中,辨別音高、識別音準
新課標指出,中年段的學生要能夠隨著琴聲視唱簡單曲譜,具有初步識譜能力。識讀樂譜有利于學生聽覺能力的培養,良好的聽覺能力有助于學生辨別音高、識別音準,是學生識讀樂譜的必備技能。
1.鋼琴輔助下的識讀樂譜有助于學生辨別音高、唱準音
課例:學生們用小星星找一找G大調do mi sol在五線譜上的位置,在五線譜上使用標有字母的小星星卡片能夠很形象的讓學生認識G大調do mi sol三音的位置,教師借助鋼琴的固定音高幫助學生感受音高、唱準音。接著,學生選擇3顆小星星任意擺一擺,創作了不同的三音旋律,構成了不同的音程關系。學生邊唱邊畫旋律線,感受旋律走向,體驗音高位置。通過自己動手擺放三音旋律的方式學生能直觀地感受三音的音高位置,在反復地聽辨、模唱過程中,學生建立準確的音高概念,能夠初步唱準三個音,良好的音準能力使學生能挑戰音符的任意組合變化,教師彈奏鋼琴幫助學生辨別音高、唱準音。在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同時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
2.圖譜輔助下的識讀樂譜有助于學生識別音準、唱好旋律
《過新年》是一首歡快、熱烈的兒童歌曲,歌曲是五聲宮調式,雖然只用到do re mi sol la這五個音,但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要唱準它也是不容易的。在解決歌曲鑼鼓節奏之后,教師引導學生聆聽歌曲伴奏音樂,邊看曲譜邊隨音樂畫一畫旋律線,感受歌曲旋律的起伏變化。根據旋律線的走向,教師請學生找一找旋律中有沒有相同的地方。和音樂同步出現的旋律線圖譜形象直觀,學生邊聆聽邊體驗,通過聽覺、動覺、視覺的通感體驗,學生很快發現旋律的相同與不同。
圖譜的運用不僅從認知上減輕了學生識讀樂譜時的為難情緒,使學生能自信、大膽地進行旋律學唱,更重要的是使低年段學生清楚了解歌曲的旋律起伏變化,是上行、下行還是同音重復。
策略三:在動作輔助下,鞏固音高、唱準旋律
德國著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奧爾夫提出:用動作作為音樂的化身。學生聽到音樂后,把心中對音樂的感受,通過身體動作表現出來,可以說,體態律動是音樂的化身。
《親愛的回聲》是一首美國童謠,全曲節奏平穩,旋律舒展,形象地表現了人聲與回聲之間奇妙。為解決歌曲二聲部合唱難點,教師鋼琴彈奏高聲部旋律引導學生仔細聆聽,鼓勵學生大膽唱出高聲部旋律,提問旋律的行進特點:上行還是下行?根據旋律上行的行進特點,教師設計雙手放頭頂再打開的動作,要求學生輕聲高位演唱并在結束長音處將聲音傳到遠方,唱出對回聲熱情呼喚的情感,以情帶聲,深情并茂。接著教師鋼琴彈奏低聲部旋律引導學生看譜聆聽,提問旋律的行進特點:上行還是下行?根據旋律下行的行進特點設計雙手收到胸口的動作,唱出對回聲深深的喜愛,歌聲唱到心底,扎根心底,要求學生注意氣息控制.輕聲高位唱滿、唱準長音。
動作的設計巧妙而精準,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動作與旋律的行進特點相結合、與歌曲的節拍特點相結合、與歌曲的情感特點相結合、與歌唱的演唱方法相結合,音的高低、走向、節拍、速度、音量、音質、情緒風格等音樂要素都巧妙融進這看似簡單的動作中。
音樂是聽覺藝術,建立音高概念,是發展學生音樂聽辨能力的基礎。音準作為歌唱教學的重中之重,只有通過在每一節音樂課中對學生進行有效的音準和內心聽覺的培養和訓練,學生的能力才能逐步地提高。只要長期堅持不懈持續地進行下去,就能真正提高學生歌唱能力和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