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艷琳
(延川縣中小企業促進局,陜西 延安 717200)
論中國現行稅收行政對納稅人社會行為影響
甄艷琳
(延川縣中小企業促進局,陜西延安717200)
本文分析了當前我國現行稅收行政存在的不足及對納稅人社會行為的影響,梳理了稅收行政對納稅人社會行為影響的原理,就如何進一步完善我國稅收行政改革從而正向引導納稅行為提出了相關對策。
稅收行政;納稅人;社會影響;引導
稅收行政在我國行政事務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稅收是我國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作為一個國家行為,稅收行政的執行必然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國納稅人的社會行為,我國政府稅收行政所采納的政策決定了這種影響是積極或是消極的,正面的或是負面的。本文以此為切入點分析了我國現行稅收行政對我國納稅人社會行為的影響,通過分析我國稅收行政中的不足之處進而探討如何建設促進兩者良性互動的稅收機制。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稅收行政制度經過歷次變動和創新,逐步建立起了一套相對完善的適應我國國情的稅收行政體系。然而囿于當前階段還存在一些管理與監控漏洞的稅收制度和并不完善的存在缺陷的稅收征管法律,使得我國稅收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方面,從實際稅收行政執行來看,納稅人普遍反映稅收負擔較重,稅率相比稅制相對成熟的國家偏高,稅率和稅負都亟待降至一個合理的范圍以切實減輕納稅人的負擔,又不至于大幅減少財政收入來源。單從稅種來看我國征收企業所得稅、城建稅、增值稅、房產稅、教育附加稅、殘疾人保障金、印花稅、土地使用稅等,這些稅收可能遠超一些企業的承受范圍,尤其是新興企業和中小企業。近年來國家雖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為中小企業減負,但從實際執行情況來看,上面這一系列政策對從事實體經濟尤其是從事制造業的中小企業來說起到的減負作用不甚明顯。在稅負上,我國政府索取相對較多令企業不堪重負,近年促進我國財政收入快速增加的因素中很大一部分要歸功于稅收政策的持續刺激。科學合理的稅收征管會促進納稅人遵守稅法征繳規定依法納稅并能有效從源頭減少乃至杜絕偷稅漏稅現象的發生。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每個納稅人是一個所謂的“經濟人”,其必然會選擇最有利自身經濟利益的納稅方式,甚至可能為了最大化減少經濟利益流出而選擇漏稅和偷稅,稅收籌劃、合理避稅是每個納稅人在追求經濟效益道路上的重要課題。
另一方面,我國稅收體制尚有待于進一步建立健全。近年來,各地方政府都在積極呼吁出臺與房產稅有關的征收制度。從目前情況來看,雖有部分省市已經開始征收房產稅,但絕大多數的地方政府仍然沒有出臺相關征收細則,已經出臺并實施房產稅征收的地方政府也存在稅收設計不合理、納稅人怨聲載道的普遍現象,其稅收行政在一定程度上對納稅人的社會行為造成了消極的影響。房產稅的征收行政從根本上關系普通民眾等各級納稅人的切身利益,在房價與經濟增長嚴重不匹配的現實情況下,征收房產稅無疑會給納稅人又平添了一層稅收負擔。從已經出臺房產稅的地方政府的實施情況來看,并沒有免除納稅人第一套住房的房產稅,也沒有對擁有多套房產的納稅人征收較高比例的房產稅,不符合納稅人的普遍預期,房產稅的設置切實關系到我國民眾的生活與經濟能力。已經出臺房產稅的省市基本上是對居民手中所有的房產征收房產稅,或者不對房產征收稅收,而是對房屋買賣征收,此類做法嚴重限制了購買首套房納稅人的購房需求及納稅積極性,無法將有效地實現去庫存化。由此可見,房產稅的征收在本質上仍然是為了滿足地方政府日益增長的財政收入需求,是擴大其稅收來源的新途徑,以緩解其土地財政無法為繼的尷尬現狀。稅制欠缺相對科學性和合理性,僅站在財政自身收入的角度予以征收,必然會引起納稅人的反感,并對納稅人的社會行為也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除此之外,我國目前針對行為稅、遺產稅等方面的稅收體制建設尚有待進一步建立健全,在廣泛征求各有關納稅人的意見及建議之后彌補不足,逐步完善我國現行存在諸多缺陷的稅收行政體制。
首先,本文從經濟學的角度假設所有納稅人都是所謂的“經濟人”。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提出人的行為動機根源于經濟誘因,人都要爭取最大的經濟利益,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己的利益。本文從此觀點出發,假設所有納稅人天生就是“經濟人”,誠信守法的納稅經濟人會選擇通過稅收籌劃以合理規避稅收達到少繳甚至不繳稅的目標,而不遵守有關稅收法規的納稅經濟人則會通過其他方式方法來逃避稅收甚至作出偷稅行為,不管進行了守法還是違法活動,目的都是為了爭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符合“經濟人”的設定。
其次,稅收行政必然導致作為經濟人的納稅人具有天生的避稅需求,納稅人會通過合理的稅收籌劃行為來合理避稅。正如1935年上議院議員湯姆林爵士在英國“稅務局長訴溫斯特大公”案中所述,“任何一個人都有權安排自己的事業。如果依據法律所做的某些安排可以少繳稅,那么就不能強迫他多繳稅收”,法律界逐步認同了該觀點。后來經過歷史的發展與演變,稅收籌劃的概念也得以進一步具體化,即通過事先安排和籌劃理財、投資及經營活動,在法律法規認可的范圍內盡量節稅以最大化自身經濟利益。
最后,根據稅收體制相對成熟的發達國家的稅收征管經驗來看,納稅人收入的高低與稅收行政對納稅人社會行為的影響呈正向變動關系。也就是說,納稅人的社會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稅負的高低,納稅人越是富裕其受影響程度就越大,納稅人越是貧困其受影響的力度或系數則傾向于更小,如對社會需求還處于基本生存需求的納稅人而言,其納稅行為受政府行政的影響較為微弱。上述觀點也得到了我國多位權威學者的論證,如著名學者、稅務研究員李勝良在其出版的《納稅人行為解析》一文中深入剖析了我國稅收行政對納稅人行為的影響并論證了兩者之間的正向影響關系。作為經濟人的納稅人具備天然的避稅需求,通過稅收維權、稅務籌劃等等活動有效獲取社會外部積極效應,促進社會有限資源的更加合理的配置。
盡管當前我國稅收行政仍然存在諸多缺陷,但從上述我國現行稅收行政對納稅人社會行為影響的原理分析來看,仍然可以通過進一步完善稅收行政改革以促進納稅人社會行為的良性發展,積極創造正的外部效應并合理配置社會資源。
首先,鑒于作為經濟人的納稅人應具有天生的避免需求,為切實激發納稅人社會行為的正向效應,應將社會有限資源配置至有需求的部門、產業和行業,適當放寬稅收限制,加大對納稅人的稅收征管優惠政策實施力度,并加重對違規違法納稅人的懲治力度,引導社會有限資源的正向配置,弘揚社會行為正能量,引導納稅人積極發展,使資源能夠合理配置到有需求的部門或行業,如此必然會大大促進我國社會與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其次,可依據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及稅收征管實際情況,出臺各類合理的行為稅的有關法律法規并實施細則,充分利用稅收行政對我國納稅人社會行為的正向影響以切實引導作為經濟人的納稅人的社會行為。作為我國政府財政收入來源的主要內容,稅收不僅對國家財政而言重要性巨大,對于調節納稅人的社會行為而言意義同樣不言而喻。可以巧妙利用兩者間的正向影響關系,通過增加合理的行為稅來達到調節納稅人社會行為的重要目的。比如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社會民眾對遺產稅的征收呼聲較高,富人數量的快速增長使得我國遺產稅的征收具備了充足的稅源并為之奠定了堅實的物資基礎,通過開征遺產稅將有利于優化配置社會資源,富人繼承成本加大也會引導財富擁有者轉而更為關注社會慈善事業,同時對自身也可起到鞭策與警醒的作用,更多地是通過自身努力來達到財富積累的目標。通過稅收調節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良性發展的同時也為各地方財政收入開辟了新的稅源,財政收入的增長也有利于進一步中和調節納稅人社會行為,加大公共事業投入支出,作為一種平衡機制,遺產稅旨在保持社會的平穩健康發展。
最后,作為經濟人的納稅人在我國稅收行政的影響下顯然地位較為被動,在經濟人天然屬性的驅動下必然趨利避害,利用自身條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與稅收征管機關開展雙向博弈活動的過程中,應積極采取有利于自身的稅收籌劃策略來最大化自身利益。納稅人與征稅機關在雙向博弈的過程中稅務機關往往處于信息不對稱的一方,但這并不妨礙政府部門或稅收征管機關在稅收征管中體現出其具有稅收征管強制力的優勢地位。由于對稅收部門強制征管的本能反應,納稅人往往據此作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社會行為,該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國政府稅收政策的合理性。由此可見,正是這種相互影響、共同促進的博弈關系在逐步推動著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如通過制定一系列的稅收政策來促進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再如通過給予股市有關稅收征管一定的優惠政策以進一步調節促進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長遠健康發展。
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稅收行政對我國納稅人的社會行為的影響也是毋庸置疑,兩者之間存在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可以被用來規范調節納稅人的社會行為并為財政稅收來源提升切實保障。通過不斷創新改革我國稅收行政對于進一步調節納稅人的社會行為、防止偷稅漏稅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樊勇:稅收征收管理制度[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2]趙艷:稅收對企業行為的影響[J].黨政干部學刊,2009(7).
[3]劉朝陽等:納稅人稅收遵從行為博弈分析[J].財政理論與實踐(雙月刊),2013(5).
(責任編輯:徐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