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直播下的刑事庭審"/>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李 誠,方 蕓
(杭州市蕭山區人民法院,杭州 311200)
大眾邏輯與精英司法的沖突與平衡
——網絡直播下的刑事庭審
李 誠,方 蕓
(杭州市蕭山區人民法院,杭州 311200)
法諺有云:“正義不僅要實現,更要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在現今中國,通過網絡直播使法庭審判向社會公眾公開,使普羅大眾更全面、更便捷地了解刑事庭審,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然而,刑事庭審的網絡直播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促進刑事審判程序的規范化,并使公眾獲得更多知情權,又可能對訴訟當事人的權利造成侵犯,對案件的公正審理造成負面影響。為此,人們既需要轉變觀念,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也需要加強對刑事庭審網絡直播的管理和引導,使其真正成為司法公開的窗口、公民普法的工具。
互聯網;刑事案件;庭審直播
1.1守護程序正義,提升庭審質量
在傳統庭審中,由于多方面因素限制,絕大多數人無法到庭審現場參加公開審判,而“法言法語”的相對艱深與案件偵辦階段的保密要求又會加深人們對刑事審判的神秘感。在民眾看來,一個普通人被認定為犯罪嫌疑人直至成為罪犯,中間的過程都仿佛在黑箱中。通過網絡庭審直播,公眾可以直觀、清晰地看到法庭訊問、舉證質證、法庭辯論、被告人最后陳述、宣判等審判環節,不僅向公眾播報了案件的實際情況,更向公眾展示審理案件的程序。這樣做也體現了司法自信,提升了法院的公信力。
此外,網絡庭審直播使審判、公訴、辯護三方的一言一行都處于更大范圍的監督之下。將庭審置于公眾視野之內,法官必須提升自己的歸納總結能力、庭審駕馭能力;檢察官必須提升法庭訊問和法庭辯論的能力,通過庭審充分展示公訴形象;律師們從自身職業生涯考慮,也會更加主動積極地參與,充分行使辯護權,有效提升案件的審判質量。
1.2延伸法律教育功能,提升公民法治意識
網絡時代信息的傳播十分迅速,案件庭審結果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傳播到全國,乃至全球各地。然而當道德標準和法律標準兩者對同一案件出現差距較大的評判結果時,易導致社會大眾對司法公正的質疑。庭審直播恰恰是順勢而為,能夠防止案件情況的不實傳播。網絡庭審直播通過全面展示庭審過程及宣判實況,輔之以官方的法律適用及案件答疑,可以有效減少輿論對判決結果的扭曲,化解民眾對判決的不理解。正如美國首席大法官布倫南所言,審判是在一個非常狹小的社區內進行的,傳聞“可能比合理新聞報道更有殺傷力”。網絡庭審直播能夠使公眾對司法的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有助于培養公眾在全面了解庭審情況的基礎上對案件進行獨立思考的能力。
1.3保障公民知情權,提升司法透明度
公民知情權是指公民對于國家的重要決策、政府的重要事務以及社會當前發生的與普遍公民權利和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件,有了解知悉的權利。知情權不僅是監督公權力的一種有效手段,更是公民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以往多數民眾對于刑事案件的知情權依賴于電視、報紙、網絡等新聞媒體對于庭審情況的轉述報道,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和片面性。而網絡庭審直播讓民眾帶著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庭審,去除轉述帶來的主觀和片面,最大限度地將審判過程客觀化、透明化,從而有效地保障了公民知情權的實現。
在推進司法公開,建設法治社會的大環境下,司法運行需要媒體的參與,但法庭畢竟不是表演的舞臺,庭審公開直播后,涉及一系列基本權利的沖突及法理問題。
知情權與隱私權的沖突。網絡庭審直播讓民眾能夠充分享有知情權,并對司法裁判進行更廣泛的監督。但與此同時,顯然使被告人、被害人、證人的隱私權在這無遠弗屆的公開中受到了侵害。執法者必須在公眾知情權和訴訟當事人隱私權之間作出權衡,不能顧此失彼,不能將某一種權利極端化。
言論自由與獨立審判的沖突。誠然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公民享有言論的自由,然而要成為現代民主法治國家,真正實現依法治國,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亦十分重要。網絡庭審直播為民眾了解審判過程提供了一個窗口,同時也為民眾評論、闡述觀點,批評司法甚至是扭曲事實提供了平臺。實踐中,屢屢出現網絡廣泛傳播片面案件信息,形成輿論壓力,繼而對司法裁判進行干涉的情形,如胡斌案、藥家鑫案、許霆案等。目前法官的工作模式、職業評價標準尚不健全,在審判中承辦人不得不考慮案件的社會影響,各種言論通過網絡放大,極易影響法官的獨立審判。
大眾邏輯與精英司法的沖突。網絡直播中的公眾的言論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大眾邏輯,作為沒有受過法律專業訓練的群體,公眾對很多法律問題的認識可能帶有非理性的一面。如最近爆紅網絡的快播案刑事庭審,網絡上普遍對王欣侵權、傳播淫穢的視頻行為表達了草根式的認同,并對辯護人一些看似犀利精致,實則脫離案情、無關法律的“金句”大加贊賞,認為王欣無罪,若有罪便是司法不公。這些觀點的出現并不奇怪,辯護人正是抓住了網絡大眾的思維方式和關注點。但法律人的思維與此是有所差異的,法律思維具有抽象性的特點,它通過法律解釋和法律推理,運用演繹、歸納和辯證等推理方法的運用以及受到現行法律的嚴格約束,較少地帶有感情色彩。另外,民眾通過網絡表達出的觀點很多時候比一般的樸素大眾邏輯更為偏激,這歸因于網絡帶來的匿名效應,有了網絡匿名的保護,不負責任的評論和謠言隨處可見。一方面,完全脫離民意基礎的刑事審判是危險的;但另一方面,以網絡為代表的民意若過多干涉司法,絕非良性循環。
刑事案件基于其本身的特點,往往具有較大的新聞價值,容易成為輿論的焦點。雖然網絡媒體在對案件進行報道時也盡可能追求客觀公正,但是媒體人的社會責任、人文關懷、同情弱勢人群等傾向,往往自覺不自覺地在報道中流露出來。而這些傾向又極易調動起社會公眾的情緒,當這些情緒形成強大的社會主流民意時,很可能對法院審判造成強大的輿論壓力,迫使刑事訴訟活動陷入兩難境地。尤其是當法院判決結果與民意不符時,這種沖突就會表現的更加激烈。
3.1庭審網絡直播的規則設計
庭審網絡直播的目的是讓民眾有渠道了解審判,并藉此實現法治基礎的構建。但在此過程中,需要通過規則設計來避免審判的娛樂化,保護庭審中各方的基本權利。在價值權衡的基礎上,應在案件范圍和庭審程序兩個方面規范網絡庭審直播。
(1)法院主動啟動的法庭直播要避免形式大于內容。依媒體或當事人申請而啟動網絡庭審直播,由法院審委會裁定是否準許。
(2)賦予被告人庭審直播的否決權。這是人權保障的應有之義,在案件宣判前,被告人都不是罪犯,政治權利等相關權利都應完整給予。如案件卻有必要進行直播的,也應通過技術手段保護其隱私。
(3)直播以不妨礙法庭秩序為原則。如限制參加庭審直播的媒體數量,在法庭直播開始前禁止對被害人、證人進行采訪,以免影響其庭審真實表達,被害人和證人亦有權要求不得錄入能夠直接辨認其容貌的特寫鏡頭。
3.2網絡直播下的刑事庭審控辯
此次“快播案”庭審直播中,公訴方“場面失利”,在很多情況下都是由于公訴人的不回應。在多數公訴出庭人員看來,自己代表國家支持公訴,庭審過程中應圍繞案件事實及法律適用進行指控及辯論,同時考慮到節約訴訟成本,縮短庭審時間,對于“無聊、無理、無依據”的辯方意見都無需理睬,不做無謂糾纏。
“不回應”的根本原因,可能有兩點:第一,只有能說服法官的辯護才是有效的辯護,辯護人的花槍只是嘩眾取寵,對于案件的走向沒有影響;第二,對于一些確有瑕疵的程序性問題,公訴方基于長期辦案的經驗,認為不會影響裁判,就不作解釋、不予回應。但是對基本沒有經歷過刑事庭審的民眾來說,公訴方每一個沒有回應的問題,都是人命關天的大問題,這般冷漠、這般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民眾一邊倒的支持和憤怒就可以理解了。
“不回應”符合精英司法邏輯,但是在庭審直播環境下將帶來一個可怕的后果。譬如“快播案”,在公訴方庭審如此“失利”的情況下,如果法院仍然簡單地按照公訴意見定罪量刑,那在民眾看來,整個庭審就成了走過場,刑事訴訟的辯護制度也受到嘲笑。庭審公開直播,令庭審模式、刑事訴訟制度受到了沖擊,公訴人將面臨的最大挑戰就在于此,今后公訴人在法庭上應如何作為將會成為一門新的課題。
當前的刑事庭審內容充實程度,尚無法應對“庭審為中心”“審判公開化”的目標,庭審網絡直播的制度倒逼,將會加速刑事訴訟理念的轉變。
主要參考文獻
[1]劉小鵬.庭審網絡直播與當事人隱私權保護的沖突與平衡[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5(3).
[2][美]偉恩·R·拉費弗.刑事訴訟法[M].卞建林,沙麗金,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
[3]方斌.論刑事庭審網絡直播的規范化[J].西部法學評論,2013(6).
[4]胡銘,梁斌.網絡庭審直播視野中的刑事審判——基于問卷調查的實證分析[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4).
[5]郭衛華.網絡輿論與法院審判[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134
D926.2;G206
A
1673-0194(2016)20-0197-02
2016-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