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霞,李麗妍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廣東 珠海 519090)
“后4%時代”我國財政教育投入探析
李春霞,李麗妍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廣東珠海519090)
教育事業發展步入后4%時代,但仍面臨教育經費總量不足且使用效率不高的問題。如何鞏固4%成果、繼續保持財政教育投入強度成為我們重要的研究課題,本文從建立保障財政教育投入的長效機制、提高財政教育資金使用效率,完善績效撥款制度、優化財政教育投入結構,重點投向農村基礎教育和中西部、加強對財政教育資金安全使用的監督四個方面提出了“后4%時代”我國財政教育投入的建議。
后4%時代;教育投入;績效撥款
教育投入是教育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先決條件,教育發展中政府財政教育投入水平的高低與國家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它反映出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較高的教育投入水平可以直接推動教育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教育投入資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又可以保證人才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與教育發展形成互動,實現教育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而經濟社會的穩健發展也需要教育發展作為保障。
2012年3月,溫家寶同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中央財政已按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編制預算,地方財政也要相應安排,確保實現這一目標”。2012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21994億元,占GDP的4.28%,占GDP比例首次超過4%,成為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里程碑,標志教育事業發展步入了后4%時代,在這個新的后4%時代,教育面臨著新的形勢與任務,教育投入也面臨著新的壓力與挑戰,教育投入如何更有效率地使用?后4%時代的教育投入長效保障機制又該如何建立?如何適應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關于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要求,鞏固4%成果、繼續保持財政教育投入強度成為我們重要的研究課題。
1、教育經費總量不足
我國雖然已經完成了4%的任務,但是這一比例與國外相比還非常低,教育投入仍顯不足,特別是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發展中國家應達到6%這一標準還有相當大的距離,不利于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對于13億多的人口大國而言,我國的財政教育投入仍是一個很小的規模,且1993年是參考當時國際上一些合理標準制定的4%這一目標,過去的二十多年,我國的經濟水平和物價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4%顯然還是很有限的。特別是在未能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教育的積極性和適度運用市場手段實現教育經費的增長,單靠政府財政教育投入的情況下,教育經費的總量還是不高的。
2、教育經費使用效率不高
由于對教育投入缺乏統一的規劃和不完善的運行機制,我國財政教育投入存在低水平重復投資建設的現象,在一些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地方,會持續不斷地加大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投入,而在安排經費支出預算時,由于教師工資受到制度約束,為了提高資金的使用進度,優先用于設備采購,而有些設備采購回來使用率不高,還有一些教學設施,本來還可以使用幾年,因為有教育投入的預算安排,也提前幾年更換為新的教學設施。這種為了用錢而用錢的教育投入使用效率相低,投入與產出明顯不成正比,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一些學校的超標硬件投入過大,而例如教師培訓等教學科研經費投入力度卻沒有明顯加大。我國對財政教育投入使用情況的績效考評力度不夠,缺乏科學系統的績效考評機制,缺乏公開透明的績效考評過程,導致財政教育投入使用效率不高。
3、教育投入的分配不均衡
雖然我國已經實現了教育投入4%的目標,但是投入規模仍然不足,很難保證各級各類教育的充分發展,教育資源在各地區之間、各級別之間的分布存在著較大差異,嚴重影響了教育的公平,成為我國目前教育發展中最突出的問題。
從國家層面的區域結構看,教育投入分配的不均衡主要是東部沿海多、中西部少;無論從教育投入的資金數量還是學校的數量,比如有些中西部只有一所教育部直屬大學,有些甚至沒有教育部直屬大學,中西部的教育條件特別是教育設備設施都遠遠落后于東部沿海地區。
從省級層面的城鄉結構看,教育投入分配的不均衡主要是城市多、農村少。無論是教育投入的硬件設施還是軟件資源特別是師資條件,農村的教育條件都遠遠落后于城市。在農村地區,不但學校的設備設施落后,而且師資極度缺乏,很多優秀的教師都不愿去農村學校任教。
從教育級別看,教育投入分配的不均衡主要是高等教育多、基礎教育少。本科院校的生均撥款標準都有1萬以上,而農村義務教育的生均撥款水平可能只有幾百元,基礎教育投入明顯落后于高等教育投入,而且還存在財政學前教育投入明顯偏少,很多城市的公辦幼兒園很難滿足學前兒童入學的需要,很多大城市甚至出現入讀幼兒園的競爭比入讀小學還激烈。
1、建立保障財政教育投入的長效機制
各級政府應當始終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切實發揮政府教育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在國家財稅體制和收支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確保教育經費的重點投入。
各級政府要嚴格執行《教育法》規定的教育經費“三個增長”(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撥款的增長要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生均教育經費要逐步增長,教師工資和公用經費要逐步增長)的要求,在此基礎上,根據經濟發展狀況,每年政府預算要將財政收入超收部分更多地用于教育投入,確保教育支出的穩定增長。
按照憲法和預算法規定,各級政府及其財政部門負責預決算的編制和執行。人大作為最高權力機關負責審查、批準、監督財政預決算。財政教育經費要按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出責任分別納入各級財政預算,經同級人大審核批準后執行,從法制方面保障教育經費穩定增長。
2、提高財政教育資金使用效率,完善績效撥款制度
加快高校預算撥款制度改革,對本科生均定額撥款總額,逐步建立“按因素分配”的相對穩定的機制,每2-3年進行調整;調整高校項目支出體系,歸并減少項目,擴大高校自主進行資金的統籌管理,可以加大高校的財務自主權,有效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也增大了其辦學自主權,同時,減少高校申請項目、管理項目的成本。
建立健全有效的財政對教育撥款制度,通過加強項目管理,使教育經費使用透明化,公平化,加大對于公共的教育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對教師隊伍和后勤人員進行精簡,減少教職工工資的過量支出。加快學校教師績效工資改革,通過績效工資制度激勵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從而提高財政教育投入的產出。
加強對財政教育投入資金的績效考核,完善資金的績效考核制度。設計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指標,制定科學合理的績效考評方法,引入第三方績效考評機構,加強財政教育資金使用過程的績效考核,及時公開考核結果,結果應用于財政教育資金的下一步投入。建立績效考評的激勵機制,財政教育投入績效考評優秀的學校,可以獲得獎補資金;而績效考評差的學校,要進一步減少財政教育投入。
3、優化財政教育投入結構,重點投向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基礎教育
中央財政要根據實際情況加大對中西部貧困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中西貧困地區由于歷史原因和自身經濟的發展水平不高,教育基礎相對薄弱,教育條件和設備設施相對比較落后,為了我國教育發展和教育公平的大局考慮,中央必須對中西部貧困地區進行財政支持,幫助他們解決教學設備設施落后的問題,解決他們因為貧困上學難的問題。發展好農村基礎教育是實現農村經濟社會穩定可持續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所以要保證現階段財政教育投入向初等教育特別是農村初等教育的傾斜。初等教育是教育的基礎,對基礎教育尤其是初等教育的優先投入是經濟快速增長的基本保障。
逐步建立縣級教育的“財政中立”制度,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進行測評,“財政中立”即生均公共教育經費支出與本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或地方財力零相關。實現縣級政府的“財政中立”,需要進一步規范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通過上級政府進行差異性財政撥款,以補償貧困地區本級財力的不足,重點向農村地區、邊遠地區、貧困地區傾斜,縮小教育差距,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4、加強對財政教育資金安全使用的監督
首先,要強化人大監督。每年人大審核政府預算時,要關注每年財政教育投入的預算占整個財政預算支出的比例及占GDP的比例;審核政府決算報告時,要關注財政教育經費的使用情況,并定期對教育經費的執行情況進行常態化檢查。
其次,強化政府審計監督,審計部門要定期對教育投入的財政專項資金進行審計,及時發現財政教育資金使用過程中的不合規不合理等問題。同時,也要督促學校加快財政教育投入資金預算執行進度,做好項目儲備,學校要建立近三年中期規劃的項目庫,只有經過充分論證的項目才能進入項目庫,只要財政教育資金一下達,馬上就可用于項目庫的項目建設,這樣不但可以提高財政預算資金的執行進度,還可以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要盤活存量財政教育資金,項目遲遲不能啟動的,下達的財政教育資金要收回,避免造成財政教育投入的資源浪費。
再次,加強財政教育投入的信息公開,要建立經費使用定期公布制度,在政府和單位網站設立財政教育投入的信息公開欄,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增加教育經費使用情況的透明度。學校的每年的預算和決算情況都要在學校網站公開,教育主管部門要每季通報財政教育資金預算的執行進度,督促執行進度慢的學校認真查找原因,加快預算執行進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1]王青逯:地方政府健全教育經費保障與統籌機制若干思考[J].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2(6).
[2]武向榮:義務教育經費均衡現狀調查與對策分析[J].教育研究,2013(7).
[3]王桂娟:我國財政教育投入不足問題及對策[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徐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