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素玲
醫院全面預算管理內控風險及應對措施
文/鄧素玲
隨著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醫院全面預算管理工作變得越來越重要。在衛生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醫院需要依靠科學管理的方法,來進行精細化管理,進而實現醫院的戰略管理目標。本文著重研究在財政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的指導下,結合醫院的實際,分析醫院全面預算管理中存在的內控風險,并提出應對措施,為醫院充分發揮全面預算管理控制作用提供相應的操作指南。
全面預算管理;內控風險;應對措施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38 號)要求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改革公立醫院管理體制,強化公立醫院精細化管理,來實現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目標。全面預算管理處于醫院管理控制系統的核心位置,是為數不多的幾個能將組織的所有關鍵問題融于一個體系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能夠推進醫院管理科學化、衛生資源利用最大化。
公立醫院全面預算管理是在明確發展戰略目標的前提下,將醫院業務、資金、人才、信息等財務和非財務資源進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組織和協調業務活動的開展,完成既定戰略目標的量化管理工具。
財政部關于《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的通知(財會【2012】22號)要求行政事業單位應當建立健全預算編制、審批、執行、決算與評價等預算內部管理制度。單位應當合理設置崗位,對不同崗位明確相應的崗位職責,對不相容崗位(比如:預算編制、預算審批、預算執行、預算分析考核等崗位)進行分離。規范明確了行政事業單位在執行預算管理中內控風險,并提出了應對措施,為行政事業單位在預算管理過程提供了相關的操作指引。
本文著重研究在財政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的指導下,結合醫院的實際,分析醫院全面預算管理中存在的內控風險,并提出應對措施。
醫院的全面預算管理是一個不斷改進的控制過程,是一種把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結合的管理控制工具。
醫院全面預算管理包括以下三個環節:一是預算編制和審批環節,該環節需要醫院綜合分析醫院發展狀況,根據醫院戰略確定預算年度目標,為各個科室及部門編制預算提供依據。各個科室結合自身特點編制科室預算,醫院結合年度目標對科室和部門的預算進行審批。二是預算的執行環節,醫院財務部門對預算的執行進行控制,分析預算的執行進度,與預期的目標是否存在偏差,對預算執行過程中出現的不可控因素引起的偏差進行預算調整。三是預算的分析和考核環節,對預算的執行情況進行分析,考慮是可控因素還是非可控因素引起的偏差,從預算的編制和執行情況對科室進行考核。
(一)預算編制環節的風險點
醫院屬于事業單位,在編制醫院全面預算的同時,還需要編制財政部門預算,由于兩套預算編制時間不一致,可能導致醫院兩套預算數據也不一致,可能導致執行過程中醫院只注重全面預算而忽略了財政部門預算;財務部門和其他部門缺乏溝通,編制科室部門不全,可能導致預算編制和預算執行相脫節;預算編制培訓力度不夠,不能引起相關部門和科室的重視,預算編制項目過于粗泛,隨意,可能導致預算約束不夠和執行困難。
(二)預算執行與控制環節的風險點
未按規定的額度和標準執行預算,資金收支和預算調整追加隨意無序,存在無預算、超預算支出等問題,可能會影響預算的嚴肅性;如果不對預算執行情況進行分析,可能會導致預算執行進度過快或者過慢。
(三)預算分析環節的風險點
未按規定進行年終預算執行分析,不重視預算分析工作。預算分析結果得不到有效利用,會使醫院預算實際執行數與預算數脫節,可能導致預算管理效率低下;未按規定開展預算績效管理,評價結果得不到有效應用,可能導致預算管理缺乏有效監管。
A醫院為三級甲等專科醫院,自2012年實行全面預算管理,在應對全面預算管理風險點過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預算編制環節的風險點控制
1.財政部門預算為醫院全面預算提供制度方面的規范和指引,醫院全面預算是結合醫院自身的管理需要對部門預算的細化、完善和補充,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部門預算的“一上”編報時間為每年的7月,這一階段主要填報內容為單位基礎資料,項目預計結轉結余情況,預計下年非稅收入情況、資產配置計劃等,醫院的全面預算在這一階段可以同時啟動,對人員經費,下年的資產購置預算進行編制。部門預算的“二上”編報時間為每年的11月,這一階段主要是對預算單位的收入、支出情況進行編報,此時安排醫院的各科室填報收入、支出預算,這樣既使上報的部門預算依據充分,提高上報數據的準確性,又可以避免一年內安排兩次預算編制工作。
2.加強歷史數據的分析,總結業務規律,采用科學的預算編制方法,彌補由于
下接(第2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