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汶君,鄭淇文,張玉雪
(廣西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南寧 530004)
新媒體時代公民有效政治參與的途徑研究
——以公民參與反腐工作為例
姬汶君,鄭淇文,張玉雪
(廣西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南寧 530004)
反腐倡廉是提高政府工作效能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高效應用新媒體參與反腐工作是互聯網時代下政治參與的必然要求。本文在選取昆明、杭州、南寧三市的市民運用新媒體進行政治參與的實地調研的基礎上,綜合運用文獻調查、多重變量統計分析等研究方法,對公民應用新媒體參與反腐的現行狀況進行實證研究,分析公民通過新媒體途徑參與反腐的成效、困境及問題歸因,從而提出優化政治參與的相關對策,以期實現新媒體時代下公民能有效參與政治工作。
政治;公民;新媒體;反腐工作
在互聯網以及各種新媒體的發展背景下,研究網絡社會政治現象和政治規律的網絡政治學應運而生,并為傳統的政治學提供了一個新的范式。政治參與是實現公民政治權利的重要手段,也成為判斷一種政體是否民主的重要指標。公民政治參與內容涉及民生各個方面,形式多種多樣。由于能力和篇幅問題,筆者僅在新媒體的形式下以反腐敗為例討論有關的政治參與問題。新媒體是最為主要的反腐倡廉事件的首次曝光媒介類型,是公眾參與政治最有效、最常用的媒介手段,對于政府反腐倡廉工作意義重大。本文通過三市實地調研,了解三市公民利用新媒體參與政府反腐工作的現狀、存在問題,并在原因分析基礎上,提出新媒體時代公民有效政治參與的路徑,為政府利用新媒體打好反腐倡廉一仗提供決策參考。
課題組問卷調查主要圍繞公民掌握新媒體并利用新媒體參與反腐敗活動的情況進行調研。在調查中發現三個城市的公民利用新媒體技術參與反腐敗政治活動呈現如下特點。
1.1青年人是利用新媒體參與反腐敗活動的主要群體
在調查中發現18~30歲這個年齡階段的公民是所有年齡階段中熟悉并使用新媒體平臺人數最多的,占到了調查總人數的87.85%,其中60歲以上的公民完全不熟悉新媒體的使用方法。可以看出利用新媒體技術參與反腐敗政治活動的公民多為中青年階段,而老年人群體則因為客觀原因而無法融入新媒體網絡反腐的隊伍中來。
1.2不同人群參與反腐敗活動的程度會不同
政治參與由于程度不同可以簡單劃分為關注、行動兩大類。第一類是關注。正在利用新媒體技術平臺關注反腐動態消息的人數占總調查人數的69.16%。而選擇關注的公民們,其關注的頻率程度為一般關注和偶爾關注的人數占總人數的一半以上。第二類是行動。在調查中占總人數三分之二的公民們并未直接或間接參與過反腐敗行動,即沒有主動舉報行為或傳播轉發反腐敗舉報消息的行為等。而有參與的公民當中近一半以上的只是偶爾參與或極小部分時間參與。所以從數據上看,雖然近幾年我國網絡反腐案例有日漸增長的趨勢,但尚有一定空間可以提高。
2.1新媒體環境下話語權擴張所導致的網絡舉報信息真實度存疑
互聯網時代,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普遍應用,公民話語權表達的自主性程度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發布的主體和源頭,而信息本身的真實程度也無法得到有效的控制,不實言論和虛假舉報信息的出現便顯得尤為嚴重。據201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社會科學院文獻出版聯合發布的新媒體藍皮書報告稱2012-2013年出現的100件熱點輿情案件中,出現謠言造假的比例就超過了三分之一。而關于新媒體信息的真偽判斷由于存在技術、能力與成本的原因,多數人選擇忽視。在調查中,詢問公民獲取和轉發某條貪腐舉報消息的時候是否會考慮信息的真偽性時,約有25%~29%的公民不會考慮。
2.2新媒體環境下情緒化的“網絡輿論審判”干擾司法公正
由于新媒體自身的傳播和擴散特性,當一個網絡舉報消息出現在公眾視野中時,網民們便會形成強烈的反應,依據自身的自主意識和情緒便對事件進行預先的主觀判定。在調查公民們利用新媒體參與反腐敗政治活動是否存在情緒化狀態時,數據顯示仍有42.53%的公民是存在情緒化狀態。這些非理性的情緒化表達往往會形成一股強大的網絡輿論力量,在案件還未正式進入司法程序之前,便對當事人和該事件進行審判。這些情緒化的網絡審判會給正常的司法判定和處理程序帶來一股不容小覷的壓力,甚至會迫使司法部門因為輿論壓力和需要盡快滿足民意的需求,在倉促的不全面的調查情況下給公眾一個結果和解釋,從而對司法公正造成干擾和不良影響。嚴重時甚至會形成“網絡暴力”,造成很多冤假錯案。
3.1新媒體技術自身的局限性
新媒體環境下話語權擴張所導致的“非理性”行為的發生是新媒體自身的局限性導致。由新媒體技術所構建出來的網絡平臺所具備的匿名性質在提高了眾多公民參與反腐敗政治活動的熱情和參與程度外也為網絡非理性行為的發生提供了溫床。匿名性質,使得公民在一定程度上不需要擔心會為了自己所發表的言論去承擔某些代價。所以就致使部分公民肆意地、情緒化地表達觀點,甚至進行虛假或不完全事實的舉報。
同時由于在新媒體技術背景下,公民們在網絡上作為信息發布主體,其發布信息的門檻較之于傳統媒體幾乎是零門檻。公民在發布信息的時候,不受任何學歷、性別、年齡、地域等條件的限制。加之因為新媒體技術平臺的特性,信息的傳播速度非常之快,傳播范圍非常之廣泛,所以加大了客體平臺控制信息傳播和識別信息真偽的難度,為一些不實言論和虛假舉報信息提供了空隙可鉆。而就現有的網絡平臺技術而言,每個網絡平臺(如微博平臺)很難以就公民所發布的信息去一條一條的甄別真假。
3.2政治參與主體的良莠不齊
根據2014年12月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調查顯示,我國使用新媒體技術上網的公民無論是在年齡結構、學歷結構上都呈現多元化良莠不齊的態勢。
在年齡結構方面,根據2013年新媒體發展報告藍皮書稱微博平臺使用的群體當中有學生9 387萬人,也就是學生這一青少年和青年群體是微博用戶的最大的年齡職業群體。由于年輕的青年學生群體自身的閱歷尚淺,加之自身紀律性較低,對于反腐敗問題的認識深度不夠,很容易就會演變成為不實言論和虛假信息傳播擴散的推手。從而擾亂網絡正常秩序,使得虛假言論問題日益凸顯。
在學歷結構方面,將近70%的網民集中于初中等中等教育程度。同時2013年的新媒體發展報告藍皮書也指出超過七成的微博用戶都是高中學歷以下的公民,初中和高中學歷的用戶均超過了一億,而高中以下學歷的用戶占74.88%,接近總體用戶的四分之三。人們可以明顯看到,現階段的網民和具體的微博平臺用戶都呈現出低學歷的特征趨勢。而低學歷的受教育客觀事實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公民對民主參政行為的錯誤認識,在處理反腐敗舉報信息方面的理性程度較低以及心理素質低下等不良情況的出現。這些不良情況會使得公民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對自身行為的約束能力,加之網絡匿名性質的特性,更會使得公民們以一種狂歡式的不理性心態打著積極參與反腐敗政治活動的旗號,去肆意發表言論和發布信息。從而導致新媒體技術下的網絡平臺在成為一個公民可以進行有效反腐敗政治活動參與的途徑的同時,也無法避免的演變成了一個供網民通過發布不實言論而發泄不良情緒的渠道。
3.3利用新媒體技術實施政治參與方面的法規體系制度不健全
就目前為止,人們能看到的有關利用新媒體技術進行網絡反腐的法律就只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方法》等。不但沒有專門針對公民利用新媒體進行網絡反腐的法律條文,而且現階段的法律規約施行力度和效度還有待提高。所以可以看到,相對于快速發展的新媒體、互聯網技術而言,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存在較大滯后性和可操作性不強等問題。從而使得公民利用新媒體參與反腐敗政治活動這一行為沒有得到相應的法律法規的約束和管制,而新媒體反腐這一新興途徑也沒有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最終將會致使新媒體這一新興的公民參政途徑無法全然發揮其積極有效的作用。
4.1在政府輔助下,實現新媒體自身技術手段優化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在互聯網信息時代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如何規避其不利影響的一面,除了是政府部門的責任之外,新媒體平臺自身(如微博和各大網絡舉報網站、貼吧等)也有不可推卸的義務。所以為了防止新媒體平臺自身的技術缺陷所導致的虛假信息被無限擴散的情況再多次發生,新媒體平臺也要著重發展對在其平臺所發布的舉報信息真假質量的監管和控制技術措施,實現自身監管技術手段的優化。爭取在虛假信息發布的第一地點第一時間內就實現對該信息的質量進行篩選、過濾和控制的過程,從而在源頭上就實現對信息資源的把控。
4.2提高政治參與主體網絡素質和能力,實現網民自律
首先要提高公民的媒介素養和對信息的有效利用能力,政府部門通過正確的宣傳和引導方式增強公民對信息內容甄別的能力和選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時要讓公民們在發布信息的時候通過預先判斷信息所產生的影響力度,再來決定所要發布信息的內容以及是否發布。從而在公民這一主體身上實現自我約束和自我管制。政府部門要加強思想道德教育的宣傳力度,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養,使公民們在網絡世界中做到不盲從,不做虛假信息的推手。在面對舉報信息的時候保持謹慎、辯證、客觀公正的態度和理性的心理狀態,從而實現網民自律。
4.3建立健全網絡管理法律法規體系,實現新媒體反腐途徑法制化
在我國現有的網絡管理法律規定的基礎上,通過分析和掌握新媒體這一媒介的本質與特點,建立專門針對新媒體反腐這一方面的法律法規。同時要做到與時俱進,在與互聯網技術發展的速度與規模相適應的基礎上,及時更新和完善有關立法措施。同時要健全有關的執法部門和機構的設立和配置,做到有法可依,也要做到執法必嚴。利用法律的強制約束力,規范公民在利用新媒體參與反腐敗政治活動中的行為方式,并有效打擊散播不實言論和虛假舉報信息的違法行為。在建立健全網絡管理法律法規體系的基礎上,將新媒體反腐這一途徑規范在法律的軌道上運行,實現新媒體反腐途徑的法制化管理,從而引導公民正確、有序、有效的利用新媒體參與反腐敗政治活動,在最大程度上發揮新媒體反腐的積極作用。
主要參考文獻
[1]閻萌潔.媒介賦權:新媒體反腐中的政治參與和輿論表達[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5.
[2]韋路,丁方舟.論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研究轉型[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4).
[3]連鑫.淺析新媒體對我國法治建設的影響的兩面性——以網絡反腐為例[J].法制博覽,2016(4).
[4]肖生福,曾冬冬.新媒體時代廉政政策傳播模式創新探析[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2).
[5]孫國秀,張鳳.新媒體背景下網絡監督在反腐倡廉中的作用[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6(1).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12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194(2016)20-0183-02
2016-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