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浩波
(內蒙古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呼和浩特 010010)
農村土地集約化經營過程中的問題與對策
杜浩波
(內蒙古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呼和浩特 010010)
隨著農村土地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農村經濟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擴大區域性土地經營規模,利用大型機械,實施土地集中連片經營,改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由一家一戶的生產責任田,過渡到土地集約化經營已經成為我國北方地區大部分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土地集約化經營過程中,要切實保障農民利益,解決好土地合法流轉經營與農民權益的問題,發展農村第三產業,做好社會保障工作,解除農民的后顧之憂。
農村經濟;土地經營;集約化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業生產技術和生產力水平逐步提高,農村經濟正在向科技化和規模化方向發展,農產品品種逐步改良、優化,生產經營方式具有新的改觀,農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正在向小康社會奮斗。與此同時,由于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一部分富裕起來的返鄉農民,利用手里的資金,開始嘗試租賃土地承包經營,把相對集中的土地,籌劃進行集中連片經營,實施規模化生產,使用大型農業機械,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農產品的規模實力和品牌優勢,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黨中央提出土地合法流轉經營的思路,各地政府有了相應的推進土地規模化經營的政策。這在某種程度上有效促進農村經濟向國際化、現代化的大農業格局邁進,強有力地改變農民的思想觀念,使農業生產在規模化經營過程中,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告別了延續若干年的傳統經營方式,降低了人力物力的投入,有效調整了產品結構,真正實現了自由發展農業經濟,面向市場種田,調整結構掙錢的良好局面。新的土地經營者可以在充分掌握市場發展規律的同時,調整種植結構,根據土地土壤性質,加大科技投入,一些地區由原來的傳統作業方式向大規模種植收益較好的經濟作物轉變,使農業生產逐步向商品化農業經濟發展,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生產工序越來越科技化,用于農業生產的勞動投入時間越來越減少,勞動強度大大降低,正在向農業發達國家的土地經營水平邁進,取得前所未有的效果,為農村經濟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
農業要發展,必須重視科技投入,擴大經營規模,實施機械化是告別傳統粗放式經營的必然途徑。一部分率先富裕的農民參與到農村土地合法流轉的過程中,對實施農業機械化有了新的希望,再加上政府的支持和財政補貼,使擴大土地經營規模,逐步適應大型機械化種植的目標成為現實的需要。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土地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使多年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逐步富裕起來。但是從推廣農業生產新技術角度,也明顯暴露出方方面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隨著科技的發展,實行大型機械化作業,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減少勞動力已成必然趨勢。然而,農村大多數地區土地經營權分散,不適應大型機械種植。另一方面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然而由于農民的觀念意識和經濟能力所限,農村水利基礎設施長期難以改善,靠天吃飯的局面仍然沒有較好地改變,嚴重制約著農業生產的大發展。不利于農業的統籌經營,也使農作物的推廣有了難度,在某種程度阻礙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之路。土地太分散,一家一個經營理念,不利于農業生產合作的推進。如果繼續推行一家一戶的個體經營模式,不利于農業科技的推廣,在很大程度阻礙農業生產的機械化作業,尤其在北方相對落后的農村,不改變靠天吃飯的生產經營模式,大部分農民的脫貧難以解決;不實行機械化作業,永遠會停留在小農經濟的水平,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制約現代農業的發展步伐。
農村土地集約化經營后,才有可能提高生產力水平,降低勞動成本。農村富余勞動力可以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以此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基層政府部門應該做好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引導和組織工作,確保農民離開對自家小范圍土地的精耕細作,而從另一方面要增加更多的收入,使農民從相對低水平、小范圍的常年勞作過程中解放出來,發展第三產業,干自己更喜歡、更勝任的工作。另外在發展第三產業的同時,要把土地合法流轉和保護農民的權益結合起來,增加農民的收入,強化社會保障工作,減除后顧之憂。通過在農村發展第三產業,吸納農村青壯年勞動力,以此就近解決農民脫貧致富的問題,可以避免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把一部分有文化、有雄心壯志的青年留在農村,有效促進農村經濟建設。通過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來解決離開土地耕作農民的生存和致富問題,通過自主發展集體工業的方式,建立農村工業項目,多方面發展農村第三產業。我國北方地區農村企業的建立,需要政府協調農村基層組織進行有效的統籌規劃工作,要有利于生態環境改善,有利于農產品實施市場化運作,還要充分考慮農產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的結合,產品要有自身的市場競爭優勢,要盡可能形成地區特色品牌。要發揮地理環境和特色農產品的優勢,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旅游文化產業,建立具有地方農產品特色和農村文化氛圍融合的“農家園”、以生態農業觀光為主的“鄉村旅游度假村”,充分發揮每個剩余勞動力的優勢。建立并發展農村第三產業,主要目標應該把促進農業生產規范化發展放在第一位,所建立的第三產業要以農產品的深加工為基礎,大力引進科技生產項目,讓科技和土地結合起來,是在農村發展第三產業的根本。在此基礎上切實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我國農村土地集約化經營,規模化發展是新的必然發展趨勢,要進一步加大農產品研發力度,增加科技投入,推廣新型農業灌溉技術,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提高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意識,提高農業的抗旱抗災能力,改變靠天吃飯的局面,讓離開土地耕作的農民真正富裕起來,同時要做好環境保護和發展現代化農業生產規模的統籌工作。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131
F321.1
A
1673-0194(2016)20-0193-01
2016-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