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讓學生掌握軸對稱性質,能夠利用軸對稱性質解決線段和最小值問題。
2.方法與技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化曲為直的思想,理解“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公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會從實際問題中抽象數學模型的能力,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對稱做出線段和最小時的動點位置
難點:理解線段和最小的原因
三、教學過程
1.故事導入
相傳,古希臘亞歷山大里亞城里有一位久負盛名的學者,名叫海倫.有一天,一位將軍專程拜訪海倫,求教一個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從圖中的A 地出發,到一條筆直的河邊l 飲馬,然后到B 地.到河邊什么地方飲馬可使他所走的路線全程最短?
2.抽象為數學問題
我們首先將這個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模型,將A,B 兩地抽象為兩個點,將河l 抽象為一條直線.則問題就是在一條直線同側有兩個定點,需要在直線L上找一個點C,使得AC 與CB 的和最小。
3.問題解決
要解決這個問題,先來看直線L異側的情況,如圖,在直線 l 兩側,有A,B 兩點,在直線 l 上找一點C,使得AC+CB最短,請確定點C的位置,并說明理由. 這個問題比較容易想到,連接AB,與直線L的交點即為所求的點,原因是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受到剛才問題的啟發,我們思考能不能把異側問題轉化為同側問題來解決呢?想到利用軸對稱的性質,選擇A,B兩點中的任意一個點,做出它關于直線L的對稱點,這里,我選擇點B,作點B 關于直線l 的對稱點B′;連接AB′,與直線l 相交于點C.則點C 即為所求.(圖3)
如何證明此時的AC+CB最短呢?由軸對稱的性質可知,線段CB =CB′,所以AC +CB就轉化為AC+CB′,也就等于線段A B′的長. 接下來證明線段A B′最短,如果在直線l 上任取一點C′(與點C 不重合),連接C′A,C′B,C′B′,同樣由軸對稱的性質知C′B=C′B′,此時,線段AC′ + C′B = AC′ + C′B′,而在△AB′C′中,AB′ 清楚了原因后,再遇到此類問題,我們就可以直接用剛才的方法找出線段和最小時動點的位置,并求出最小值. 我們再來回顧一下將軍飲馬這個問題,在直線L上有一個動點,直線L的同側有兩個定點,確定到兩定點距離和最小的動點位置. 我們的方法是做其中一個定點關于動點所在直線的對稱點,連接對稱點與另外一個定點的線段的長即為和的最小值,與直線的交點為此時動點的位置。 4.問題應用 利用這個結論可以解決一系列的最值問題,如,在在正方形ABCD中,E是AB上一點,BE=2,AE=3BE,也就是6,那么正方形周長為8,P是AC上一 動點,求PB+PE的最小值是。 這個問題中動點P在AC上運動,要求的是P到AC同側兩定點B,E的距離和的最小值,正是將軍飲馬問題,那么我們選擇B,E中其中一點作關于AC的對稱點,由正方形的對稱性,選擇作B關于AC的對稱點,也就是點D,然后連接DE,則DE即為和的最小值,此時DE與AC是交點即為和最小時點P的位置,在直角三角形AED中,由勾股定理求出DE=10. 作者簡介 白璇,(1989-),女,漢族,畢業于陜西師范大學,現為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學數學教師。 (作者單位: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