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偉
(佳木斯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3)
我國農業綜合開發中的融資現狀及發展
王忠偉
(佳木斯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3)
農業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中,特別是在我國加入到世界經濟貿易組織后,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同樣迎來了挑戰,針對于此種情況,我國致力于對農業進行產業結構優化,以期備受關注的“三農”問題能夠得到解決。然而在進行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過程中,依靠融資的拉動作用是關鍵。本文從農業綜合開發的概念著手,對我國農業綜合開發中的融資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最后給出我國農業綜合開發中融資發展的合理對策。
農業綜合開發;融資;發展前景
我國是全球的農業大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將影響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然而,受我國傳統經濟模式的影響,特別是長期的計劃經濟發展模式,致使我國主要采用財政支持的方式幫助農業發展,在發展中過于重視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忽略對農業融資渠道的開拓,影響了我國進行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的改革進程。在長期的農業發展中,農業信貸市場的缺失、農業資金流向和流量以政策作為引領方向、政策性開發貸款不夠充足等問題層出不窮,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進一步影響了我國農業綜合開發的開展。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加強,我國的農業融資機制日漸顯示出劣勢,因此,積極進行農業融資機制的改革與創新,是我國應對經濟發展趨勢,加強農業綜合競爭力的重要舉措,應該引起社會的廣泛重視。
所謂的農業開發,可以從狹義與廣義兩方面進行理解。狹義上農業開發可以理解為對農業的自然資源進行勞動投入。廣義上的農業開發可以理解為對農業的自然資源進行改造和利用并不斷為農業發展中引入新鮮的社會經濟技術資源。至于農業綜合開發,可以理解為以整個農業生產條件作為改造和完善的對象,是致力于提高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技術條件的重要活動。我國自1988年以來所進行的農業綜合開發具有以下特點。①以堅定的開發宗旨作為開發活動的指導。對農業綜合開發宗旨的堅守,是我國社會公益性和政府戰略目的性的根本體現。②在農業開發中以綜合開發、綜合治理作為開發原則。在此原則下,我國對農業的資金投入實行集中使用,促使投入資金發揮效用增強。③加強對農業項目的管理工作。④綜合利用政府和市場對農業開發的調節作用。⑤在農業的綜合開發中著手于資源和產業的雙方面開發。農業綜合開發的最終目的是為實現農業的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型。⑥以廣大的農民群眾作為農業綜合開發的行為主體。農業的綜合開發是要增加農民獲取的經濟利益,最大程度地發揮農民開發的積極性,尊重農民的主體意識和根本利益,是進行農業開發的基本出發點。
2.1 我國農業綜合開發中融資來源有限,融資結構不夠合理
對于農業的金融格局建設,我國主要通過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農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三大金融機構得以實現。此3種金融機構主要是通過政策金融、商業金融以及合作金融相結合的運營模式,為我國的政府下達信貸政策,輔助農業進行開發活動。我國農村金融機構貸款總量始終處于上升狀態,例如,1979年貸款總量為454億元,到2000年增長為32 387億元,2000年比1979年增長了70倍。其中,農行貸款1979年為411億元,2000年為14 497億元,2000年是1979年的35.3倍;農發行1994年為2 982億元,2000年為7 401億元,增長了1.5倍;農村信用社1979年為48億元,2000年為10 489億元,2000年是1979年的218.5倍。從結構來看,農行農業貸款比重由1979年的74%下降為2001年的22.3%,而農村信用社的比重則由1979年的26%上升為77.7%。據上述數據可以得知,農村信用社在我國農業綜合開發中的融資作用越來越明顯,在農業發展中占據越發重要的地位。
集體從事農業生產和建設基本上靠貸款。20世紀70年代集體資金用于農業的部分占農業資金來源的比重均非常低, 80年代除1980、1981年外,均低于6%,90年代也均低于6%。1980-1997年鄉鎮企業用于的資金平均增長速度為5.4%,前l4年不斷上升,年均增長速度為14%,后4年不斷下降,且降幅較大,年均降幅為7.5%。鄉鎮企業利用的資金占農業總資金來源的比重一直很低,不超過5%。
2.2 我國農業綜合開發中融資的運行機制不夠完善
我國農業開發中的融資狀況自1980年以來經歷了3個波折階段。依據相關數據得知,以上一年的融資總額作為比較對象,增長速度最快的是1984年的20.77%,下降程度最大的為1981年,為負3.63%。由此可知,我國農業的融資狀況會不同程度的受政策、農業的自然條件、政治環境等的影響,融資總額的變動并不符合農業自身的發展狀況。此種情況便導致我國農業資源的浪費和損失,不利于農業的經濟的穩健發展。我國的農業融資總體結構嚴重失衡,其中固定資產融資比例從1980年的36.68%持續下降到2001年的17.97%,然而流動資金在農業融資結構中所占的比例卻從1980年的63.32%持續上升為2001年的82.03%。由此看來,我國農業融資總體結構中固定資產融資比例不斷下降,不符合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規律與農業實踐經驗,同時必將引發我國農業綜合開發的一系列問題。當今,在農業綜合開發中,抗逆能力持續降低等問題已經明顯突出,根據相關調查,我國農業發展中的水利設施受損程度達到30%以上,60%的農業水利設施功能不全,導致農業生產中發生災害的面積持續擴大,同時農業的土壤結構破壞嚴重、生態環境持續惡化,最終促使我國農業效益連續降低。
2.3 我國農業綜合開發中融資制度不完善
新制度經濟學近年來得到快速發展,其提出在一切社會發展中制度將會發揮重要作用,制度將為新技術的產生提供持久動力,將為經濟實現長遠的發展提供重要保障。制度的缺失,將會導致經濟在實現持續的發展過程中阻礙重重。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經濟體制實行了積極的改革,農業中傳統的統派購體制不能繼續適應時代的發展,新的農業發展體制被確立,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農業自我積累的能力,同時將農業的融資欲望擴大到最大化。不僅如此,在改革開放的潮流中,價格體制也迎來了改革機遇,促進農業利益機制改善,農戶實現了依照市場需求對農業的融資數量和方向進行控制。但在我國新舊體制替換時期,農業融資體制尚未得到較為系統的完善,致使我國的農業發展受到影響和制約。
3.1 完善市場機制的融資功能
對農業實行財政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會促進我國農業的綜合開發,然而要想農業健康發展,完善我國市場機制的融資功能十分必要。因此,我國應該從以下方面著手完善市場融資功能。①發揮銀行信貸在農業綜合開發融資中的重要作用。在我國的農業融資結構中,農業銀行是農業發展中的重要融資機構,然而,由于發放農業貸款往往獲得較低的利潤,導致農業銀行減少農業貸款的比例。針對于此種情況,我國應該通過政府補貼實現農業銀行在發放農業貸款過程中獲取一定的利益,同時對農業發展銀行的經營范圍進行重新定義,并積極完成農村擔保、財產抵押等制度,進而實現對農業金融體系的完善,促進農業的生產和發展,增加農村的信貸消費,為我國的持續經濟發展提供持久不斷的動力。②建立農業產業的股份制,增強市場融資的能力。積極實現股份制改革,將會擴大農業綜合開發的融資渠道,進而緩解政府為農業綜合開發提供資金支持和農業發展銀行信貸投放的壓力。
3.2 拓寬農業融資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融資機制
作為農業大國,我國農業的綜合開發中融資的任務艱巨,所以我國應該擴寬農業融資渠道,完善農業的融資機制,同時充分利用外資進行農業的綜合開發。我國的農業綜合開發應該立足于地區差異和各地區擁有的資源差異,積極制定有差別的適合于本地區發展的融資政策,同時要加強融資政策對外資的新引力,在農業發展中積極引入外資和國外的先進技術,并結合我國國情進行挑選性的借鑒。要注意在引進外資中,應盡量避免使用國際商業貸款,同時進行必要的風險防范規劃。建立多元的融資機制的要求,是促進農業綜合開發中較為重要的活動。我國可以充分發揮證券市場的融資功能,積極引入各種證券資本。同時,應嚴格規范證券市場發展,并保持證券市場的創新能力,不斷推出新的融資工具,為農業綜合開發提供持續的融資保障。
3.3 制定優惠政策,增強農業綜合開發的吸引力
解決農業綜合開發中的融資問題,政府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視。政府應著眼于農業發展融資現狀,制定并實施相關的優惠政策,為農業綜合開發融資創造良好的環境,充分吸引民間資本以及國外資本,減少農業投資回報率與進行其他投資所獲得的回報率之間的差異。例如,對于社會效益顯著而利潤微薄的項目,政府可以采取融資補貼和貸款貼息的方式吸引社會融資;對于那些風險較大的經營性融資項目,可由政府在建設初期注入資金“誘導”,或者由政府融資建成,待建成后轉讓給市場融資主體經營,再將所得資金進行“滾動開發融資”;對于農產品加工、儲藏、運輸、保鮮等二、三產業的發展,實行減稅或輕稅政策。與此同時,對于現有的農業股份制企業,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例如,給予股份制企業一段時期的稅收優惠以及貸款貼息等特惠條件。優惠政策,將改善農業融資環境,對各種投資機構產生強大吸引力,有利于建立健全農業融資體系,進而增加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為我國農業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保證。
“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國開展農業綜合開發工作中的障礙,針對于此種難題的解決,加大對農業的資金投入量是關鍵。改革開放后,我國的農業融資機制雖然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調整,然而其存在的問題卻仍阻礙著我國農業的發展。作為農業大國,農業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有較大的比例。因此,完善農業融資機制將對我國實現經濟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迫切需要的。本文給出改善我國農業綜合開發中融資現狀的相關建議,以期農業發展中的難題能夠較快的得到解決。
主要參考文獻
[1]趙冬輝.中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融資問題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12.
[2]郭海麗.農業綜合開發融資評價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
[3]楊錦地.農業綜合開發財政補助項目立項評價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4.
[4]任海龍.中國農業融資問題研究[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05.
[5]徐莉.棗莊市農業綜合開發現狀與發展對策[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08.
[6]蔣云亮.黑龍江省農業綜合開發區發展的政策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商業大學,2015.
[7]朱維平.我國農村基礎設施融資的策略研究[D].海口:海南大學,2010.
[8]楊娜.山東省農業綜合開發融資績效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
[9]武娜.錫林郭勒盟農業綜合開發中草原建設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
[10]路鐵軍.河北省農業基礎設施投資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 ,2013.
[11]劉文.我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 2008.
[12]杜君楠.西部地區農業基礎設施財政投融資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2.
[13]王亞靜.中國契約農業交易行為的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D]. 武漢:華中農業大學, 2007.
[14]史蒙. 老撾農業發展戰略研究[D]. 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4.
[15]肖超蘇.中國農業集聚發展研究[D]. 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08.
[16]邵春杰.農業產業化過程中均分地權和規模化經營研究[D].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 2005.
10.3969/j.issn.1673-0194.2016.10.077
F323.9
A
1673-0194(2016)10-0112-02
2016-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