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藝術美學教材的內容及適用豐富和發展了藝術美學作為三級學科的設置,是藝術美學學科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為我們當下研究藝術美學學科有著重要的起點和基礎意義。本綜述針對中國藝術美學教材的發展歷程研究進行較為系統的分析和闡述,希望對今后的藝術美學學科研究工作有所貢獻。
關鍵詞:藝術美學教材;藝術美學學科;綜述
一、萌芽期(1949-1979)
建國后,我國開始對蘇聯藝術大規模的引進和翻譯。主要的譯著有1954年克林列夫著的《音樂美學問題》(吳均變譯,藝術出版社)著作;1958年特羅菲莫夫著《馬克思列寧主義美學)》(馬晶鋒譯,新文藝出版社);1958年涅陀希文著《藝術概論》(楊成寅譯,朝花美術出版社);1962年法國弗萊維勒編選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美學概論》(楊成寅譯,人民美術出版社)等等。這一時期的譯介主要是從哲學認識論、社會學、政治學的角度來把握的。由于當時人們無法認清藝術和政治的正確關系,無法認清藝術認識功能和審美功能之間的關系,往往是用政治蒙蔽了藝術,出現了藝術美學研究的斷層。1979年以后,全國人民包括文藝工作者開始解放思想,對以前的藝術非美學性進行了反思,提出了建立藝術美學的要求。
二、確立期(1980-1990)
1989年徐書城著的《藝術美學新義》(重慶出版社出版)開始出版。本書收入作者的美學與藝術論文共計十三篇,大多寫于80代年。根據內容可以把它們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從總體上論述美學中的一些理論問題,如美學應當是藝術哲學、藝術創造的審美心理結構、概念和標簽等。另一部分是從一門具體的藝術出發,分析和闡述其審美特點,如繪畫美學絮語、摭談戲曲美學等。開始使用“藝術美學”的概念,無疑是對藝術學學科進行理論構建的大膽嘗試。雖提出了“藝術美學”的學術命題,但是對于藝術美學所研究的內容并沒有上升到一種哲學的高度,還是從門類的角度進行的分步研究。
接下來對藝術美學的研究出現了井噴式的發展,比如1990年杜東枝著的《美·藝術·審美》(云南大學出版社)就如何使高校教材更具學術性,做了創新性探討;1992 曾凡恕,曾 輝《中國藝術美學散論》(河南人民出版社)探討了中國藝術美學的起源、發生、發展及其主要結構、狀態等。而后,隨著對藝術美學的研究發展,陸續出現了:1993年劉 墨著的《中國藝術美學》教材(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趙伯飛《藝術美學概論》教材(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鄧福星著的《藝術美學文選》教材(重慶出版社)。1999年李成芳著《藝術與藝術美學》教材(內蒙古大學出版社)等等。這些高等教材逐步從藝術美學命題的提出,到門類美學的研究,上升到了對于藝術美學學科本身內容的研究上來,對于藝術美學理論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堅實的基礎。并且教材在通識類課程的基礎上增加了學術性和研究性。
三、建構期(2003-2009)
進入新世紀以來,藝術美學教材和專著方面也出現了大幅度的增加,研究的數量和質量方面都堪稱是最有代表性的。這個時期的藝術美學教材主要是探討的中國藝術美學的尋根性,把西方美學和藝術學的相關理論只是作為一個寬泛或宏觀的背景進行看待。這個時期的著作出現了一些明顯的深入化研究的特征。比如2003年史鴻文著的《中國藝術美學》(中州古籍出版社),本書論述了中國藝術美學與中國藝術哲學、中國藝術理論與中國藝術實踐的關系,系統論述中國藝術美學的資源配置、特征、邏輯構架、研究思路等。2004年李莉著的《藝術美學導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論述了人的全面發展與藝術美學修養、美的根源及本質、美的構成、審美心理、美的范疇、美的形態特征、造型藝術、實用藝術、表情藝術、綜合藝術等。2004年孫偉科著的 《藝術美學導論》(云南大學出版社),本書從教學實踐出發,注重切合藝術類學生的特點,系統地論述了藝術美學概論,藝術的審美表現力,藝術的審美價值論及藝術批評與美感傳達等。教材既吸收了數十年我國藝術理論的成果,又融合了寫書者豐富的教學經驗,并十分注重切合藝術類學生的特點來編寫,因此有很強的教學針對性。
四、形成期(2010-2015)
東南大學藝術學系教授張道一先生認為以往的藝術研究往往是“局部的分門別類的,和肢體的研究,而不是將藝術進行宏觀的、綜合的,整體的思考,因而無法形成藝術學的整構?!?在張道一為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的藝術學叢書“序”中他接著指出:“要建立藝術學,當然應該圍繞藝術自身的問題進行探討,諸如藝術原理、中外藝術史、藝術評論、藝術美學、藝術分類學、比較藝術學、藝術文獻學、民間藝術學、藝術心理學、藝術教育學、藝術經濟學、藝術管理學等”,研究藝術學,藝術學的深入發展,必然提出建設藝術美學的任務。2011年隨著藝術學成為一級學科,相關的藝術美學。
隨之,相關的藝術美學教材也應運而生。2011年范夢的《藝術美學》(中國青年出版社),是一本從美學角度分析鑒賞藝術的書,也是一本用藝術作品論證詮釋美學原理的書。兼有藝術與美學的雙重性,同時兼有理論知識與藝術審美的雙重性。2011年雷禮錫的《藝術美學》(武漢大學出版社)。本書介紹中西藝術美學傳統的基本內容與特色,體現藝術美學的傳統文化特色,體現藝術美學知識框架的完整性與系統性。2011年崔寧的《藝術美學新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它結合對中國教育弊端的反思,提出了借助藝術與審美教育來重塑人的感性世界、催化知性能力和強化理性創新精神的思想路徑。2011年王峰,王茜《藝術美學教程》(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張晶《藝術美學論》(中國文聯出版社);2012年楊生博、王剛的《藝術美學概論》(陜西人美出版社);2013年潘馳宇《藝術美學》(中國戲劇出版社);2013年賈濤《藝術美學》(大象出版社)等等教材,這些教材文字流暢、圖文并茂、理論性強、知識面寬,既適于各類藝術院校作理論教材,也適于大學中文系、哲學系、藝術學系作美學教材,更適于師范院校、教育院校作美育教材。
2013年邱正倫、馮潔《藝術美學》(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本書從藝術審美價值的視角出發分別對藝術美學的研究對象、價值定位、價值結構、形態以及中外現代藝術思潮等方面逐層進行分析與探討,向我們揭示了人類藝術文化的審美本質和審美方法的內在邏輯,使學生能更好地把握其所屬學科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理論邏輯思維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孫偉科.《藝術美學在20世紀中國的確立與發展》,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6年
作者簡介
辛肖利(1982-),女,聊城大學美術學院16級研究生,專業為藝術學,研究方向是藝術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