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家思想延續中國上千年,定位較為單純,基本上把人放在對自然的絕對從屬地位,強調“清靜無為,返璞歸真”,摒除一切人的主觀臆想導致下的“妄為”。本文從道家思想的“無為”方面聯系現當今的設計氛圍,闡述青年設計的心態問題。
關鍵詞:無為;局限性;自然;利益;青年設計
老子作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其思想影響了中國幾千年文化的方方面面。老子試圖建立一個囊括宇宙萬物的理論。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遵循這樣的規律,就是道。事物本身的內部不是單一的、靜止的,而是相對復雜和變化的。而道究竟是什么,難以三言兩語說清,但我們可從某些方面窺見老子道學的一些端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這些言語無不向我們傳達老子所謂道之學說,我們不難看出其精髓就是,一切事物皆順其自然的發展,萬物都不應對其施加外力而改變它們本來的發展規律。雖說這些說法有它的局限性,但是它所傳達的萬事萬物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思想也成為了中國傳統設計的奠基石。
一、無為而不為的另一種解讀方式
老莊的道學思想的一個精髓就是,無為而無不為。他向我們傳達了一種價值觀:無欲無為之人最逍遙。無欲無為成了達到這種最高價值的手段。從表層意思來解讀,“無為”是不為、無所作為之意。“無為者,寂然無聲,漠然不動,引之不來,推之不往”,與“有為”相悖,具有消極的態勢;中國古代的遷客騷人也多用這種消極思想來安慰自己。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看似享受靜止不動的山林,得見南山。但深入了解陶淵明所處的歷史階段,東晉時期戰亂頻仍,陶淵明的仕宦生涯并不順利,沒有當上任何大官一顯身手,期間因母喪丁憂三年,雄心壯志被時間磨滅。動蕩于仕與耕之間十余年,他已厭倦了也看透了官場生活,在這期間他創作了許多反映田園生活的詩文,如《歸園田居》五首、《雜詩》十二首。《歸園田居》中: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我們不難看出陶淵明實際上是高度的關注自己,關注一個從仕途中脫身而能居于自然中的不同的自己。在這方面就反映出了魏晉文人的無為思想,對于官場的失望,將視線轉入山野田園,凸顯出無為思想的那一部分局限性。放大了無欲無為最逍遙的表層意思。
書圣王羲之的佳作流傳千古,而書圣的官場之路也比陶淵明要順利得多,雖然《蘭亭集序》是在王羲之官場之路風生水起時所作,但我們卻不難從中看出,人生中的喜怒無常早已醞釀好,以醉酒為引,王羲之將心中原有的積存形成的思想調動出來。在后期,官場的爭斗,讓王羲之痛心疾首,許多政治斗爭中發生的事件深深刺痛了王羲之的心靈,生性高傲的他在官場傾軋中,早已厭倦。經歷過掙扎與苦痛,幡然悔悟,全身心投入沒有了桎梏的生活,于是寫得出暢然瀟灑的詩句,直白的意愿總是難以說出口,就像現在的人一樣,換一個對象,換一種方式,而只有真正有此經歷的人才能體會個中真意,不論年代,不論時空。
二、如何真正理解無為而無不為
從深層剖析,我們不難發現“無為”的真實本義其實是含有洞悉和順應自然規律,順其自然,于“不作為”中大有所為的積極態勢,是“常無為而無不為”,即“無為而為”。從過往時間留下的點滴我們可以發現,很多人循著這種思想去發展藝術,但是有時卻走向了極端。一些“知識分子”過分夸大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恰恰發揚了老莊思想的那一部分局限性,將無為而無不為看的過于虛無,將無不為看做終極目標,南北朝時期七賢把酒言歡,肆意酣暢,不得不說,他們或許就是深受老莊思想的侵染。由于當時政治黑暗,作家無法直抒胸臆,暢所欲言,所以不得不歸隱山林,轉而將實現轉向自然山水。但是他們真的是回歸田園嗎?或許湖光瀲滟并不能真正使他們振奮,他們只是把言辭中的鋒利之處放置山野。
回到設計中來,在設計工作中講求“無為而為”的理念與方法,絕不是說設計工作就是什么都不做而坐享其成,而是應該在食物自然發展的基礎上加入“有我”的思維和創作。這就好比治水之法,對于不斷流集的水來說采取“堵”是絕對無用的,堵不好還會有崩潰之險,而因勢利導,采用“疏”導之法自然水到渠成,甚者一勞多益。對于設計師而言,我們一定不能默守陳規,時代瞬息萬變,對于每一個專業設計師而言都要跟得上時代,將自己的設計放到社會中去觀察,去領悟,去感受自己的設計究竟適不適合這個設計,設計是件大事,我們要從心底里明白,我們所作出的東西或許真的可以改變一些東西。這種看似消極取巧實則積極變通的工作方法對于現代設計師而言彌足珍貴,形式上的創新也是創新,但是我們距離內涵上的創新還有距離,明白無為而無不為的真理,去創造出真正新的東西。
三、當今部分青年設計師的心態問題
設計專業出身的學生在校期間對于現代設計接觸頗多,尤其是現在新媒體的盛行,讓我們在校園里也可以欣賞最符合當今社會的主流設計,我們立足于校園,眼界放之四海,有的人對于歐美服裝設計見地頗深,有的人熱愛日本平面設計,有的人著力于研究北歐產品設計,有的人把心思都放在了研究中國古典設計如何與流行時尚接軌上.......但當我們真正走上社會就會發現,設計這個圈子并不是那么的純粹,設計師為了牟利,讓自己的設計作品增加了許多“特殊意義”。有些行業本身的存在就有問題,但有些設計師為了利益仍然可以為其服務。而真正讓我們這些學生咂舌的就是所謂“三俗設計”,而我們仍要為這些設計服務。
毫無搭配可言的顏色,雜亂無章的排版,在原有版面上涂涂改改就變成了一幅新的作品,模式版權,文案言辭低劣......久而久之,我們的自信心與設計的自尊心也一樣都被磨平,做出來的東西自己都不愿意看,不敢相信曾經胸懷大志,眼界開闊,與各種主流大牌設計靠攏的自己竟然一直在制造這種垃圾。自己的本事并不足以支撐自己擁有自己的“品牌”,設計是帶著鐐銬跳舞的藝術家,而我們卻變成了沒有四肢的植物人。反正大環境如此,那就順其自然,隨遇而安,有時也會反思自己那種輕言放棄的心理從何而來,通過長時間的琢磨,不難想到沿襲中國數千年的道家思想,無為而不為,無欲無為之人最逍遙。如同魏晉時期文人墨客一樣,現實社會找不到出口,那就干脆做甩手掌柜,自己的那些優點不如就自我保存,孤芳自賞,反正老板不會喜歡,社會不會賞識。這也才能發現長期以來中國文化階級特有的消極心理和軟弱性,即使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也總是流露出一種“非主流”的宿命觀。一翻閱各種SNS,都是充滿自嘲的話語,但其實都是渴望別人對于自己可以有更多的關注,希望別人關注自己的作品。
而也有一些設計出身的學生畢業之后另覓他職,教師,公務員,高管等等一些工作,理由無非是設計這行太累,競爭太大,好似沒有出頭之日。但這些說法也不是完全錯的,大環境下的設計行業雖說一路“繁花似錦”,但真正能讓青年設計師有安全感和歸屬感才是重中之重。
作者簡介
田秋伊(1993-),女,聊城大學美術學院16級研究生,專業為藝術設計,研究方向為視覺傳達設計。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