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蕾
(山東政法學院 公共管理學院,濟南 250014)
網絡輿情群體極化現象的規范化探討
張 蕾
(山東政法學院 公共管理學院,濟南 250014)
群體化現象在傳統社會中真實存在,而在網絡時代,群體化現象更是廣泛存在且具有新的特點。本文從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的特點入手,分析其可能導致的負面影響,并對其原因進行分析,進而提出規范網絡輿情群體極化現象的相應對策。
群體極化現象;網絡;制度化
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將全世界帶入了一個網絡化的新時代。隨著網絡的全面覆蓋,新媒體猶如異軍突起,以其便捷快速的特點全面改變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影響了政治民主化的進程,政府的管理信息和公共政策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通過多種方式“齊頭并進”的向廣大公眾傳播并在第一時間執行。網絡工具不僅提升了政府績效,還增進了政府與群眾之間的交流和感情,網絡已涉足生活的方方面面,網絡輿論影響日漸增強。打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官網,出現“我向總理說句話”“意見征集”等專項欄目,在兩會召開之際有更多的網絡交流通道。網絡輿論的沸騰體現了公眾對國家命運和未來發展的關心,有效增強了民族凝聚力,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然而,網絡輿論其實是一把雙刃劍,沒有有效引導和規范的網絡輿論有可能引發規模龐大的恐慌乃至對政府的信任危機。因此,必需不斷加強網絡輿論引導工作以適應網絡媒體的蓬勃發展。
196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Stoner通過一系列實證研究發現了“群體極化”現象。Stoner發現在群體決策情境中存在風險轉移(Risky shift)現象,個體的意見或決定,往往會因為群體間彼此相互討論的影響,而產生群體一致性的結果,并且這些結果通常比個體的先前個別意見或決定更具冒險性。后來,學者們發現在這種群體決策情境中不僅會出現更具冒險性的結果,還會出現特別保守的結果,也就是說,團隊成員一開始即有某種偏向,在商議之后,人們朝偏向的方向繼續移動,最后會出現兩種極端的結果。因此,后來的學者們將這種現象稱之為“群體極化”。在此概念基礎之上,2003年,Cass Sunstein率先提出了網民在網絡行為中也存在著類似原理的“群體激化(Group Polarization)”現象。他還發現,在網絡行為中,人們的行為不僅會出現兩種極端結果,甚至還會出現原本不存在的情況被“激化”為所謂的事實,這就更增強了人們的觀念的極端化。
不可否認,網絡輿情群體極化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有利于促進相關政策問題的建構。政策問題是公共政策過程的邏輯起點,是行政組織決策的首要解決的問題,因為只有問題界定清晰才能確定政策目標。如何在諸多社會問題中挑選合適的問題進入政府決策議程需要通過多種途徑,主要包括外力型的和內生型兩種。現代社會,在外力影響下進入政策議程的政策問題即外生型占據較高比重,特別是在網絡時代,公民越來越意識到通過網絡可以就相關社會問題自由表達意見,就切身利益問題勇敢地全方位發聲,并且這種發聲還能得到政府的積極回應。已有的精英壟斷的傳統型話語體系逐漸被肢解,如果有利于社會進步、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的積極向上的觀點得到極化,并且能夠反映到現實社會中,形成多數人受益的效果,這無疑是有益的,是具有正面的積極影響的。
然而,網絡時代給輿情群體極化帶來的不只是令人愉快的結果,還有眾多弊端,過于同質化的極端的輿論更可能會造成負面的、破壞性的影響,特別是當特殊事件爆發后不真實的或被誤導的宣傳信息得到廣泛傳播,則會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因為公眾的情緒在事件爆發后處于一種憤慨與非理性狀態,“著火點”非常低,一旦接觸到這些信息,就會出于情緒表達的需要將信息傳播出去,產生社會表現出懷疑、失望、憤怒等不良心理,從而威脅社會的穩定和進步。
我國正處于全面奔向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隨著人們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和新媒體影響力的擴大,人們對權力的維護意識更加強烈。一旦有關于行政系統公職人員的行為觸犯普通民眾的事件發生并被有關人員在網絡上傳播,就非常容易演變為政府與公民的對立,公民容易將其定位為政府權力的濫用,讓政府部門陷入被動,激化社會矛盾,網絡輿情愈加激烈。而這種討論往往暗含著非理性、隨意性與感性化烙印的網絡民意。比如,和頤酒店女生遇襲事件后,網絡上瘋傳“中美街頭綁架兒童實驗”,通過實驗對比說明中國人的冷漠,中國教育的失敗。而事實上,冷靜下來,細心的閱讀者會發現,中國街頭的實驗,與其說是實驗,倒不如說是一種惡作劇。這樣的對比是別有用心,發布者利用人們情緒的“著火點”很低這一公眾普遍狀態,通過對比刺激群眾神經,讓人們相信“中國人的冷漠”這樣一個結論。這是一個非常極端化的觀念,卻被人們深信不疑,這就是網絡輿情群體極化現象。
2013年,“郭美美”事件、溫州“7·23”動車脫軌追尾事件等網絡輿論熱點事件都引起了多方關注。此類事件出現后,目前越來越受網民青睞的“新浪微博”中申討聲鋪天蓋地,許多本不存在的事情被人捏造出來,并在瞬間傳遍整個網絡,引起人們的極端憤怒,相關部門不得不一次又一次通過各種媒體澄清事實。雖然事情已做了較為妥當公正的處理,但余波未息。事件給政府公信力和公職人員的整體形象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可估量。如果不加以控制,這種網絡中的群體極化現象將演變為群體激化行為,并將從網絡延伸到現實生活之中。
網絡輿情群體極化現象的出現,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本文主要從網絡的特點、人們的心理特點和制度設計3個角度說明。
2.1 由網絡的特點決定
在無線網絡遍布大街小巷的現代化社會,任何人都有機會隨時隨地查看最新網絡新聞。每一則重大的新聞之下,跟隨的是數量眾多的網民們的評論,少則幾千,多則上萬。互聯網的出現徹底顛覆了精英壟斷話語權的傳統,改變了平民大眾的“失語狀態”,為平民大眾搭建了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平民大眾可以扮演多種角色,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利益需求,也可以為維護社會正義挺身而出,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等級制度的進一步消除,促進了民主政治的形成。網絡媒體的開放性實現了跨地區、跨行業、跨年齡的網民交流,促成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間的信息交互,這種開放型的信息互動,促進了多層次、多角度的信息快速而深入相關議題,加速網絡輿論的形成。總之,網絡提供了群體極化現象出現的基本可能性。
2.2 匿名身份放松了人們的心理狀態,也導致責任缺失
網絡新聞的評論基本都是以所謂的“昵稱”即匿名身份完成的,匿名意味著不必考慮個人是否處于明顯弱勢情況,不必考慮個人社會身份的限制,感覺非常輕松,可以在網絡上暢所欲言。然而,暢所欲言的機會可能會被利用。因為匿名,所以可能會捕風捉影且不負責任地隨意發言,不會對自己的言論是否正確、是否合理考慮過多,更多時候只是一種情緒發泄,從而引發人們對事件真相錯誤的認識與判斷,引發精英與平民之間的對立,發展成為網絡輿情群體極化現象。
2.3 制度原因
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我國公眾參政議政維權意識不斷增強,網絡新聞中有關民生的話題,如住房、教育、醫療等,有關弱勢群體的相關話題,包括三農問題等諸多方面一直都是大眾關注的焦點,任何人都可以并且可能與之相關聯,角度眾多的社會熱點為形成網絡熱點輿論準備話題。但是,我國關于網絡規范化管理的法律法規相比之下具有滯后性,網絡監督尚不到位。對于一些問題沒有做出明顯的界定使得司法部門也無法做出科學判斷。比如,如何保證實現“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的陽光政府、透明政府的信息公開,同時也要保證信息不直接或間接涉及黨政機密,不會被不法分子加以利用成為擾亂社會秩序和影響國家安全的情報。
我國網民日益增多,且具有年輕化、知識化的特點,但總體來講,網民的媒介素養水平并不高。以大學生網民群體為例,他們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塑造的階段,對信息的判斷力尚弱,在網絡信息的行為選擇方面可能會出現非理性動作,在網絡道德的遵守上有待培育和加強。因此,一方面要通過多途徑宣傳和學校教育加強對網民的素質教育,增強網民的責任意識。另一方面,針對網絡匿名性引發的公眾心理,應該擴大網絡實名制范圍。目前,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介已經全面實行實名制,可以對重要網站評論等設置實名制評論。除此之外,通過TCP/IP號、IP地址等技術途徑來預防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的產生。這些固然是應對網絡輿情群體極化現象的可行辦法,但是,如果沒有制度的約束,人們的行為往往缺乏自覺性,因此,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3.1 建立預警機制
2008年,在多種災情并發的警醒之下,政府部門愈加重視預警機制的建設。與現實看見的災難預警一樣,網絡輿情的群體極化也需要建立預警機制,否則,將會從網絡走向現實,演變為真實的群體性事件。為此,各級政府部門和主流網站應做好聯合工作,共享資源,建立全面的預警系統,加強熱點網站的管理,提高網站熱點的預測能力。把握快速及時的原則,在網絡輿論形成之前將官方的、正確的、客觀的信息發布出來,同謠言爭取受眾,使得負面消息根本沒有擴散的機會,迅速扭轉消極走向的輿情形勢,引領輿情朝向理性化方向發展。政府要開通多途徑的民意表達渠道,最重要的是要將公民納入制度化的框架內去實現自身的價值訴求。特別的,針對處于弱勢地位的公民,更要不斷開拓創新民意表達通道,讓人民更加理性地反映意見和提出建議。另外,政府也要加強行政監督,將網絡信息傳播的監督列入監督范圍,爭取在事態擴大之前及時找出事件的主要責任人或相對人,從而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3.2 規范媒體信息發布機制
信息是通過媒介發布和傳播、交互的,因此,傳媒的力量不可小覷。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一些媒體棄職業操守于不顧,搶頭版搶頭條搶“獨家報道”,只為擴大所謂的“影響力”,這對傳媒的公信力有很不利的影響。因此,國家或相關的行業協會,應加強在網絡背景下對傳媒業的管理,制定出相關法律或規則,包括媒體發布信息真實性的規定、媒體信息發布的責任、媒體工作人員具體的行為守則等。媒體自身也要提升社會責任感,維護媒體的公信力。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網絡媒體,從時間角度看,能夠保證負責的發布真實信息,比逞一時之快的獨家新聞的媒體更具公信力,更能得到公眾信任。在外部法律和內部建設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可以降低網絡輿情群體極化現象發生的可能性。
3.3 培養“意見領袖”
網絡媒體的誕生拓寬了信息發布的渠道,博客、微博、論壇、E-mail,選擇形式自由,控制難度大。在虛假信息泛濫的情況下,不僅需要當事人站出來公布真相,更要“學會用網民接受的方式去交流”,及時辟謠,公平公正地推動事件的解決。這就需要培養意見領袖,通過意見領袖的正確引導等方法協調輿論走向。要積極發現、影響乃至培養意見領袖,在事件發生時通過意見領袖做出合情合理的分析,強調黨政部門的原則和成效,樹立廣大民眾的信心,從而避免事件向極端惡化的方向發展。
3.4 多途徑回應民意,建設回應型政府
公民通過網絡途徑實現政治參與,目的是希望影響政府決策,改變因為政策分配或改革而產生的利益不均衡狀態。建立一個具有較強回應力的回應型政府成為改革的迫切要求。政府是國家權威的象征,官方言論具有無法比擬的權威性,政府及時回應可以將那些極端言論沖淡,使民意表達更接近于真實。另一方面,政府機構應充分利用網絡加強與網民溝通,對網民提出的要求、意見給予解答與回應。越來越多的網民意見和建議并不是對政府行政能力的懷疑,相反是促進政府進步的動力,積極的網絡政治參與是公民自身權力與義務的統一,也是政府回應力和公信力提升的表現。在國務院及各大部門網站中,政府與網民間多方面的交流充分體現了我國政府向回應力型政府轉化的趨勢和決心。
網絡輿情群體極化的形成和發展是多方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要辯證地看待網絡輿情的作用,從制度入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該問題。否則,一旦惡化導致極端行為發生,則會威脅到社會的正常秩序。加強網絡輿情引導、抑制群體極化現象勢在必行,應建立預警機制,規范媒體信息發布機制,建設參與回應型政府,多途徑促使網絡成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輿論陣地。
主要參考文獻
[1]史波.網絡輿情群體極化的動力機制與調控策略研究[J].情報雜志,2010(7).
[2]呂德生,梁冰.網絡輿論特點及其引導方案[J].云南社會科學,2010(6).
[3]劉雅靜.實現公民規范化網絡政治參與的探討[J].改革與發展,2010(12).
[4]吳春陽.高校群體性突發事件:新媒體視角下的網絡輿情應對策略研究[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2015(4).
[5]許璟梓.網絡意見領袖在自媒體時代對互聯網輿情的影響[J].新媒體研究,2015(10).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0.138
G206
A
1673-0194(2016)10-0197-02
2016-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