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kram+Bhalla+蔡菁容
人們對家族企業往往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認為此類企業不是乏善可陳的“夫妻店”,就是一些規模不大的小公司。而事實恰恰相反,如今全球規模最大的企業當中,家族企業占據的份額非常驚人。實際來看,歐美大型企業中家族企業的比例高達三分之一。而在新興市場上,家族企業在大型企業中的比例有過之而無不及,最高可能達到50%-80%。
有關家族企業的研究和智慧結晶很多。此類研究往往圍繞以下兩點展開論述:
首先,此類研究稱,家族企業往往傾向于重點打造自身的適應能力,而非創造突破性增長。數據顯示,家族企業的增速明顯遜于其他類型企業。家族企業的利潤穩定,負債較少,并購交易規模不大,承擔的風險往往也較小——種種跡象表明,家族企業更看重穩定性和適應力。
第二,此類調查還顯示,隨著企業和家庭的發展壯大,家族成員漸漸退出企業經營角色。他們從企業所有者兼管理者,轉變為企業所有者兼投資者,再到只扮演投資者一種角色,并且往往引進家族外的管理人才來帶領企業發展前行。
但我們困惑的是,很多此類研究的數據和推斷均來自發達國家。那么對于家族企業,這一事實是否依然成立?有鑒于此,我們對新興市場上的家族企業進行了研究和梳理。我們選擇了來自印度、東南亞、東歐的1500多家家族企業,分析其業績和發展演進情況,并將其結果與我們已有的發達國家家族企業研究結果進行對比。
結果非常有趣,我們發現新興市場家族企業的表現和發展軌跡與發達國家的同類企業截然相反,而且這種差異甚至體現在業績和發展軌跡的方方面面。
那么新興市場的家族企業中,家族成員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我們發現90%以上的家族企業中,家族成員身兼企業所有者和管理者兩種角色,積極參與企業的日常管理。在研究這些企業過去200多年的發展軌跡后,隨著時間推移,發達市場上家族人員扮演的角色有所減少,但是在新興市場上,家族成員隨著時間推移,往往會扮演更多的角色。
上述發現不僅與發達市場上的情況截然相反,而且也與我們慣常的認知背道而馳!因此,新興市場上的家族企業不應只盯著發達市場上的對標企業和數據,而是需要勾勒自身獨特的發展路線!它們需要采用不同的思維方式,以下分享三種主要思維:
1. 長期任職,忌退居二線!
新興市場上的家族企業中,家族成員并不一定非要退居二線。我們曾向一些家族成員提出這樣的問題:“你能夠給企業帶來哪些獨特且又極具現實意義的東西?”一名家族成員稱:“我們能夠帶來信譽和信任,那么企業的信譽度也會得到相應提升,這在新興市場上尤為重要。我們可以提供方向,敦促決策制定,并且給予長期引導——我們的目的是要確保家族企業的基業長青。”此類家族成員退居二線,安心當個純粹的投資者確是極大的浪費。
2. 量身定制發展路線,忌照搬硬套!
考慮到家族企業在某些階段的發展速度很快,即便是那些能力超凡的企業家和女強人,若僅憑頑強意志、個人魅力和勤勉不怠來管理公司亦會捉襟見肘。然而不幸的是,某些家族企業受到某些發達國家企業的啟發,一股腦地引入了各式各樣的制度、流程、架構和關鍵績效指標,最終搞得一團糟糕,而這種情況并不鮮見。這些企業不僅未能獲得差異化的企業管理哲學,又沒有達到預期的效率水平。它們需要的是建立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式”,結合不同的流程規章以及創業速度,因地制宜的選擇和運用。
3. 發揚“管家”精神,忌貪婪無度!
我們認為家族企業需要一種特質,我們稱其為“管家精神”。這種特質的內涵是耐心、沉著、大度和目標明確,看重的首先是帶來更廣泛的貢獻,其次才是追求財富。在摧毀家族企業價值的種種因素中,家族爭端是破壞力最強的一種。很多家族耗費了大量時間用于達成家族內部的各種契約,從而管理家族風險。毫無疑問,這些契約和制度非常重要,而且也是必須的。但是根據我們的經驗,唯一有助于緩解家族爭端風險的做法就是發揚“管家精神”和樹立基本的價值觀念,即“企業的未來寄望于家族!”
新興市場上的家族企業將成為未來的弄潮兒,而且是拉動未來增長的中堅力量。它們正在各行各業攻城拔寨,逐步成為市場上的領導者。我們認為它們將給全球商業環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前提是它們能夠充分認清自身的特質并且制定適合自身的發展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