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喜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種人生禮儀。由于民俗文化的內容相當豐富,本文主要探討宋元戲曲中的婚俗,從相親,到迎娶所涉及的每個環節的習俗進行研究,以觀照宋元戲曲的民俗文化特征。
關鍵詞:宋元戲曲;婚姻;習俗
前言
宋元時期是中國俗文化大興的時代,宋元民俗文化的基本特點是開放多元和侈縱享樂。在這一時代風云的影響下,民俗事象大量地涌入文學作品之中,這不僅豐富了文學創作的內容,影響了文學的審關風格,并且從根本上促成新的藝術體式——戲曲的長足發展。所謂宋元戲曲,是指宋元南戲和元雜劇,它們與民俗文化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認為,民俗文化是宋元戲曲演進為“真戲曲”不可或缺的土壤。大量的民俗事象進入到作品之中,是宋元戲曲一個重要的特點,這些民俗事象不僅為作品增添了民俗情味,甚至還構成了作品的靈魂,使宋元戲曲具有了鮮明而濃烈的時代特征。
下面對婚禮中的每個環節中涉及到的習俗進行梳理:
一、相親
宋元戲曲中以婚姻題材或反映婚姻問題的作品最為常見,它多涉及當時的婚俗。《東京夢華錄》卷五“娶婦”條載:
凡娶媳婦,先起草帖子。兩家允許,然后起細帖子,序三代名諱。……若相媳婦,即男家親人或婆往女家,看中,即以釵子插冠中,謂之插釵子……下定了,即旦望媒人傳語。遏節序,即以節物頭面羊酒之類追女家,隨家豐儉。女家多回巧作之類。次下財禮,次報成結日子。……至迎娶日,兒家以車子或花檐子發迎客,引至女家門,女家管待迎客,與之彩段,作樂上車檐,從人未肯起,炒咬利市,謂之起檐子。與了然后行,迎客先回至兒家從人及兒家人乞覓利市錢物花紅等,謂之攔門。……女復倒行,扶入房講拜,男女各爭先后對拜畢,就床,女向左,男向右坐。婦女以金錢彩果散擲,謂之撤帳。
古代婚姻,據說有六道手續,叫六禮。一是納采,男方向女方送一點禮物;二是問名,問清女子姓氏,以占吉兇;三是納吉,在祖廟卜得吉兆后到女家報喜;四是納征,向女家致 送幣帛,宣告訂婚;五是請期,選定一個吉日,征求女家同意;六是親迎,即迎親。
《荊釵記》第六出《議親》演述錢貢元央媒人到王十朋家議親:
(末)老夫非為別事,只因錢貢元前番央老夫來說令郎親事,老安人不允。近聞得賢郎堂試魁名,貢元不勝之喜,今看老夫送吉帖到宅,望乞安人允就,不必推辭。(老旦)多蒙貢元見愛,又蒙將仕周全。只是家窘,不敢應承。(末)貢元說道,不問人家貧富,只要女婿賢良。聘禮不拘輕重,隨意下些,便可成親。(老旦)貢元乃豐衣足食之家,老身乃裙布荊釵之婦,惟恐見誚。
這里所謂“吉帖”即“草帖子”,舊俗訂婚時男女雙方互換的帖子,上寫出著訂婚人的姓名、生辰、八字等,故也稱庚帖、八字帖。
二、定親
舊俗喜事禮物都簪花掛紅,故稱彩禮及喜慶時賞給仆役的錢物為花紅。羊酒,即羊和酒。《夢梁錄》卷二十“嫁娶”:“次后擇日則送聘預令媒氏以鵝酒,重則羊酒,道日方行送聘之禮。”花紅、羊酒當送女家,此謂送媒人,表示重謝之意。本出還提及訂婚人雙方年齡不能相差懸殊:
(凈)你不知道,這張媽媽聞得她嘴頭子極快,她問官人多少年紀,方才娶親,教我怎么回他?(末)只說高來不成,低來不就,蹉跎了歲月,少說些年紀便了。
雜劇《玉鏡臺》中溫嶠愛上表妹劉倩英。倩英之所以不同意這門婚事,倒不是因為表兄妹關系,舊俗婚姻中不乏近親聯姻之例。但同姓不能結為夫妻。
《玉鏡臺》第二折:
(夫人云)媒婆何來?(官煤云)奉學士言語,著我見老夫人,選日辰娶小姐過門。(夫人云)是那個學士?(官媒云)是溫學士。(夫人云)他是保親的。(官媒云)他不是保親的,則他是女婿。(夫人云)何為定物?(官媒云)玉鏡臺便是定禮。(夫人云)有這等事? 我把玉鏡臺摔碎了罷!
可知古代婚俗,下聘禮有規定,另外,保親的、主婚的分別由人擔任,新郎既不能保親,更不能主婚。《王月英元夜留鞋記》第一折:“(梅香云)誰是保親的?(正旦唱)保親的是鴛鴦字。(梅香云)誰是 主婚的?(正旦唱)主婚有是錦繡題。”所以夫人說,溫嶠已是保親的,怎么做得了女婿呢?
三、迎娶
相親議定之后就是迎娶。《荊釵記》第十二出《合巹》:
[寶鼎兒][丑上]親進侄女臨門,管取今朝沉醉。(凈)請老安人迎接姑婆。(老旦)姑婆請。(凈)請行禮,再行禮。(老旦、丑行禮。丑)……如今送侄女臨門,首飾房奩,諸事不曾完備,望親家包荒。(老旦)家下倉卒之間,諸事不曾整備,望姑婆包荒。(丑)實不相瞞親家說,沒有喜娘還要我一身充兩役,扶我侄女出轎。酒是好歹兩桌都是我的 了。(末)且不要多說,扶持新人出轎。……(凈)一對新人請上花毯,齊眉并立。一派笙歌列綺羅,……(老旦)請受禮。(丑)同受禮。(凈)老安人請訓事。(老旦)姑婆請訓事。(丑)親家請。(老旦)占了,夫妻交拜,相敬如賓。務要上和下睦,夫唱婦隨。常如鸞風之和鳴,早葉麒麟之應瑞。姑婆請。
《玉鏡臺)第三折:
(正末引贊禮鼓樂上)(贊禮唱科,詩云)一枝花插滿庭芳,燭影搖紅晝錦堂;滴滴金杯雙勸酒,聲聲慢唱賀新郎,請新人出廳行禮!(梅香同官媒擁旦上。)
古代舉行結婚典禮時,唱贊禮并兼司儀者稱贊禮。
《兩軍師隔江斗智》第二折:“(正旦云:)大夫,你回去對哥哥說,等我對月回門之日,我見母親,自有話講。”新婚夫婦,于結婚一月后去女家,謂之回門,也叫拜門。《夢梁錄》卷二十“嫁娶”載:“兩新人于三日或七朝九日,往女家行拜門禮。”可見回門的日期,視各地習俗或具體情況而定,不能一概而論。
四、結語
民俗文化中的婚俗在現實生活中有一套完整的操作儀式,而在宋元戲曲中由于受到舞臺時空的限制和根據劇情的需要,只是截取某某個環節來演示.因此兩者不完全相同。我認為宋元戲曲中所演示的婚俗要比現實生活中的更高、更集中,是現實生活的藝術化,因而更具藝術感染力。
參考文獻
[1]鐘敬文.民俗文化學:梗概與興起[M].中華書局,1996.
[2]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M].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
[3] 郭茂倩.樂府詩集[M].中華書局,1979.
[4] 國學整理社.諸子集成[M].中華書局,I956.
作者簡介
趙文靜(1993-),女,聊城大學美術學院15級研究生,專業為美術,研究方向為書法。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美術學院 山東省聊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