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維良,韓增林(遼寧師范大學,遼寧大連116029)
?
城市網絡:形態、功能及治理
趙維良,韓增林
(遼寧師范大學,遼寧大連116029)
[摘要]隨著“地點空間”逐漸被跨區域性的“流動空間”替代,城市區域已經打破了傳統的行政區劃范圍,網絡化成為區域空間發展的重要趨勢。目前城市網絡作為一個概念和政策工具,沒有參與到功能空間動態的形成過程中去,也沒有成為有效規劃制定的基礎。為了準確地理解城市網絡的內涵,在區域合作與治理中有效應用,文章從形態、功能和治理三個層面闡釋城市網絡的多重內涵,并對其基本特征和演進過程進行分析,進而通過對城市網絡動態特征的闡釋,說明城市網絡效應,最后提出城市網絡化發展的政策重點。
[關鍵詞]城市網絡;形態;功能;治理
城鎮體系中的空間組織關系是區域科學與城市規劃領域關注的重要內容[1]。近年來,城市或區域的空間交互過程正成為國內外城市地理、城市規劃、區域科學等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2]。全球化過程中,商品和生產要素等流動空間不斷擴展,無論規模、速度、方向,還是組織形式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3]。城市之間經濟、社會、政治等要素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一種非線性的復雜網絡關系[4]。跨區域性的“流動空間”(space of flow)逐漸代替了“地點空間”(space of place),傳統的行政區劃被打破,網絡化成為空間發展的重要趨勢,傳統研究范式強調等級關系,不能合理解釋空間關系,因此,城市網絡作為一種新型空間組織形式應運而生。城市網絡化是一個國家和區域發展必然過程,也是政府和企業尋求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和聚集經濟的必然結果[5]。
網絡型結構遵循著全新的空間邏輯,城市網絡化發展除了表現為以交通和通信為載體的空間融合以外,還具有哪些深層次的意義,它是一個地理形態上的概念還是功能性的概念,如何辨別城市網絡化程度,不同發展階段空間政策如何引導城市網絡化發展。這些問題直接關系到如何將抽象的理論概念轉化為可行的政策措施。這是規劃和治理區域空間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因此,非常有必要對城市網絡的內涵和形成機制展開探索性和實證性研究。
城市網絡是一個涉及地理、經濟、社會與政治等多方面的動態概念。以Hall[6]為首的POLYNET項目組將世界城市網絡研究方法運用到區域城市網絡中,驗證了這種方法在不同空間范圍內的適用性,吸引了一批學者采用世界城市網絡研究方法來分析區域城市網絡。目前國內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首先是結構描述,將城市網絡看作是實體聯系(交通系統)和虛擬聯系(通訊系統)活動空間的交迭系統;其次是形態描述,強調城市網絡功能上的一體化,城市之間存在著既競爭又互補的關系;最后是策略描述,將城市網絡看作是一種規范化的空間策略,城市網絡是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區域形態。
城市網絡化發展是一種可選擇的城市協調發展理論范式,也是一種城市發展規律和發展理念,更是一種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城市化模式。由于學科關注重點不同,城市網絡概念尚缺乏系統的整合。
(一)城市網絡要素
城市網絡是各要素空間關聯、組合和演變規律的外在體現。城市網絡構成要素很多,學者也提出不同的劃分方法,如人文地理學者Haggett[7]提出的六要素,即空間網絡由節點、網絡、節點層次、面、作用、時間和空間上的擴散構成。我們將城市網絡抽象為點、線、流和網絡,以及由這四個基本要素構成的結構。
“點”即節點城市,是社會經濟活動的空間聚集點,具有明確的位置特征,其內部又有空間結構和功能分區。“點”是網絡的最基本單位,也是空間結構的核心,城市節點是區域經濟活動的中心,能夠主導空間結構形式和內容。
“線”即連接“點”的通道,城市網絡中的“線”既包括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礎設施構成的有形通道,也包括文化、功能關系等無形連接,“線”是要素流動的載體,具有線形、高速、高效、穩定等特點。
“流”是推動網絡結構形成的根本要素,城市網絡的“流”是城市網絡內外物質和非物質要素的空間流動,包括人流、技術流、物質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等。“流”是一個矢量,是綜合衡量空間結構是否合理有效的重要指標。
“網絡”是各構成要素的綜合,“城市網絡”即各“點”、“線”、“流”等要素的抽象關系在空間上的投影,是分工和專業化的經濟活動中,各經濟活動主體通過各種“線”和“流”形成的關聯系統,是城市之間各種關系的總和。
在空間維度上,城市網絡是節點之間的連接模式,是區域空間各組成客體的相互位置關系的體現。城市的作用不僅取決于其規模和經濟功能,而且也取決于其在網絡中的作用。
(二)城市網絡內涵
城市網絡是一個動態系統,在“開放而多邊”的網絡中,不但強調城市節點對整個網絡體系的意義,城市間的網絡關系也決定了各個城市的地位。城市之間聯系的構建主要基于基礎設施、專業化分工、區域治理的空間效應,相應的形成了基于形態、功能和共同治理的城市網絡。
1.基于形態的城市網絡
形態學上的網絡是對人類聚落在地理空間上分布特征的描繪,空間形態上的城市網絡作為一種地理表象,可以從城市間最直接的實體連接來測量并分析網絡結構。根據實際的研究主要分為三類:一類通過引力模式獲取城市之間的聯系數據,利用網絡分析方法研究城市網絡結構[8];另一類以城際間的交通基礎設施(如航空流、鐵路流以及公路流等)數據對城市空間網絡結構進行分析;還有一類研究主要根據城市之間的遠距離通訊設施(如互聯網、電話通訊、郵政流等)數據分析城市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由這些聯系所構建的城市網絡。從形態學途徑來研究城市網絡依據的是交通和通訊等基礎設施將城市連接在一起,組合成一個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城市網絡系統,城市在基礎設施網絡中的位置,決定了其在網絡結構中的角色和地位。這種研究途徑相對較為簡單,通過統計出城際之間的聯系數據,構建城市聯系矩陣,再借助圖論原理及軟件(如ArcGIS、Ucinet等)測算相應的指標,從而得出城市網絡的結構特征,這也是早期城市網絡研究的重點。這些模式仍只是地理學或形態學上的反映,關于實際流動的內容并沒有得到體現,不能反映城市之間的功能聯系。
2.基于功能的城市網絡
功能性城市網絡一般出現于經濟高度一體化的城市區域,城市間可達性高,產業分工多元化,各種“流”將區域內的城市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態上的網絡并不能保證互補性功能的實現,市場驅動的功能性網絡才是城市網絡產生的真正動力。近年來,通過功能解讀城市之間的網絡聯系日益受到學術界的關注[9]。Taylor開創性地提出世界城市網絡是一個具有三層結構的連鎖型網絡[10]。學者逐漸利用生產性服務業解釋城市間聯系,研究范圍也深入到區域尺度。國內一些學者也利用生產性服務業對城市網絡進行研究,既有全國層面的研究[11],也有對長三角、珠三角等主要城市群的探討[12-14]。還有學者對金融服務業形成的城市網絡進行研究[15]。
基于功能的城市網絡根據研究的尺度不同可以分為“世界城市網絡研究”和“區域城市網絡研究”[9]。相應地基于企業組織來研究城市網絡可分為三類:一類是以跨國公司為樣本的研究,主要利用的是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的生產網絡來構建城市、地區之間的網絡聯系,如Alderson和Beckfield[16]選取446個最大規模的跨國公司及其分支機構在全球3 692個城市的空間分布數據,研究了由跨國公司企業生產網絡所構建的全球城市網絡結構特征;另一類研究主要以全球生產性服務企業為研究樣本,根據生產性服務企業的辦公網絡(如企業總部、區域總部以及一般分支機構)在不同城市之間的布局來構建的城市網絡,如Taylor[17]利用連鎖網絡模型,構建由全球315個城市和100家企業組成的企業服務值矩陣,分析基于APS企業網絡的世界城市網絡;還有一類即國內學者嘗試著通過本地企業組織來分析城市網絡結構,如王聰、曹有揮[18]對長三角城市網絡結構的分析。
3.基于治理的城市網絡
城市網絡不僅是一種空間現象,它還是與經濟、社會和環境密切相關的復雜的發展過程。從公共政策層面,城市網絡化也可以被理解為地方治理主體相互協調溝通與合作的過程。網絡化是一種空間組織模式,城市網絡是一個柔性的交互環境,節點之間的職能關系是互相分工和補充,實現網絡經濟和資源共享。網絡化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升城市競爭力的空間發展戰略。城市網絡發展涉及國家、區域和城市三個層面的空間政策,政策目標包括經濟增長和競爭力提升、城市功能集聚、可達性改善、區域平衡發展等。網絡治理是區域有序發展的制度保證,通過區域內生的制度安排,實現城市網絡協同利益最大化,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如何打破行政區域化,構建功能性城市網絡?如何在城市之間建立既有分工合作又有競爭的新機制?如何構建城市網絡治理與空間規劃的創新體系?這些問題正成為學者、政府和社會關注的焦點,急需尋求建立區域資源的最佳配置機制,構建新型的區域治理模式。
基于形態、功能及治理等視角關注的問題有所不同,但都認為網絡化是城市區域新的發展形態,具有多中心空間結構,職能分工完善,整合體系健全,是分散化、競爭力強,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有機體系。經濟外部性、彈性發展和創新性是城市網絡的最主要特征。
(三)城市網絡特征
網絡化是一種區域經濟空間組織形式,其演進過程是區域分工和相互作用的表現。形態網絡化是外部表象,功能網絡化是本質和核心,治理網絡化是區域發展的組織和協調過程。城市網絡的特征主要表現為:
第一,城市網絡化發展是一種空間過程,是生產、交換和消費等經濟活動產生的空間效應。通過提高城市網絡效率,可以降低要素和資源的流動成本,充分利用區域資源,減少空間距離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從而實現合理分工,促進區域經濟整體效益的提高。在區域發展過程中,城市之間始終存在著縱橫交錯的作用關系,這種相互作用逐漸形成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網絡結構,網絡化發展可以兼顧集聚和擴散效應,把不同的城市連接起來。
第二,網絡化發展更強調“關系”而不是“屬性”。傳統的地域分工理論重視城市的人口、經濟等“屬性”特征。城市網絡強調城市間“關系”特征,包括相互聯系、分工和互動等。網絡中各城市受市場機制作用,注重城市間經濟作用和城市功能的異質性,要素在網絡中充分流動,對整個城市網絡提供服務。區域系統作為一個完整的功能網絡,每一個城市通過互惠合作、知識交換和未預期的創新性活動實現交互式增長,每個城市都可從中獲利。
第三,城市網絡是一個不斷演進的動態過程。網絡化發展過程中結構不斷變化和發展,各個網絡節點的功能和角色也不斷變化。城市網絡中,城鎮體系格局由傳統的層級式向網絡式轉變,隨著網絡連接日益緊密,分工進一步深化,區域逐步向一體化方向邁進。城市網絡化發展通過集聚和擴散效應,實現地域結構轉換,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網絡化程度的高低決定了城市間關系的強弱,程度越高各要素流動越快,區域一體化程度越高。
第四,網絡化可以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隨著要素集聚,大城市可能出現“城市病”,通過網絡化發展,城市在人口聚集、經濟與產業布局、大型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等方面,都可以在區域范圍內統一籌劃和展開,而不僅集中于中心城市。網絡化發展既可以使大城市減少環境污染、交通擁擠和高地價等外部成本,也可以增強中小城市的集聚效應。核心城市的作用不僅體現在規模上,更重要的是網絡作用力,通過網絡作用引導人口與產業進入多核心的城市區域,中小城市作用不斷上升,并促進網絡整體功能提升。
區域發展就是空間網絡從低級到高級的過程,作為城市發展戰略的一部分,空間網絡化自始至終貫穿于區域發展的全過程。網絡化指區域內經濟網絡中人流、物流與信息流所依托的基礎設施的生成、發育、完善及優化的演進過程,是物質演化階段走向空間有序、多元化和定向化的動態過程。
(一)城市網絡的動力因素
城市網絡的形成和發展是各種要素的內在關聯性和發展的互動,通過分工與整合的內在機制,掌握空間格局發展過程,才能突破形態上的網絡成為真正的功能實體。城市網絡形成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包括:聯系各節點城市的交通和通訊等支撐體系、要素自由流動的市場環境、自由市場競爭規則以及高效的區域治理。城市網絡形成和發展的動力因素主要包括:
1.市場
市場競爭是要素流動的主要驅動力,要素的流動改變了城市在網絡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推動城市網絡不斷升級。
2.政府
政府是網絡治理的主要主體,區域整合是市場力和政府力雙重作用的結果。政府的理念和職能、行政區劃以及地方政府的治理行為等,都對城市網絡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政府工具主要包括規劃、政策、投資環境等。
3.產業
區域是產業發展的載體,產業是區域發展的實質內容。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區域發展的核心動力,城市網絡是產業發展的結果,又是促進產業高級化發展的動態過程,通過生產要素優化配置,可以形成更高水平的的產業鏈和城市網絡。
4.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是實現區際聯系的基本保障,現代化基礎設施使區際通達性增強,有利于區域間的分工與合作,是城市網絡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5.技術進步
技術是決定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關鍵因素。交通和通訊技術可以降低區域交易成本,消除行政割據,生產技術可以提高生產率,不斷深化分工和專業化,促進區域空間整合。
6.文化
文化是城市網絡的無形作用力和集聚力,既是城市網絡發展的基礎要素,也是網絡化高級階段的粘合劑,文化近似、人文積淀一致能為區域合作奠定基礎,也可以使內部組織運作更加高效,抵御外部環境影響的能力更強。
此外,全球化、政府宏觀戰略也會對城市網絡發展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城市網絡之間的橫向協調及空間相互作用,也會促使區域空間結構整合。
(二)城市網絡效應
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隨著區域內產品、資金、技術、信息、勞動力等要素流動加強,逐漸形成城市網絡。隨著經濟不斷發展,要素流量擴大,城市之間專業化協作加強,網絡化不斷發展,城市規模不再成為其職能的唯一決定因素。當空間網絡化高度發育時,區域融合過程迅速推進,有形通道進一步高級化和系統化,無形通道作用迅速提升,區域呈現出流動空間形態。城市網絡發展的功能效應主要體現在經濟增長、空間傳遞、階段關聯和資源優化等四個方面。
1.經濟增長效應
城市之間通過互惠合作、知識交換和創新性活動可以實現交互式增長。經濟增長依賴于結構轉變,資源投入產出的有效性也取決于結構的優化程度。經濟結構與空間結構存在著緊密的互動關系,區域空間是經濟活動的載體,隨著區域分工和專業化日益深入,區域間市場依存度不斷提高,空間緊密性逐漸增強,空間結構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空間成為經濟的重要內容。區域間的空間關聯度越大、網絡越緊密,空間結構的經濟增長效應越強。
2.空間傳遞效應
空間傳遞效應主要由產業互補性形成,是區域空間結構、經濟結構、社會發展等對網絡化發展的適應。各要素在功能上有著一定的異質性和互補性,空間上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以協同的方式能使多中心城市區域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網絡化發展使產品生產和消費多樣化,多樣化的生產格局使微觀主體間的經濟關聯日益緊密,經濟活動的外部性增強,各個微觀主體乃至整個區域都因為規模經濟的強化而呈現收益遞增,這種外部性又進一步刺激了分工網絡的擴大,由此經濟體進入一個自我強化的循環累積過程。網絡化發展把區域內分散的要素、組織變成一個分工合作的區域經濟系統,產生單個要素無法獲得的空間結構效應。
3.階段關聯效應
區域產業結構與空間結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二者都具有階段性,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了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的發展階段。同時,產業結構發展與空間結構是相對應的,一定的產業結構高度和空間結構階段具有一一對應關系。空間結構通過優化生產要素配置使產出得到優化,通過自身的不斷升級和演化,促進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從而實現區域經濟的增長。產業結構高度及生產率水平等決定了流動通道等構成的空間結構,產業結構也就決定了區域空間結構及所處的演化階段。
4.資源優化效應
城市之間在經濟、交通、文化等方面存在著緊密的聯系,空間結構調整可以實現資源優化。區域資源和要素分散于不同地理空間,通過一定的空間組織形式可以把它們連結起來,并重新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網絡化發展存在巨大的范圍經濟和規模經濟,高效的區域空間組織可以使區域內經濟主體跨越地理空間的阻礙,分享某些稀缺資源,實現資源共享;經濟發展不斷促進區域一體化水平的提高,區域內各主體聯系和依存度加大,通道建設加快了資金、信息、人才和知識等的流動速度,相當于創造了無形資源;資源優化效應是地域生產綜合體的追求,也是城市內部功能區不斷演變的原動力。
區域空間結構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緊密相連,是區域發展的“函數”,空間結構是要素的空間分布狀態及空間組合形式,通過空間結構調控可以優化資源和要素配置狀態,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協同效應,促進區域發展。近年來,一些城市快速成長,打破了城市間的傳統梯度發展層級關系,因此,急需對城市網絡進行動態分析,促進城市網絡化協同發展。
(一)建立良好的政策環境
傳統的地域觀已經不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進程,要突破行政區觀念,樹立新型的區域觀和整體發展戰略意識,實行網絡化發展。樹立區域治理理念,建立健全跨區域治理體系,統一經濟運行與管理機制,為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保證。
(二)提高基礎設施通達性
“線”是網絡的通道,也是“流”的載體,要以網絡發展為指向,加快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包括交通設施、通訊及信息設施、金融服務等有形和無形通道建設。同時,要完善基礎設施的規劃設計,提高可用性和通達性,這樣才能使空間流動實現高效率地組織。
(三)實施空間與產業雙重整合
空間結構是產業結構的物質形態在空間上的分布、組合及其相互關系表現形式。空間結構的整合必須與產業整合結合起來同時進行,才能提高區域的組織能力及其經濟實力。在制訂區域規劃與政策時,要充分考慮空間結構與產業結構的適應性,使二者協調發展。
(四)合理應對空間結構慣性
空間結構由資源結構和產業結構組成,并隨其變動不斷演化。合理的空間結構也能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推動經濟增長。空間結構具有結構慣性(spatial inertia),這種結構慣性源起于產業部門的物質實體生產、經營單元的區位慣性(locational inertia)、以及資產專用性等。所以,空間結構演化通常滯后于產業結構演進,要積極推動空間結構要素的動態優化,以克服其結構惰性。
(五)根據發展階段實施不同策略
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空間結構也處于不同階段,空間結構重組的要點和實現機制也不同,因此,區域政策要有不同地域性策略。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低,經濟要素缺乏流動,空間結構重組的要點是通道建設,培育特色產業。工業化起步并已形成產業體系,交通網絡初步形成,要加快要素集聚,形成合理的分工格局,培育主導產業并形成專業化分工。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高,要加快產業優化升級和網絡建設,提高資源控制和支配能力,促進區域一體化進程。
[參考文獻]
[1]冷炳榮,楊永春,譚一洺,李甜甜.結構動力機制視角下的城市網絡解釋框架[J].地理研究,2013,32(7):1243-1252.
[2]劉錚,王世福,趙渺希,吳康.有向加權型城市網絡的探索性分析[J].地理研究,2013,32(7):1253-1268.
[3]武前波,寧越敏.中國城市空間網絡分析——基于電子信息企業生產網絡視角[J].地理研究,2012,31(2):207-219.
[4]呂康娟.中國區域產業空間網絡研究[J].經濟地理,2010,30(11):1785-1791.
[5]呂康娟,王娟.長三角城市群網絡化發展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1(8):130-141.
[6] Hall P.Pain,K. The Polycentric Metropolis: Learning from Mega -City Regions in Europe[M].London: Earthscan,2006.
[7] Haggett P.,Cliff A.D. and Frey,A. Locational Analysis in Human Geography [M]. London: Edward Arnold,1977.
[8]李響.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長三角城市群網絡結構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11,18(12):80-85.
[9] Taylor P J. World City Network:A Global Urban Analysis[M].New York:Routledge,2004.
[10] Taylor P J. Specification of the World City Network [J]. Geographical Analysis,2001,33(2):181-194.
[11]趙渺希,劉錚.基于生產性服務業的中國城市網絡研究[J].城市規劃,2012,36(9):23-28.
[12]趙渺希.全球化進程中長三角區域城市功能的演進[J].經濟地理,2012,32(3):50-56.
[13]譚一洺,楊永春,冷炳榮,等.基于高級生產者服務業視角的成渝地區城市網絡體系[J].地理科學進展,2011,30(6):724-732.
[14]路旭,馬學廣,李貴才.基于國際高級生產者服務業布局的珠三角城市網絡空間格局研究[J].經濟地理,2012,32(4):50-54.
[15]劉輝,申玉銘,王偉.北京金融服務業集群的網絡特征及影響因素[J].經濟地理,2013,33(1):131-137.
[16] Alderson A.S,Beckfield J. Power and Position in the World City System[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2004,109(4):811-851.
[17] Taylor P J,Aranya R A. Global Urban Roller Coaster? Connectivity Changes in the World City Network,2000~2004 [J].Regional Studies,2008,42(1): 1-16.
[18]王聰,曹有揮,陳國偉.生產性服務業視角下長三角城市網絡特征分析[J].經濟地理,2013,33(7):74-80.
(責任編輯:李萌)
City Network: The Form, the Functions and the Governance
Zhao Weiliang,Han Zenglin
(Center for Studies of Marine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Abstract:As "location space" has been gradually replaced by trans-regional "flowing space",urban area has broken the traditional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and network development becomes the important trend of regional space development. At present,city network, as a concept and policy tool,has not been involved in the dynamic formation process of functional space, and has not been the foundation of effective planning. In order to make the connotation of city network accurately understood and it applicable in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governance, this paper interpreted the multiple connotations of city network from three aspects: the form,the functions and the governance. The paper also analyze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city network, and shows the effects of city network through interpreting its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t last,the paper stressed on the policy priorities of the city network development.
Key words:city network;form;structure;governance
DOI:10.13253/j.cnki.ddjjgl.2016.03.012
[中圖分類號]F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6)03-0069-05
作者簡介:趙維良(1978-),男,遼寧鐵嶺人,遼寧師范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管理學博士,地理學博士后,主要從事區域經濟研究;韓增林(1956-),男,山東商河人,遼寧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交通運輸地理、區域開發與規劃研究。
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55批面上資助項目《城市群網絡結構及效應研究》(2014M551119);遼寧省社科聯項目《遼寧沿海經濟帶優勢產業選擇研究》(2014lsljdwt-11)。
收稿日期:2015-04-21
網絡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356.f.20160202.2131.022.html網絡出版時間:2016-2-2 21: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