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春雁
【摘 要】課外有效的閱讀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重要組成部分。傳統觀點認為,課堂學習遠比課外學習重要,應當以課堂為主。在新課程下,教師必須加強課堂教學,光上好每一節語文課,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與課外閱讀有機配合,把指導好學生課外閱讀作為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讓學生快樂地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才能全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策略;語文素養
新課程改革強調,小學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課外閱讀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F行的閱讀教學中都認為課堂學習遠遠比課外學習重要,應當以課堂為主,老師只加強課堂教學,上好每一節語文課。但是這樣還遠遠不夠,必須與課外閱讀相配合。呂淑湘先生說過:“問語文學的好的人,無不得益課外”。這說明大量的課外閱讀,能讓學生開闊視野,啟迪智慧,發展思維,陶冶性情。新課標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每個學段都規定一定的閱讀量??梢?,指導學生有效的課外閱讀,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一個重要途徑。課堂是有限的,課外是無限的,閱讀更是無限的。
一、現行課外閱讀的現狀分析
現行課外閱讀的現狀表現在: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不濃,閱讀時間少,內容窄,閱讀量少,缺乏方法上的指導。究其原因,首先是學校教師,家長認識不到位,重視力度不夠。長期的應試教育,單一的分數評價手段,過分看重成績抑制了課外閱讀;閱讀只局限于課堂閱讀教材,大量的習題練習擠占了課外閱讀時間。其次、教師沒有系統、科學、有效的指導學生,讓他們體驗不到閱讀的樂趣,再次、一些家長文化素質不高,不能為孩子創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新教材提倡學生的“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書”很難達到。針對這些問題,加強和深入地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勢在必行。對于每一名小學語文教師來說,要做好兩方面,一是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二是有效利用現有教學資源,調動課外閱讀的內在興趣。才能有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我認為從以下幾點入手:
二、課外閱讀教學的策略
1.減負增效,有時間可讀
有足夠的讀書時間,是保證課外閱讀的前提。教師要轉變觀念,以長遠的眼光,大語文的眼光從事語文教學。優化課堂結構,精簡作業。讓學生有時間,足夠的精力課外閱讀,每天布置一定的課外作業,久而久之,讓課余成為學生享受閱讀的樂趣。
2.充實資源,有書可讀
有足夠的閱讀資源,讓學生有書可讀。學校要重視圖書室的建設和管理,想辦法爭取多方面支持,充分利用挖掘,有效整合各種資源。加強學校圖書室和班級圖書角的完善。做好家長工作,為孩子賣一些有益的書充實自己的閱讀量,然后帶到學校班級交流共享。
3.營造氛圍,培養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學生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有了閱讀興趣,學生才能自覺進行閱讀,讀得投入,讀得多,讀得有興致。要讓學生有這種興趣,就要營造良好的氛圍,如對低年級的學生,老師可講故事,介紹一些名人愛讀書的故事。在教室,走廊,校園懸掛一些讀書的名人名言。如“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一本好書,猶如交上一位良師益友”。
4.指導方法,養成習慣
(1)指導學生會巧讀。新課標指出“要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這三讀法要根據不同的文章,指導學生會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有效閱讀,要求初步掌握讀書這“三讀”法。精讀就是一句一句仔細地讀與理解,遇到不懂的東西就停下來,做上標記,以便向老師請教;略讀就是掃描式的讀,一目十行,意在掌握大概內容;瀏覽就是速度更快的讀,主要用來瀏覽網頁報刊,搜集相關資料。閱讀剛開始,一般以精讀為主,有了一定的經驗與能力以后,上面三種讀書方法可交叉使用,一般內容略讀和瀏覽,認為精彩內容的精讀。
(2)指導學生會進行閱讀積累,仿寫練習。如閱讀介紹植物的文章,引導他們會用學到的知識描述他們熟悉的植物;寫人物的文章中的好詞好句摘抄下來,為寫作積累素材。這樣激發學生會的閱讀興趣,不但提高了學生會理解能力,還有效開展了創新能力的訓練。課外閱讀應該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與發展,以課堂帶課外,課外促課堂為基點,要求學生會在課內學方法,在課外謀創新。通過實踐,學生的閱讀水平就會有很大的提升。
(3)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指導學生個性化的閱讀。讓閱讀成為個性化,自覺的行為。養成邊讀邊思考的習慣??膳囵B理解,分析,聯想能力。養成不動筆不讀書的習慣。指導學生在閱讀時劃、圈、點、批。引導他們對優美詞句、精彩段落巧妙構思、有個性的人物品質進行品評賞析。思考他們怎樣寫,為什么這樣寫,并把心得寫下來,學生的閱讀目的理解體驗感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升華,語文素養也無形中得到了提高。養成寫讀書筆記的習慣。讀后,摘抄好詞好句,注意積累,也可試寫讀后感,把閱讀內容進行理解消化。
5.課外閱讀和課內閱讀有機結合
課內所學的方法,有效地應用于課外閱讀之中,以求把方法轉化為能力,使學生會的閱讀能力有效提高,進而讓學生會從廣泛的課外閱讀中學習知識,拓寬視野,以求“以課外促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科書的特點,以知識拓寬見聞,以求“以課堂促課外”,使學生會掌握方法;以優秀的課外作品引導學生會創建閱讀學習網絡。首先,課前有效閱讀。講一篇課文,最理想的境界就是把學生會迅速引入課文。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的“導入”要導好。
(1)課前讀背環節。充分利用課前三分鐘,讀背一些名言警句、優秀詩詞、諺語等,每次一兩句就可,重在平時積累讀背的方式不要單一,可以多種形式地進行個人讀、背,也可以集體開展讀、背,看誰讀得好、背得快,激發興趣。
(2)導入手法。導入時,要精心設計導語,采用故事導入,抒情導入、記憶導入等。例如,在設計《望廬山瀑布》時,要求學生會回憶《廬山的云霧》這篇課文,前后聯系,有助于學生會對古詩內容的理解感悟,思維就活躍了。
(3)鋪墊性課外閱讀。這是以課文內容為基點,引導學生會在學習課文之前的課外閱讀,找一些資料讓學生圍繞文本內容閱讀,幫助學生會初步了解課文內容。這樣為教學的深入打下基礎。如蘇教版三年級下冊《菩薩司令》一課,學生閱讀課文時,在理解內容和感情上都有一定的困難。課前我讓學生會積極開展課外閱讀,了解到朱德偉大、無私的一生,對理解文本重點做了有效鋪墊。
(4)課中擴展閱讀。為了讓學生會能夠有效做到舉一反三,我在教學中科學、有效地讓學生會閱讀課外書籍,以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與取舍能力。如學了課文《海底世界》,可推薦《蔚藍心臟》一書;學了《槐鄉五月》可推薦《夾竹桃》等。這些課外閱讀,讓學生會對課內學習的理解更深刻、更準確了。我們要積極地向學生會推薦各類好書,還要善于鼓勵他們把課外閱讀中學到的知識有效運用到課堂,進一步調動學生會課外閱讀的興趣,進而提高課外閱讀的實效。
總之,在“大語文”的視野下,語文學習已突破了課堂學習的局限,課外閱讀不僅是語文學習的點綴,而且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一個大空間。語文閱讀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養成閱讀書籍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會欣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技巧,提高語文素養。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把課文作為“案例”,教給學生閱讀方法,提高閱讀的能力,積極組織課外閱讀活動。如何更好地發揮課外閱讀對促進學生學習語文的作用,還待我們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