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戲劇主義修辭批評是西方20世紀最為流行的修辭批評范式之一,其中伯克的戲劇五要素分析法最具影響力。伯克的戲劇五要素是分析話語動機非常有效的理論,尤其是對演講類題材的分析。本文主要以演講語類為研究對象,借助于新修辭學的領軍人物肯尼斯.伯克的戲劇五位一對奧巴馬總統競選演講中5個要素及其關系比的分析。
關鍵詞:演講;動機;肯尼迪.伯克;五位一體
一、肯尼斯 伯克的戲劇五位一體
戲劇主義是伯克所提出的象征應用哲學,通過分析戲劇來研究人類動機,是一種根據行為模式而不是傳遞信息手段的語言分析和思想分析技巧。伯克發展了戲劇主義的分析方法,提出一種“五位一體”的分析工具或方法,以發現象征行為中的動機,是一種把動機的陳述歸結為最基本層次的批評工具。伯克認為它的組成包括5個要素:“行為”、“執行者/人物”、“方法/手段”、“場景”和“目的”。5個要素可以不同的方式組合,伯克引入了“關系比”來描述戲劇主義分析方法中5種成分之間的關系,它們是一種共存的關系,體現了發話者的“選擇”與“決定”。而本文主要從場景—行為關系比,行為—目的關系比以及行為—執行者關系比來進行闡釋。
二、奧巴馬演講戲劇要素分析
奧巴馬在2008年3月18日總統競選最關鍵的時刻對美國陳腐的種族問題發表了一次情緒激動的演講,這一演講對其入住白宮的競選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然而他卻在如此關鍵的時刻選擇了種族這個極其敏感的話題,這背后不免有他所蘊含的話語動機,雖然對于2015的我們來說,2008年奧巴馬的競選已經離我們很遙遠,但是對于奧巴馬2008精彩的演講的分析依然有必要,2008年奧巴馬的競選演講是從伯克話語修辭觀研究話語動機的絕佳素材,接下來,本文將主要從戲劇五位一體以及同一理論來對2008年奧巴馬競選演講進行動機分析。
1.場景—行為關系比
場景—行為比就意味著話語主體認為是某種場景導致或規定某種行為的必要性。伯克將關系比看作為因果關系。奧巴馬在演講中,為其話語行為及話語所倡導的行為建立起適合的“場景”:“We the people,in order to form a more perfect union.”這是奧巴馬演講開篇的第一句話,為后面陸續出現的場景奠定了基礎。首先是“場景”即對美國奴隸制歷史的回顧:“The document they produced was eventually signed but ultimately unfinished.”。于是,接下來就有了這樣的“行為”:“This was one of the tasks we set for th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campaign—to continue the long march of those who came before us,a march for a more just,more equal,more free,more caring and more prosperous America.”因此,這種“場景”就必然規定了“行為”發展的“必然”特性:在種族問題仍然還很嚴重的“場景”下,使采取適當的行為緩解局勢或者解決問題的“行為”,比如說消除分歧,呼吁團結成為“必需”。奧巴馬通過一串接一串的行為,使選民相信他不受種族的束縛,使黑白選民都與自己站在同一陣營,從而達到同一效果。
2.行為—目的關系比
目的—行為比就意味著話語主體認為特定目的必然要求有相應的行為。奧巴馬在演講當中對于他的精神導師賴特的“辱白”言論做了嚴厲的譴責,但是有著其特殊的動機。在其演講中,奧巴馬在對于賴特牧師的言論作出批評之后,又發出了這樣的“行為”:“I can no more disown him than I can disown the black community.I can no more disown him than I can my white grandmother”,這一行為的“目的”正是“These people are a part of me.And they are a part of America,this country that I love.”他發出兩個似乎是矛盾的行為,一方面不能切斷與黑人群體的聯系,另一方面又不能切斷與白人親屬(他的母親)之間的聯系。對于黑人選民,他打出“膚色”牌,對于白人選民,他打出“親屬”牌,其動機就是想得到兩方的支持,這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選民與奧巴馬在感情上的“同一”。
3.行為—執行者關系比
行為—執行者關系比集中于另外一種關系,用于分析行為如何重塑個體。奧巴馬在演講中用“反諷”的手段提出一種“行為”:“For we have a choice in this country.We can accept a politics that breeds division,and conflict,and cynicism.We can tackle race only as spectacle”。其“執行者”為“我們”,即每一個美立堅合眾國的公民。不難看出他的隱含動機就是引起選民的反思,此處“引人矚目的事件”指的就是競選關鍵時刻的種族問題風波,從而引導他的選民和支持者不要被他的競選競爭對手的言辭所誤導,重新走上他的軌道,堅定支持其競選的決心。
三、結語
借助于肯尼斯伯克的新修辭學理論,分析行為主體將何種關系比以及怎樣的因果關系前景化,就可以發現人們修辭情境中的行為動機。同時具有信息型和操作型文本特點的演講語篇,在傳遞信息的同時,其核心目的和功能在于感染聽話者,達到“同一”的交際狀態。
參考文獻
[1]樊燕龍,劉瑜.從肯尼斯·伯克修辭理論看演講話語行為動機[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09年3月
[2]鄭春婷.米歇爾演講的戲劇五要素分析[J].畢節學院院報,2014年7月
作者簡介
董文英,女,現為鄭州大學外語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外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