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駟宇
(青島職業技術學院 教育學院,山東 青島 266555)
心理契約視角下高職院校課堂教學效果的影響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為例
張駟宇
(青島職業技術學院 教育學院,山東 青島 266555)
高職院校課堂教學心理契約是指高職院校課堂教學師生之間存在對相互的責任和義務的理解與期望。筆者結合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特點,編制《高職院校課堂教學心理契約量表》,得出高職院校課堂教學師生之間的心理契約結構及內容。通過質性訪談,得出高職院校課堂教學心理契約影響因素。最后,以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為例,提出高職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措施,以期從心理契約角度提高高職院校人力資源管理教學質量。
高職院校;課堂教學;心理契約
心理契約由Argyris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其描述在工作中,雇員與雇主之間存在的雙方未明確表達,卻約束著雙方的一種隱形的契約。高職院校課堂教學師生之間也存在心理契約,具備了心理契約中雙方的責任義務和雙方對責任義務履行情況的感知等心理過程。因此,本研究中高職院校課堂教學心理契約采用如下定義:在高職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在某種方式的“要約-承諾”暗示下,對相互的責任和義務的理解與期望,當雙方中一方的期望與對方的履行相一致時,心理契約則會形成。
在高職課堂教學中,師生心理契約的形成對師生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在教與學這種人際交流過程中,良好的師生心理契約有助于教師積極投入到教學過程中,并且有助于學生提高學業自我效能感。而心理契約的違背可能會造成師生關系的惡化、學生學習的“離職”以及教師的工作倦怠。高職院校專業教學中強調對學生技能的培養與養成教育,因此,在高職院校課堂教學中除了學校規章制度外,更應強調“心理契約”在學生培養中的作用。
本文從心理契約視角對高職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課堂教學進行實證研究,分析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因素,提出提升高職院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課堂教學效果的措施,促進師生履行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責任和義務,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筆者通過查閱國內外關于課堂教學心理契約方面的文獻,同時查閱教育法律法規中關于大學生及教師課堂行為規范的規定,結合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特點,編制《高職院校課堂教學心理契約量表》,經過實測,該量表符合測量學的指標要求,信效度良好。得出學生責任共3個維度21個項目,分別是現實責任、自我發展責任和關系責任。其中,現實責任是指高職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基本的義務與責任,包括上課時專心聽講、積極思考,不遲到、不早退、不輕易請假,上課認真作筆記、穿著得體、語言文明,保質保量完成作業、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相關內容,沒聽懂或有疑問時及時提問,遵守課堂紀律,上課不睡覺,不玩手機。自我發展責任是指高職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為實現自我素質的提升而履行的義務和責任,包括積極參加課堂活動、培養合作能力、遇到不懂的問題及時向老師提問、培養思考能力、積極與老師交流、及時反饋掌握情況、學會反思、把理論與實踐相聯系、勇于提出疑問和質疑、知道各門課的重要程度、積極參加實踐課堂活動等。關系責任是指高職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人際關系責任,包括①全面客觀評價老師;②尊重老師向老師提出對課堂教學的意見和建議;③與同學互助友愛、和睦相處、尊重每一位同學。
教師責任共3個維度21個項目,分別是現實責任、發展責任和管理責任。現實責任是指高職教師保證正常的課堂教學所履行的責任和義務,包括及時答疑、經常反思課堂教學、衣著打扮得體、聆聽學生的意見和建議、認真備課和講課、公平公正評價學業、語言簡潔精煉等。發展責任是指高職教師具有“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承擔培養學生技能提升的責任和義務,包括講課內容聯系實際工作不照本宣科,耐心回答學生問題,采用“做中學、學中做”的工學一體化教學設計,課外作業以培養能力為目標的實踐類項目為主,傳授學生做人的道理,介紹成功案例及經驗,給學生提供展示機會,通過語言及非語言的方式激勵學生,結合學習目標運用多樣化的現代教學方法。管理責任是指高職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管理學生、維護課堂秩序的責任和義務,包括遵守課堂教學時間,上課記錄考勤,嚴格遵守課堂紀律,善于管理學生及教師自身課堂情緒,控制課堂教學節奏。
通過對兩所高職院校20名在校生的質性訪談得出,不同性別學生在對師生之間相互的責任和義務的主觀理解與期望存在差異,同時在履行師生心理契約責任與義務情況中存在不同。兩所高職院校受訪女生的自我期望及對教師的期望均高于男生,而這一結論與諸葛相麗在本科生中的研究結論一致。
3.1 強化師生對心理契約內容的認知
在教學活動開展前,師生之間需明確彼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履行的責任與義務。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組織者,應在第一次課堂教學中與學生進行充分的互動與交流,了解學生對教師應盡的責任與義務的主觀期望,并根據學生的主觀期望,結合教學任務,對課前“預設”的教學內容進行調整,鼓勵師生及生生之間的對話互動。同時,教師應在教學活動開展前使學生明確本門課的學習目標,指明學生在課堂教學應盡的責任與義務,幫助學生了解教師對其的期望,促進師生之間心理契約的達成。
心理契約具有內隱性和動態變化性的特點。所以,在一門課的教學活動進程中,高職教師應隨時關注學生需求的變化,可通過有效的溝通方式,例如:可在學期中進行學生座談,或在課間就教學活動的組織收集匿名書面反饋,不斷更新與修訂彼此間的心理契約,減輕因心理契約違背而造成的負面情緒,減少課堂問題行為的發生,繼而達成新的心理契約。并且,此種師生平等對話的情感交流可真正實現知識的分享與互惠。
3.2 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
教師與學生進行溝通,并設立符合職業教育特點的育人目標。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采用師生提前溝通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實際技能和知識水平,結合實際的教學任務,從理論和實踐兩個角度制定教學育人目標。教學目標的制定應關注師生的“共同愿景”。高職院校師生在課堂教學中應著重實現“學習專業理論、提高人文修養、訓練技能技巧”的“共同愿景”。例如:高職院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社會保障課程社會保險模塊,在設立目標時,不僅要傳授社保政策,應設置情景告知學生如何執行這些政策。社會保險模塊可分三個子項目,第一項目是社保經辦崗位所需知識要點的介紹,第二項目是對社保經辦工作任務的分析和操作步驟的講解,第三項目是學生進行工作任務的演練和對較難工作任務的拓展。在真實的社會保險經辦情景中,通過互相支持和協作,逐步實現育人目標。
采用以“對話體驗”為前提的多元教學方法。高職院校課堂教學中應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開展以師生為雙主體的對話體驗式教學,在平等、信任的氛圍中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相長。從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模式轉變為體驗對話式教學模式。例如:在高職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教學中,應多采用模擬人力資源管理活動的方式展開教學活動。比如:在人力資源招聘、培訓模塊中,采用角色扮演式教學方法讓學生模擬工作情景;在薪酬體系設計、績效考核設計模塊可設置實驗環節,模擬工作的運行;在教學中加大案例實務的內容,加強學生對知識的運用。運用多元教學方法,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以“對話體驗”式的教學模式增加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期待,使其主動接受教學內容,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體驗課堂學習的樂趣。
探索以學生自主評價為主的發展性學業評價。高職院校對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應借鑒績效管理中360度績效考核的理念,采用多元化評價模式。首先,應倡導學生自評及互評。通過學生自評與互評,可診斷學習效果,激勵學生將學習的重點放在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上,進而體驗學習的挑戰和樂趣。同時,教師還應對學生的技能發展過程進行評價,共同構建學習效果的多元化評價體系。例如:高職院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在招聘模塊,就模擬面試演練環節可設計自我表現評價表、小組成員表現互評表以及項目作業展示評分表來綜合考核學生在招聘環節知識及技能的掌握情況。
主要參考文獻
[1]阿拉坦巴根,劉曉明.高校課堂教學心理契約量表的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4(2).
[2]諸葛相麗.高校師生心理契約學生性別差異及其履行程度研究[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
[3]朱正平.論高職院校課堂“學習共同體”的構建[J].中國高教研究,2015(3).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0.160
F240-4
A
1673-0194(2016)10-0231-02
2016-04-08
山東省青年教師教育教學研究學術委員會立項項目(16SDJ168);2015年度青島職業技術學院教育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立項項目(JG-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