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共產黨領導建設我國各項社會主義事業,當前,我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構建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發展的新的歷史階段,為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特色事業的發展進程,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黨的十八大報告對“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了重要布署。在此建設成果上,以史為鑒,回顧黨的歷史中法治建設的經驗與教訓,對于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法治新進程、開拓法治新境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依法治國;法治;人治;經驗;教訓
一、回顧黨的歷史,總結法治經驗教訓
(一)建國前中國共產黨初步探索法治建設
1.土地革命時期:制定《井岡山土地法》,這是中國共產黨局部執政時期進行井岡山土地改革的依據。1931年,中國共產黨通過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等法律,這是在江西瑞金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通過的相對規范的法律。
2.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制定《陜甘寧邊區政府組織條例》、《陜甘寧邊區抗戰時期施政綱領》等,這是我黨在陜甘寧邊區抗戰時期制定的一系列的法律法規。
3.解放戰爭時期:1948年,中國共產黨成立華北人民政府,制定了《華北人民政府組織大綱》以及《華北人民政府市政綱要》。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在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上,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這一綱領具有具有臨時憲法作用。
(二)新中國成立至1978年的法治建設與經驗教訓
1.1949—1956年的建設時期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需要通過新的制度努力鞏固新生的無產階級政權,更需要相應的法律來保障人民生活中的核心問題。1950年通過了《土地改革法》;1950年制定了《婚姻法》;1951年,出臺了《懲治反革命條例》。1954年,正式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作為我國首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根本大法,以及隨后制定的有關法律,規定了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公民的權利與自由,規范了國家機關的組織和職權,確立了我國法制的最基本程序,初步探索了我國法治建設的基礎。
2.1956—1966年的停滯時期
這是由“反右派”斗爭到“左”的路線的十年,這一時期我國法治建設屬于停滯狀態,這一階段有“工業70條”、“農業60條”、“商業40條”等等這一類的文件,但這屬于中國共產黨的制定政策而不是國家法律。
3.1966—1976年的人治時期
這十年我國進行了“文化大革命”,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都遭受重創,其中的法律更是不能幸免形同虛設,社會上紅衛兵當道,以“階級斗爭為綱”,造反、打砸攻擊橫行。從一定程度上講,“人治”代替了“法治”,整個公檢法機關基本不存在,紅衛兵取代了公檢法工作人員,沒有法治只有人治。這一時期也是我國法治建設遭受到最嚴重破壞的時期。
(三)1978年至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來
1.1979—1996年開始恢復建設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汲取文化大革命的慘痛教訓,重新實行民主法治,貫徹執行改革開放政策,并明確了一定要依據法律治理國家的原則。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既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轉折點,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法治建設的新起點。十一屆三中全會針對之前的“文化大革命”時期無法可依、無法無天的局面,創造性的提出了16字方針。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法治建設進一步全面制定并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
1979年,頒布了《民事訴訟法》、《選舉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等共7部法律。
1982年,通過了《憲法》,也就是“八二憲法”。我國現在所適用的根本大法、母法即是在“八二憲法”的基礎上經過四次修改最終確定而來。
1986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這部法律,正式奠定了國家立法新的領域的基礎,是我國民法發展的新紀元,初步構成了我國的民法體系化的基礎。
2.1997—2011年開始初步發展
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始全面開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一方面這一進程中進一步充實了法治建設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和發展也更加需要法治來保駕護航。
1997年,在十五大會議上,中國共產黨提出將依法治國確立為我國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將“依法治國”寫入憲法,憲法作為我國的根本大法,將依法治國作為一項基本原則寫入其中,這標志著我國法治進入法律程序化階段;2002年中國共產黨在十六大提出了三位一體有機統一的: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的這一理念;2007年十七大上,又提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將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2011年,我國對外宣告:已經逐步建設形成了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法律體系。
總之,十八大召開前,經過幾代中國人的共同努力,我國以憲法為統帥,以各種地方性法規、行政法規、以及民法、刑法等多個法律部門構成的各級別多層次的法律體系已經逐漸形成并完善,我國法治建設經歷了質的飛躍。
3.2012—2014年的加快建設
十八大提出的總目標是到205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是其必要途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兩者發展的法律與制度保障。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全面建設我國的法治體系,逐步將我國建設成為全面法治國家,并提出“三個依法”、“三個法治”、“四個要求”、“五個體系”和“五個堅持”。
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
(一)法治是黨的寶貴歷史經驗
1.從黨的法治進程中歷史的經驗來講,中國共產黨自建黨便主動追求民主法治,無論是在艱難的建黨過程中還是抗戰的歷史條件下,都積極運用法治管黨治黨與開展工作,在取得社會主義政權后也努力構建著新中國的法治進程,在新的發展時期更是及時提出全面依法治國這一更高的法治追求,這不僅是法治精神的體現,更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前進的歷史必然性要求。
2.從黨的法治進程中歷史的教訓而言,曾經在特殊的歷史時期,我們也放棄過民主、踐踏過法律,結果十幾年的國家動亂,錯過最好的發展時期,幾乎黨亡國亡。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結束后,中國共產黨以鄧小平為領導人的領導階層進行了深刻的思考與總結,并最終找到了問題的答案:“認真建立社會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法制”,并且要“通過改革來走依法治國的道路,才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1]。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表明,確立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為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提供了根本支撐,并且國家政權有了鞏固的長治根基。
3.從黨史中以上經驗教訓中,我們進一步總結:堅持社會主義法治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我國發展建設不斷前進的重要保證,更是我們黨帶領中國人民不斷邁向公平正義民主法治社會的寶貴歷史經驗。
(二)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的必然選擇
1.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依法治國在前行中逐步完善,為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位一體的法治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中國共產黨在十八大提出了“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2]。實現兩個奮斗目標任務艱巨,既需要加強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管理、民主制度建設等,更需要健全法律制度、加強法制建設,而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保障黨的領導和國家發展,調動人民積極性,才能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加快構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2.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發展開放,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首先,全面深化改革、全面發展開放與全面依法治國,是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相輔相成、共同推進的關系。
改革開放是我國最重要的轉折點,也是進一步去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方法。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要用全局的全面的改革觀念與系統的整體的思維謀劃發展,這是中國共產黨在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最鮮明的特征,也使我國的改革開放方略推進一個全新的高度,中國改革開放推進到一個全新的更高的境界。全面深化改革,是全方位、多層面、立體式的改革,需要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制度總體性改革,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要以法治做保障[3]。
其次,經濟體制改革是重點建設部分,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法治來保障。市場經濟歸根結底是法治經濟,要有法可依,才能在依法行事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要有法可依,要用法律法規來規范政府、企業和個人等的行為,以保障市場經濟正常的有效的運行、法制的健康的發展。
再次,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逐步發展進入新的階段,需要進一步強化“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理念,市場經濟發展中和改革開放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都需要依據法律,用法治解決問題。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要強化法治思維,并強化法制建設。正如習近平強調指出的:“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加強對相關立法工作的協調,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4]。
3.推進和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也是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獨具我國特色的先進制度,具有自我完善與革新的強大力量,而制度的革新與完善中需要法律做保障,需要依法推進才能有條不紊、順利推進。
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成長幾十年依然年輕,各方面都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在發展中也存在很多局限和不足,體制機制在新時期的發展進程中暴露出很多“不適應”、“不協調”的問題,新舊制度交替中間也出現很多“漏洞區”、“法律盲區”,不同的制度之間也存在很多沖突與空白,還有很多制度沒有現實實行的基礎和依據等等。因此,我國的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需要在全面依法治國的這一進程中不斷的推進和完善,而且,在這一過程中,更需要以法律為準繩、以法治作保障,否則,政治、經濟、文化、生態與文明等制度都無法順利有序的推進,更無法形成有理有據的發展體系??梢?,兩者也必須是相互推進、協調發展的關系。
4.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與水平的提高,更要求我們必須不斷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新的歷史時期,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市場經濟的發展環境下,中國共產黨必須進一步提高自身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并提高防腐敗能力,這是中國共產黨鞏固執政地位,也是更好的領導中國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國共產黨自建黨之日起便十分重視自身建設,在幾十年執政過程中更是在不斷的加強,但是黨內自身建設依然需要提高,黨內腐敗依然存在,黨要管黨必須持續推進,這就需要有長期有效的法律與制度做保障。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治理著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樣一個大國,要在新的時期新的問題面前始終保持清醒與正確的領導,必須要提高自身的執政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的執政水平,而黨要治黨最根本的不是靠人,還是要靠法治,只有法治才能保障這一建設始終有保障有依據有秩序。
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對制度建設更加重視,發布了《中央黨內法規制定工作五年規劃綱要(2013-2017年)》,強調在作風建設實踐活動和具體改革實踐活動中,要做好“建章立制”、“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5]。所有這些,正是體現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
實踐證明,無論是建黨以來還是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一直在積極探索和推進中國的法治建設,事實證明,這些探索也構建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和前進的基本保證,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的市場經濟發展無不體現著法治的功勞。接下來全面深化改革與中國的全面發展也都需要法治的推進與協助做根本保障;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更加需要全面依法治國來保駕護航,所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已經是現代中國不斷發展的必然新常態。
綜上,從黨的歷史經驗教訓來看,法治建設是我們黨一直以來主動探索和努力構建的目標體系,并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和完善,同時法治建設也在特殊時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歷史教訓,不斷告誡和警醒我們要保持和堅持法治進程的構建進程,不可重蹈歷史覆轍,為我們留下了:法治建設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必然新常態這一珍貴的經驗和法治精神財富。
從黨的歷史來看,中央十八屆四中全會把依法治國作為主題,由中央全會審議通過了加強法治建設的決定,都是第一次,這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既是立足于解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中的矛盾和問題的現實考量,也是著眼于長遠的戰略謀劃,這對于帶領和引導我國不斷構建完善的法制體系,不斷開拓法治進程新境界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孫育瑋.鄧小平法治思想初探.《學術交流》,1998.
[2]胡建淼.認真學習深刻領會黨的十八大關于“依法治國”的精神.《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3年1期.
[3]習近平,“依法治國”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2014.10.28.
[4]習近平,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2014年工作要點,2014.02.28.
[5]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2014.10.24.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