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基 李 倩
(遼寧大學 商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
?
基于大數據的組織敏捷性提升機理研究
劉建基李倩
(遼寧大學 商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
摘要:大數據時代,動態復雜的外部環境對企業提升組織敏捷性提出了迫切要求。隨著大數據資源及技術的應用日益成熟,大數據對企業組織快速適應外部環境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大數據和組織敏捷性理論都是當前學者們研究和關注的重點。因此,通過大數據及組織敏捷性理論,從客戶敏捷性、合作伙伴敏捷性和運營敏捷性三個維度探究了大數據對企業組織敏捷性的作用機理,深入分析和挖掘大數據對企業組織敏捷性的潛在影響。通過研究發現,大數據能夠提升企業環境感知能力、促進企業合作敏捷性和提升企業運營效率等。提出了大數據時代企業組織敏捷性的提升思路,以期為企業快速適應外部環境變化提供借鑒。
關鍵詞:大數據;組織敏捷性;外部環境
當前商業競爭環境呈現變化速度快、參與對象繁雜、難以預測的特點,這對企業提升組織敏捷性以參與市場競爭提出了空前的挑戰。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企業正逐步嘗試應用大數據以增強快速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然而,當前學術界針對大數據對組織敏捷性影響的系統研究還十分匱乏。本文基于動態復雜環境假設前提下探究大數據對企業組織敏捷性的影響機理,以期為企業利用大數據提升組織快速適應外部動態復雜環境的能力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一、組織敏捷性理論
組織敏捷性理論一直是學術界關注和研究的熱點。Goldman(1995)指出組織敏捷性是指企業在無法預測的、不斷變化的環境中迅速發展,能夠對環境變化做出快速反應的能力[1],即強調組織敏捷性反應的是組織對動態復雜的外部環境的適應性及組織自我演變能力或進化能力。Sambamurthy等(2003)基于動態能力視角認為組織敏捷性由客戶敏捷性、合作伙伴敏捷性和運營敏捷性構成[1]。其中,客戶敏捷性即強調企業要時刻關注客戶及潛在客戶的行為軌跡、需求偏好、生活習慣等變化以及時為企業顧客提供相應的產品或服務的能力;合作伙伴敏捷性則是企業注重與其合作伙伴以戰略聯盟、供應鏈管理或虛擬企業等模式,采用單一或多種合作方式相結合的形式來發揮彼此資源優勢或能力優勢等,以提高市場競爭力和環境適應性的能力;運營敏捷性是指企業注重協調部門運作、調整組織結構和改造業務流程等以增強企業響應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綜上,組織敏捷性是企業協調客戶及潛在消費群體、合作伙伴及企業內部等以實現快速應對復雜動態環境的能力。
二、大數據理論
Manyika等(2011)認為大數據是指其涉及的數據范圍超出傳統數據庫軟件工具所能捕捉、存儲、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數據集合[2]。大數據是繼互聯網、云計算、傳感器等先進技術發展起來的時代產物,具備海量數據、類型復雜、實時性、價值密度低的特性。首先,大數據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數據體量巨大。隨著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傳感器等技術的突飛猛進,數據體量呈井噴趨勢增長,傳統工具已經無法實現對大數據的收集、存儲和處理。其次,數據種類復雜:結構化、半結構化以及非結構化數據。第三,大數據實時更新,即基于智能終端能夠實時獲取、處理和分析無時無刻不在更新的數據。第四,價值密度低,大數據由于體量非常巨大,導致其價值密度很低,而在海量數據中所隱藏的價值潛力也非常大。
三、大數據對組織敏捷性的影響
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的日益成熟,為大數據的收集、存儲、整理與應用等提供了技術支持。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戰略思維也發生了本質變化,張建設(2012)認為決策主體正由企業管理層向社會普通大眾轉變,決策依據正由結構化數據向非結構化、半結構化及結構化數據整合的大數據轉變[3]。大數據時代,管理層決策更加傾向于關注影響組織發展的大數據,而不再依賴于傳統的小樣本數據。即大數據對企業提升組織敏捷性以快速響應對外部環境變化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基于組織敏捷性三個構成維度,本文分別探究大數據對客戶敏捷性、合作伙伴敏捷性及運營敏捷性的影響機理。
(一)大數據與客戶敏捷性
首先,大數據提升企業環境洞察能力。環境洞察能力是指組織對外部市場環境動態變化的感知和把握程度,以市場為導向,挖掘潛在市場機會或把握產業發展機遇的能力。大數據為企業快速獲取用戶及潛在消費者行為數據奠定了基礎。特別是隨著互聯網、傳感器、智能設備等一系列智能化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用戶行為軌跡網絡化、數據化及可視化等成為現實,為企業動態把握消費者行為方式、需求偏好、心理特征等及其動態變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數據支持和技術支持。市場以消費者為導向,消費者是整個市場的支付主體或對企業產品和服務具有最終決定權,即消費者需求的動態變化反映整個市場或產業的發展動向。企業能夠通過大數據及時了解和把握消費群體的行為動向或行為規律,有利于企業挖掘潛在市場發展機遇,及時跟上市場的行動步伐。可見,大數據有助于企業提升環境洞察能力。
其次,大數據促進精準營銷。大數據最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對消費者海量數據進行挖掘和分析,以對消費者需求進行動態預測。舍恩伯格和庫克耶(2013)指出大數據時代更加關注事物間的內在聯系,而忽視其因果關系[4]。企業利用大數據深入挖掘消費者行為(包括日常購物行為和非購物行為),通過多維海量數據信息的重組和挖掘,探究事物間的內在關聯性或規律性,從而實現基于數據智能化分析的消費者需求預測。例如亞馬遜基于大數據的網絡商品推薦,實現了基于消費者在網上瀏覽痕跡、購物行為(加入購物車、直接購買、支付方式等)及商品評價等數據資源的智能化分析,為每個消費者精準化地推薦個性化產品或服務,從而提升企業服務敏捷性。
再次,大數據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管理決策趨向于社會化決策,特別是針對產品開發或服務創新,注重社會公眾的參與、互動及信息反饋。隨著社交媒體的日益流行,企業注重基于社交媒體(包括微博、社區及論壇等)與消費者進行新產品或服務的設計、開發、生產及試用等企業全生命周期價值創造過程進行溝通與交流,一改過去企業管理的封閉模式,從而引入社會公眾的新思維和新觀點,能有效提升企業產品和服務的創新能力。企業基于大數據技術針對社交媒體中消費群體提出的建議和反饋進行智能化分析,取精去粗,融入產品和服務的設計、研發及完善中,以便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偏好和把握市場的時代脈搏。
(二)大數據與合作伙伴敏捷性
一方面,大數據提高合作靈活性。大數據時代的商業競爭已不再是單個企業間的惡意競爭,而是基于企業聯盟之間的動態合作競爭,例如阿里與蘇寧PK京東與騰訊。大數據時代的企業聯盟合作動態化是“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即企業根據可持續發展需要動態調整企業的合作伙伴。傳統固化的合作模式容易使企業產生路徑依賴和受到合作伙伴的行為約束,從而導致企業生產運營缺乏靈活性。大數據時代,企業間的合作模式日益呈現網絡化、平臺化和動態化。基于大數據應用的網絡化開放共享平臺實現企業信息(包括信用等級、客戶群、技術能力等)透明化,不再受時空的限制,使企業合作伙伴選擇的信息不對稱性顯著降低,有助于減少企業更換合作伙伴的搜尋成本和轉換成本,從而提升企業構建合作伙伴聯盟的靈活性。
另一方面,大數據提升供應鏈敏捷性。大數據時代,基于利益的企業與其合作伙伴構建聯盟或虛擬企業等合作模式,正由傳統單純依靠上下游客戶訂單模式向依靠智能化數據分析模式轉變,能夠有效避免“牛鞭效應”問題的產生。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消費者大數據變得易于獲取,而且舍恩伯格和庫克耶(2013)認為大數據的核心功能在于預測[4],即根據消費者行為的大數據進行科學的數學運算,來動態預測其需求發生的可能性。隨著企業合作虛擬化程度不斷提高,開放性和共享性程度也不斷增加,彼此之間的合作模式更多地體現為非線性的網絡化模式,這就更加依賴于大數據的信息支持和技術支持。基于大數據模式的企業合作機制將提升企業與合作伙伴的協同性,從而形成一種合作共贏的商業生態鏈,例如基于大數據的菜鳥網絡能夠通過線上訂單預測,幫助快遞合作伙伴提前配置資源,根據物流節點數據及時反饋,有效提高合作伙伴間的協同性,實現供應鏈協同。
(三)大數據與運營敏捷性
企業在生產運營過程中每時每刻都會產生大量數據,這部分數據為企業實現業務流程優化或再造奠定了基礎。隨著智能設備、傳感器等基礎設施的普及和應用,企業能夠準確、實時地獲取內部運營數據(包括產品信息、人員行為、設備運行等)。大數據時代,企業基于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等實現內部數據的智能化分析和仿真模擬,從而將企業內部非結構化的數據進一步轉化為結構化數據和信息,為管理層進行業務流程再造或優化提供信息支持。此外,大數據驅動企業實現柔性化生產。在動態復雜的外部環境,消費者需求日益呈現個性化趨勢,源于智能終端的消費者行為的大數據及其內在價值規律倒逼企業提升產品或服務流程的敏捷性能力,即企業為快速適應外部環境,基于大數據智能化分析,動態調整產品或服務流程,提升企業運營效率,從而為消費者快速提供產品或敏捷化服務。
四、結論與啟示
大數據對企業組織敏捷性的提升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能夠基于對社會群體行為數據挖掘提升企業環境洞察能力,基于對消費者行為的智能化分析實現精準營銷,與消費者進行互動,提升創新能力;通過大數據能夠有效提升企業選擇合作伙伴的靈活性,打造敏捷供應鏈;此外,能夠促進企業實現流程優化和再造,倒逼企業柔性化生產等。總之,企業基于大數據能提升組織敏捷性,從而不斷促進組織自我演進以快速響應外部環境。
因此,企業應順應大數據時代趨勢,抓住大數據產業發展機遇,積極探索和應用大數據提升組織敏捷性。首先,在客戶方面,要樹立大數據思維,探索開放式管理模式,對客戶行為數據進行廣泛搜集、存儲和智能化處理,深入挖掘和剖析客戶的行為習慣、興趣愛好及其動態變化,以提高企業外部市場環境的感知能力。其次,在合作伙伴方面,企業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與大數據企業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提升企業大數據資源獲取能力、技術分析與應用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等。最后,在運營方面,加強IT基礎設施建設,將企業業務全生命周期智能聯網,實現設備、產品、人員等以實時數據的形式傳輸到數據處理中心進行智能化分析,從而轉化為有價值的信息,為企業進行流程優化或再造、產品和設備的質量監控以及組織績效的管理等提供輔助決策的信息。
[參考文獻]
[1]于錦華,霍春輝.國外組織敏捷性理論研究綜述[J].經濟管理,2009(5):170-174.
(責任編輯:郭麗春陳鴻鵬)
[2]Manyika J,Chui M,Brown B,et al.Big data: 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competition,and productivity[J].2011.
[3]張建設.大數據:戰略論的終結與社會化決策的興起[J].企業管理,2012(10):92-94.
[4](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M].盛楊燕,周濤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Abstract:The dynamic and complex external environment puts forward urgent requirements for enterprises to enhance organizational agility in the era of big data. As the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resources and technolog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mature, big data plays a subtle influence on the organization to quickly adapt to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Big data and organizational agility theory are the focus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and attention. Therefore, through the big data and agile organizational agility theory, it explores the mechanism of big data on the organizational agility of enterprise, analyzes and excavates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big data on the organizational agility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customer agility, partner agility and operation agility. The study finds that big data can enhance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promote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gility and enhance th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It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improving the agility of enterprise organization in the era of big data,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nterprises to adapt to the change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Key words:big data; organizational agility; external environment
中圖分類號:F27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6)02-0108-03
[作者簡介]劉建基(1989-),男,漢族,山東萊蕪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戰略管理、創新管理;李倩(1989-),女,漢族,山東萊蕪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業管理,創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