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黎媚
(西南醫科大學,四川 瀘州 646000)
網絡治理:地方政府社會管理新途徑探索
羅黎媚
(西南醫科大學,四川 瀘州 646000)
研究網絡治理和地方政府社會管理新途徑,首先通過研究網絡治理的含義和地方政府網絡治理的內涵,認識到網絡治理在解決社會復雜事務中的重要性,其次研究網絡治理的理論和實證的研究分析,發現進行社會管理的重點是要實現地方政府和社會、市場的協同合作,充分發揮社會公眾的作用,堅持政府的引導,探索進行社會管理的新道路和新途徑,實現社會協同、資源共享和整體管理以及對重大事項的綜合管理。
網絡治理;地方政府;社會管理
1.1 網絡治理的含義分析
網絡治理理念的真正出現,實際上是對于治理理念充分地達到實現的一種新程度上的發展。關于治理的理論最開始是要解決因為政府的問題或者市場本身的問題帶來的不利的因素。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對于這方面的研究不斷的深化,以及理論轉化為實踐過程的不斷推進,也越來越多的暴露出治理理念和理論的弊端。所以在2004年國外學者具體的提出,網絡治理的概念就是要通過在公共部門或者私人的部門的協作,通過獲取營利的組織和非營利組織等等眾多的各種主體在治理中廣泛的參與,并且也能夠及時的提供一系列的服務的一種模式。除此之外,對網絡治理還有一些其他的定義和研究,但是總體來說,網絡治理的含義中應該充分的包括著主要的三點:一個就是需要參與者和治理者的多方面和多元化,這主要包括在政府和社會上以及市場來協同治理;其次包括對網絡治理手段具有多樣化的特點,具體就是關于政府行政手段和市場運作以及社會手段多種手段運用在治理過程中;最后要求在進行治理所達到了目標都是明確和具體的,進行網絡治理最終的目標就是要提高社會管理的服務和社會管理的質量,滿足社會上的民眾對于公共服務的需求。
1.2 地方政府網絡治理概念分析
網絡治理的種類有很多種,地方政府網絡治理只是其中的一個種類,其他的還包括國家網絡治理和企業網絡治理和全球網絡治理。在地方政府網絡治理中有著政府的主導型和參與型兩種治理的方式,在地方政府的基礎上來實現整體的目標要求,通過行政手段進行授權或者通過購買管理的服務等等政府的治理方式來引導和實現公共價值和公共利益。而地方政府在進行網絡治理的時候,通常會通過選擇利益相關者的社會群體和企業進行在協同治理網絡和構建網絡,各自為實現任務目標選擇責任的承擔,所以地方政府在整個網絡治理的過程中擔當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來進行維護與社會和公眾的網絡運行。
2.1 網絡治理的理論分析
對于社會管理的途徑的探索,能夠在面對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的時候,通過社會和政府、市場多種主體的參與和協調努力,就會有更多能夠解決問題的可能性,所以需要進行建立一個具有多元化的參與者的網絡治理合作的機制。在這方面,網絡治理中的相關研究理論為實現多主體的協作提供了思路和框架,從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證進行網絡治理的社會管理的多元主體合作更加具有長期性,在合作過程中也能實現穩定,從而達到對社會治理具有更高的效率。網絡治理的相關理論表明和指出了地方政府能夠在社會管理的過程中通過進行不同的角色扮演,正確的發揮政府在網絡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這樣一來,就表明政府在進行網絡治理的過程中不需要主導整個管理過程,而是能夠適當有效的發揮作用,在整個操作章程的基礎上,進行和實施網絡治理,這種理論下的網絡治理,更能夠結合社會、市場和地方政府的優勢力量,幫助實現更好的社會管理。
2.2 網絡治理的實踐研究
因為現如今網絡治理的相關理論還在不斷地成長建設當中,統一完整的網絡理論體系還沒有正式形成,相關的網絡理論成果也逐漸的在實踐中不斷的應用發展。政策網絡也是網絡治理的一項實踐應用,主要是由于社會上不確定性因素的不斷增多,在社會事務的處理過程中,政府已經不能單獨處理所有問題,所以需要聯合其他資源和力量進行社會管理,所以政府網絡治理摒除原有的政府形態之后,也能夠借鑒市場上具有的交易體制,從而政府能夠動員所有的部門和社會資源來實現對社會管理的廣泛參與和平等協作。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網絡之間的關系被認定為不正式的關系,但是他們之間因為所追求的最終目標具有一致性,所以能夠在網絡治理中實現協調合作的良好關系。一些相關的在網絡治理方面的理論通常就會認為,在實現過程中的政府網絡治理的關系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通過商量的方式來達到政策上的一致和共識。
除了上面提到的政府網絡之外,還有一種實踐的形式就是公共行政的形式實現的網絡治理,這種網絡治理方式具有一定的自己治理和組織的特點,就是在政府的治理過程中產生了很多社會自治的結構組織,并且發揮的作用也是越來越重要,現在政府的社會治理也需要這樣自治組織的加入。
3.1 加強社會協同管理、整體管理和資源共享
地方政府進行社會管理、網絡治理,首先在網絡起步和發展的開始階段,地方政府應該發起帶頭作用,地方政府要在積極實現制度設計的前提下,也需要提供相應資金和人才,保證進行網絡治理的物質條件,為積極進行社會管理和網絡治理打下良好的基礎條件。其次,地方政府起領頭羊的代表作用,在網絡的形成和發展的階段,要堅定不移的堅持和發揮黨政的領導作用,引領其他部門和社會方面積極參與到網絡治理的過程中來,也要實現在運行網絡環境的同時,要先行確定好網絡治理的目標和要求,協作各方,明確分工,實現資源信息交流和融合的同時,為共同的利益目標共同努力。地方政府在這個網絡治理的整個的運作過程中,發揮著中心環節和領導帶頭的重要作用,為多元化的主體合作提供重要的平臺,并且實現網絡管理整體性和協同性的良好效果,也進一步能夠提高社會管理工作的效果和社會效應。
3.2 社會上重大事項的綜合治理
在執行比較重大的決策的時候,地方政府要實施綜合的治理,在寶雞市的網絡治理開發戰略過程中就體現了這一點,因為西部山區的條件惡劣,導致的生活水平較低,在地方政府的作用下實現了政府與公眾的參與,建設基礎設施的一系列工程,建設山區的生態文明,實現網絡治理的綜合整治。在這個過程中,地方政府保證了社會各方面扶貧策略的主體之間的信任和合作,網絡治理的中心節點是地方政府的領導,并對重大項目進行整體負責,在各主體之間擔當著溝通和聯系的責任,實現社會資源的整合,保證了綜合項目的進行和完成,并且,在此過程中,社會上帶來的能力也不容小覷。社會動員力量實現項目的順利運行,并且社會團體和公民自主的在整個綜合項目中的廣泛參與,為綜合項目的實現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所以在網絡治理中,環境和公眾的力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國現階段的社會轉型期間,對于社會管理的新途徑的探索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并且作為地方政府,探索社會管理新途徑也是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面對社會上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矛盾,地方政府責無旁貸。本文通過對網絡治理和地方政府網絡治理的深入剖析,認識到網絡治理的相關理論研究和網絡治理理論在實踐過程中的具體應用,認識到了網絡治理的重要目標是進行社會管理,創造社會上的公共價值,也實現了社會上的公民對社會事務的廣泛參與。強調政府和社會的協同和合作,從而滿足社會人民的需要,通過多元化主體的參與和合作來提供服務,實現社會管理的責任化。所以本文進行研究地方政府社會管理的新途徑探索有兩點:其一就是實現社會協同管理、整體管理,實現資源共享的網絡管理;其二就是實現社會上重大事項的綜合治理,綜合社會公眾的力量進行社會管理。
主要參考文獻
[1]姚引良,劉波,王少軍,等.地方政府網絡治理多主體合作效果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0(1):138-149.
[2]張康之,程倩.網絡治理理論及其實踐[J].新視野,2010(6):36-39.
[3]劉波,王彬,姚引良.網絡治理與地方政府社會管理創新[J].中國行政管理,2013(12):89-93.
[4]殷西樂,李維安,武立東,等.網絡治理、混合所有制改革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第八屆公司治理國際研討會綜述[J].南開管理評論,2015(6):146-153.
[5]孫柏瑛,李卓青.政策網絡治理:公共治理的新途徑[J].中國行政管理,2008(5):106-109.
10.3969/j.issn.1673-0194.2016.15.075
D523
A
1673-0194(2016)15-0123-03
2016-05-25
羅黎媚(1987-),女,西南醫科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當代中國社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