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杰
(濰坊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山東 濰坊 261000)
心理契約機制下大學生管理對策研究
張 杰
(濰坊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山東 濰坊 261000)
心理契約是影響當代大學生心理的一個重要因素,探析大學生存在心理契約的原因與差異,了解大學生心理契約的現狀與特點,是教育從業者研究不可推脫的義務與責任。合理引入符合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柔性管理的理念和標準,是規范大學生意識、行為的主要方式。從提高學生的認同感做起,加強和學生之間的情感溝通,在教學過程中著重互動,多方位全角度地研究心理契約在思想政治教育里的應用,加強教育的創新性和實效性。
心理契約;大學生;管理;教學理念
最初提到心理契約機制這一說法的是阿基利斯在1960年所著《理解組織行為》這一書。奧爾特在閱讀這本書以后針對事業公共單位的個案進行詳細探究,將公司和員工之間的期望總和定義為心理契約,即為“沒有書面化的契約”。著名的美國管理心理學專家施恩在其著作《組織心理學》一書中提出心理契約實則是一種心理期望,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對雇傭雙方相處與交往最終達成權利義務的過程中起到核心作用,受到人的主觀影響。在這個概念的基礎上,大學生的心理契約應當涵蓋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于自身該承擔的組織責任的認識;二是對組織上級的心理期待。作為國家未來建設與發展的主要力量,對大學生心理行為的關注更加變得尤其重要。
在教育改革實施以來,大學生的心理契約在普遍程度上履行實踐效果不錯,但仍有需要教育從業者和相關職能研究者關注一些問題。通常情況下,以學習與考核為標準的管理模式,讓很多大學生喪失了獨立的發展空間,也弱化了其自我管理能力,無法從本質上塑造學生的獨立意識與主體性,其中,大學校園擔任班級、學校干部的學生在履行心理契約這方面成效要比普通學生高。拋開學生自身的個性和因素外,教師應當考慮在高校行為的管理中有無行為和言辭的不恰當表達。有些教師在評價學生時多以自己主觀印象為基準,不夠客觀,過于感性,很大程度促使普通學生違背心理契約,頻頻出現反社會行為。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與深化,日漸明顯的還有高校的后勤化傾向,這些變化無不給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方式都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大學校園原本的紀律規定逐漸遭到學生的質疑,其中不乏有矛盾和糾紛。教師應當從心理契約方面對大學生展開思想教育工作,從出現問題的案例中追溯原因,關注學生的內在需求,以此作為出發點來塑造大學生的道德責任感與品質。
心理契約表現了多數學生的內心需求,為了將宣傳效果達到最大化,學校應該把重點對象放在大一新入學的學生上,具體工作在剛入學的時間實施,一定要從制度上達到學生有差異的教育管理目標。在遵循制度的前提下,教育從業者應盡力滿足和實現學生的內心期待,在校內建設有關的課程培訓,明確學生的就業觀念,構建合理的職業生涯目標,及時肯定學生的成就,以此增加學生的自信心和對自身的認同感。
溝通也是促成大學生心理契約教育的重要環節。良好的師生關系的構筑需要教師重視和學生的溝通,心理契約的履行就是教育管理者與學生交流感情、傳達信息的過程。有效的交流便于了解學生真實的想法與需求,更方便向學生傳達學校的建設思想。此外,還可以讓學生一起參與學校未來的發展制度規劃和政策。保證有效的溝通和平等的交流能夠增強雙方的信任感,也能及時阻止學生負面情緒的產生和消極情緒的影響,牢固履行心理契約。
大學生心理契約的違背跟大學生自身的心理素質低下也有十分重要的聯系。大學是學生從校園進入社會的過渡期,認知不全面的情況下很容易導致學生理解能力弱,容易在一些制度規定理解方面進入誤區,致使心理期待過高而實際實現有一定誤差,心理契約的違背現象就會頻繁發生。學校管理者和教師應當在考慮大學生心理素質差異的前提下,從不同的角度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培養,使學生的認知思維水平和理解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才會避免和減少大學生違背心理契約的現象。
關注大學生職業生涯的建設,對其專業課程的學習與職業的發展等不同的方向進行規劃,了解大學生對專業和職業的目標與設想,引導大學生做出正確合理的選擇,結合自身知識掌握的程度與對社會的了解分析當今社會對職業需求的改變,營造積極向上、和諧健康的校園氣氛,學生才會對自身責任和權利有正確的認知,以此使心理契約更有效地實行。
學生經歷了大學一年級的適應期以后,隨著專業課的逐漸深入開始關注未來職業的發展方向。教師在思想教育的同時還要重視家長的推導與學生自身的價值,要幫助家長建立合理準確的教育觀念,平等融洽地交流,真正做到把大學生當作一個有思想的成年人看待,給予他們信任和賞識,在成長過程中給予他們強大的推助力,完善心理契約機制的發展與實行。
心理契約機制不是某個時期或是某個指定對象的問題,它是不斷發展的,一直變化的問題。研究與管理大學生的心理契約從教學管理的角度來說有著重大的意義,根據其各個時期的狀態,使用有效的方法,讓學生對自己有十分清楚的認知,站穩腳跟,才有機會在未來取得更大的成就與進步,才會構建起合理準確的心理契約機制。
主要參考文獻
[1]張華.論心理契約視角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科教文匯,2011(5).
[2]袁方舟.大學生心理契約差異問題與教育管理對策[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
[3]王小艷.民營企業新畢業大學生心理契約現狀分析及對策[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7).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170
G647
A
1673-0194(2016)20-0252-01
2016-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