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瑩
(青島工學院 信息工程學院,山東 青島 266300)
媒介融合背景下微紀錄片的生存與發展
李 瑩
(青島工學院 信息工程學院,山東 青島 266300)
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的不斷壯大,新媒體已經對現階段媒介生態帶來一定程度的變化,與此同時也為影視產業的發展帶來全新的發展和機遇。目前是媒介高度融合發展時代,同時微紀錄片也受到新媒體大眾的普遍認可,并且直接滿足人們收視率的隨機性以及快節奏的生活實際需要。在本文中,主要針對媒介融合背景下微紀錄片的生存和發展進行全面分析,并且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建議,以期為同行業工作人員提供一定的參考。
媒介融合;微紀錄片;生存
現階段由于我國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現如今人們已經認識到了媒介的重要性,其所帶來的影響也將會直接的超過了純粹的技術,并且觀念的轉變對媒介的傳播方式和產品的營銷等進行相應的改革。
1.1深度互動方面特征
現階段在互聯網的背景下,紀錄片中的內容不僅在取材方面還是在生產中,都已經打破了時間的限制,同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讓策劃的相關人員和網民之間得到有效的互動,進一步讓民族和城市之間的情感得到相應的交融,但是其影響相對來說是比較大的,這打破了傳統紀錄片中的創作思維模式。
由于媒介處于高度融合發展的過程,對于微紀錄片而言,用戶自傳在UGC模式中,和大眾進行及時的互動已經是成為了微紀錄片發展以及創造中較為重要的特征,同時也是提高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方式。例如:在鳳凰衛視中,主要是對其現代人的節奏和碎片化信息特點進行詳細的掌握,從而推出一些具有藝術性張力和內容較為真實的微紀錄片視頻。其他網站也都對其進行模仿跟進,開始推出微紀錄片,現如今微紀錄片的概念已經是被各界所認可。
1.2關于單義性的主體
針對于一些微紀錄片而言,其時間方面的流程主要是較為珍貴的,與此同時其主題的多義性也需要制作人員長時間對其進行拍攝,從而才可以起到實地記錄事情變化的目的。微紀錄片因為播放時間存在限定,在較多時間內很難徹底地對多個主題進行表達,與此同時也很難對其故事做出充分的講解,然而主題單義的表達現如今已經是成為了微記錄片在進行創造中的一個主要訴求。
比如:微紀錄片《故宮100》中,在對每一集進行播放時只有六分鐘的時間,同時每一集的開始都是從普通關注“看不見”的點進行播放,在細微之處對我國建筑以及傳統的文化進行闡述,從而將一個較為宏大的歷史題材故事分為100個小故事進行講解。針對于微記錄而言,是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對一個故事進行講解或者是對主題進行表達,其特點主要是為單義性和短平快,從而能夠滿足新現如今新媒體時代的用戶需要。
2.1運營模式的多元化分析
互聯網在進入到影視之后,帶動了影視產業全面的發展,特別是百度及騰訊進入到影視業后,促進影視業的全面發展,然而視頻網站的盈利卻越來越困難,但微紀錄片的來臨為視頻網站的盈利帶來一個全新的突破。微紀錄片發展的時間大概在四年左右,并且現階段已經具有較為完善的運作模式。比如:鳳凰衛視,在微紀錄片進行開播后,和東風本田汽車和一汽大眾汽車等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與此同時鳳凰衛視通過對客戶的需求進行分析,做出了個性化的運營體系,例如:鳳凰衛視為東風本田企業所制作的《重返風沙線》和一汽大眾所制作的《行者無疆》等一系列微紀錄片,這些微紀錄片已經超過生硬的廣告宣傳,憑借觀賞、傳播等特性已經超過常規廣告所帶來的價值。
由于在媒介融合后微紀錄片的發展以及運作形式也呈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推動廣告傳播影響力,也維護了企業的社會公益形象,這是視頻網站的日后多元化運營以及實現盈利的重要渠道。
2.2品牌形象多元構建分析
2012年制作播出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已經由電視現象逐漸地轉化成為了社會現象,然后再向著文化品牌逐漸轉變,全面提高了我國文化和我國微紀錄片在國外市場中的影響力。與此同時在經過我國媒體人多年的摸索后,紀錄片已經成為了一個產業,我國紀錄片的創造和品牌構建的時代已經逐漸來臨,該節目的第二季在第一季的基礎上對其媒介融合的優勢作出了充分的利用,并且在微博和微信等公眾平臺上做出了相應的推廣,最終可以完成品牌的逐漸推廣。
微紀錄片在對其品牌進行打造的過程中,必須要對新媒體受眾碎片化以及及時性等方面的特點看重,并且微紀錄片在創造的時候也需要實現類型化以及獨特化,避免創造的時候出現同質化,再對大眾的喜好做出全面的調查,在這個基礎去充分地調動新媒體對微紀錄片宣傳的積極性,培養更多的受眾。
在對技術進行改革時,其觀念也將產生變化,同時新媒體技術也會出現比較大的改革,并且新媒體技術在融合后也會體現媒介發展的歷程。因為其微紀錄片所具有的市場化特點在進行融合后,也會顯示出社會需求情況,與此同時其融合的腳步也將會不斷提高,其觀眾的個性化需要也在不斷增加。微記錄的品牌構件和多元化運營為一些視頻網站帶來了商機,其自身也得到了充分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吳競韡.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節目形態的變革與創新[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14.
[2]劉震.多元化的奧斯卡獲獎紀錄片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3.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107
J952
A
1673-0194(2016)20-0159-01
2016-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