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常態下提高中學體育教學趣味性的必要性
根據五部委對國內中學生體質健康普查結果可知,當前一階段,中學生在耐力、肺活量及柔韌性等體能指標較10年出現了下降現象。筆者認為產生這一結果的原因與中學生的體育教學質量息息相關。隨著社會發展,各方面競爭越發激烈,中學生所面臨的課業壓力也隨之不斷加大,使得不少中學生對體育課程報著可有可無的態度。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校及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并在體育教學活動中進一步鍛煉學生艱苦奮斗和勇于擔當的精神,激發學生對于體育運動的興趣和熱情,培養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習慣。因此,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全面強化體育教學的趣味性,改變中學體育教學的方式方法,調動中學生的體育學習熱情,十分必要,該舉措將能有效改變體育課程“老師不疼、學生不愛”的尷尬現狀,使得中學生喜歡體育課程,并掌握正確的體育鍛煉方法,繼而愛上體育鍛煉,讓趣味性體育教學成為中學生體質健康的領路人。
二、中學體育趣味性教學的現狀及分析
考試合格就自由活動,考試沒通過就強化訓練是當前一段時間中學體育教學的常見現象,趣味性教學難以實施,只重視主干課程,輕視體育課程的傳統觀念較為嚴重,學校在學風導向上沒有重視體育教學,班主任盲目強調學習成績的重要性,只重視主干課程的學習情況,體育教師又只關心學生體育考試成績,甚至把體育課程考試的成績作為衡量學生體質健康情況的主要指標,讓原本生動有趣的體育課程變得乏味枯燥,體育課程等同于自由活動或體育訓練兩種極端的模式,不僅沒有趣味性可言,還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面臨“消化不良”的現象。主要原因有以下3點:
(一)趣味性教學的設施和設備無法保障
中學生校園體育場、體育館等設施配備不盡齊全,多年來一直無法得到改善,且大面積存在教學設施設備管理不善的現象,不利于趣味教學工作的開展。一是教學場地受限,位于市區中心、面積小、較小的學校往往沒有足球場、甚至沒有籃球場,且不少學校的塑膠跑道久經日曬雨淋,已出現路面破損,呈現出年久失修的景象,但受資金制約,中學校常常是得過且過,沒有給予及時修繕,給體育課程教學帶來一定的安全隱患;二是中學常用的體育器材配備不齊全,羽毛球拍、品乓球拍、足球、籃球等體育用品數量極少,甚至是一個體育教研組只有一個足球,體育教學物資與學生需求不成正比,較大程度上制約中學體育課程趣味性教學的開展,更不利于中學生體育興趣的培養。
(二)體育學科課時密度和時間備受擠壓
一是課程數量少,受社會風氣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家長把學生的主干課程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學習成績的唯一指標,學校及教師一味地把升學率作為學生成長陳才判斷標準,導致了只重視主干課程教學,輕視體育課程開展的情況,致使中學生的體育課程的總課時量遠低于主干課程,一般每周僅有1至2節課;二是課程周期短,根據學校的教學安排,不少學校在進入期末復習階段就終斷了體育課程的教學工作,并且在一些室內體育教學場所及設施短缺的學校,一遇到下雨天,體育課就無法進行,逐步形成了課程課業壓力越大,體育課程安排就越少的尷尬局面;三是學校普遍存在隨意更改教學計劃的情況,根據主干課程教學量及教學進展,任意縮減體育教學課時,在初三、高三等面臨升學的年段體育課程形同虛設,經常被用作語文、數學及英語等課程的補課,甚至部分學校直接不開設體育課程。
(三)青年體育教師引進與培養力度不足
一是學校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只重視招聘主干課程的優秀教師,體育教師的招聘數量較少,有時候連續幾年都不曾招聘,導致不少學校的體育教學師資力量薄弱;二是體育教師的培養得不到重視,學校片面地抓好主干課教師隊伍的建設,表現在主干課程教師的培訓深造機會頗豐,而體育教師幾乎沒有培訓深造的機會,體育教師的能力提升十分容易被校方忽視,長年累月,體育老師的教學模式、方式將難以適應時代的步伐,往往是只重視學生體育考試是否合格,體育的趣味性教學無從談起。
三、強化中學體育趣味性教學的措施
(一)加大資金投入,夯實趣味性教學的物質基礎
學校及教師要與時俱進,提高對中學體育教學工作的思想認識,了解體育課程對于中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性,推動體育教學成果與增強學生身體素質動態聯系和相互轉變。同時,貫徹落實有關文件精神,加大體育教學設施設備的資金投入,健全體育館、籃球場、足球場、游泳館等體育教學場地設施和豐富的排球、乒乓球和羽毛球等備受學生喜愛的運動器具,并發動中學生體質健康提升工程,成立體育教學基金,將各項用于體育教學設施設備改進、引進的經費由專項資金統一支列,夯實中學體育教學趣味性的物質基礎,保障趣味性體育教學得以順利實施。
(二)重視體育課程,保障趣味性教學的課程時間
首先引導正確的學風教風,把體育課的教學成果列入學生所在班級班主任和體育任課教師的年度績效考核,并作為教師年度評優評先的依據,引起班主任和體育教師對體育課程的高度重視;其次加密體育課程設置,確保體育課程設置要與不同年齡段學生所需要的體育鍛煉時間及強度相匹配,全面平衡學科發展;再次,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將體育課程設置寫入學校的體育課程有關制度,規定不同年級體育課程的學時與強度,夯實中學體育課程時間的制度基礎。
(三)創新教學模式,踐行趣味性教學的課程實踐
聯系生活實際,結合不同年齡學生的對于體育課程教學的不同需求,優化體育教學方式方法。一方面,初中學生體育教學應該以運動方法的學習和運動習慣的養成為主,引入游戲教學,營造低結構化的體育課堂教學,讓初中生成為體育課程的核心和主體,進一步增強體育教學的趣味性。另一方面,高中學生身心發育日趨成熟,簡單的引入游戲教學難以達到激發學生興趣的作用,因此這一時期的體育教學應該采用目標式學習,確保每一名初中學能掌握至少一項的體育活動方法或技巧,并至少對一種體育活動產生興趣,如教師應積極籌辦體育競賽,通過多重方式提高體育教學的趣味性,刺激學生開展體育活動的欲望,讓學生通過體育課程的學習來分擔主干課程學習的壓力,發揮勞逸結合的作用,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
(作者單位:四川省樂至縣石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