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科技不斷進步和發展,處于信息化時代的我們,在現代教育技術的大背景下,當前高校的英語教學也采用了現帶教育技術手段和英語課程相結合,英語教學的體系也隨之建立起來。為了培養出更多具有良好交際能力的綜合型人才,本文結合大學英語聽說課堂利用現代教育的技術手段對學生進行聽說訓練,并對該課程進行了合理的評價探究。
關鍵詞:現代技術;高職英語;聽說課程
引言
聽說英語教學是目前高校英語教師和英語研究學者重點研究的問題,同時,聽說教學也是我國大學生提高英語能力的重中之重。在現代教育技術的熏陶下,我國大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研究也在不斷的進步。很多大學英語教師通過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聽說能力的溝通,對學生進行糾正和引導,采取正確的方法為學生制定聽說教學的策略,從而在英語聽說教學上促使學生進步。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聽、說、讀、寫都很重要,但在我國目前來看,聽和說的能力較差,學生不能靈活的運用學過的知識進行英語交流。針對這種現狀,在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大學英語的聽和說教學需要進行合理的安排,設計科學合理的課程,保障學生英語的聽說能力不斷提高。
一、通過多媒體來強化聽說教學
現如今,計算機技術的應用越來越普及,把計算機技術應用到教學當中,可以幫助教學效率的提升。將計算機技術應用到英語教學中來,可以幫助學生鍛煉英語的聽說能力,同時也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是多媒體作為輔助教學已經有些年頭,它的成效卻不盡如人意,學生的英語聽說水平并沒有得到迅速的提升,這是英語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對于此,智能化的教育平臺作為英語教學的輔助工具,的確有著提高教學效率的效果,但必須把現代技術和英語的實踐教學結合起來,而不能單獨的作為一種教學方法,也就是說,在利用智能化的教育平臺的基礎上,教師需要發揮自己的教學優勢,結合自己自身的教學經驗和智能化的教學平臺,來提高課堂英語的教學質量。利用多媒體環境,教師可以和學生進行課堂互動,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
1.提高語音的分辨能力
語音的分辨能力是進行聽力理解的首要條件,語音是聯系聽力的重要基礎。只有清晰的分辨出英語中各個要素的發音的特點,才能準確的判斷出它的含義。這種英語語音的分辨能力需要平時不斷的積累,單從個別單詞的發音到連音都需要掌握,如果學生的語音分辨能力較差,那么在連續的語音信息中就很難分辨出來。在教學中采用多媒體進行聽力的理解訓練,在語音聯系的過程中要根據語音的不同難易程度進行訓練,從而針對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不同的難易訓練。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同,選擇適合學生自己的內容,在聽的過程中需要重視不同單詞尾音的區別,同時還需要不斷反復的練習,它有利于學生模仿發音,便于學生對課文有更真實的感受。
2.理解多媒體概念
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媒介,利用視頻工具等將有意義的影片進行剪輯,在課堂上帶領同學反復朗讀,并對學生的語音和語調進行糾正,在反復的練習過程中,讓學生不斷的改正語音上的錯誤。多媒體教學本身就有其優勢,它是通過圖像和聲音進行的全面結合的一種方式,通過計算機的軟件制作,讓多種信息融合在一起,而英語教師可以根據自己課程的特色,開發一套適合自己課程需要的語音教學軟件,根據學生不同的聽說特點,學生可以在課堂上進行模擬錄制,把自己的朗讀文件和原文件對比,在對比的過程中發現自身的不足加以改進,通過這種對比學習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發現自己的發音不足,培養學生英語說話的能力,這就是現代多媒體教學的幼師,也是將多媒體和英語教學相融合的重要表現。
二、文化教學系統化
英語的教學是系統化的教學,文化也是系統的。教師可以把英語教材整合,提煉課文的中心思想。這樣學生在學習教材的同時相當于一套很有分量的文化課程。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安排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保證學生校內的文化活動豐富性。文化的積累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它需要學生不斷地積累不斷學習,在大腦中形成一個知識構架,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狀況安排課程內容。比如,對于高職學校中接受能力較差的班級可以在課堂中講述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和地方特色等等,對于理解能力較好的班級,可以對其講解英語國家的政治信仰,經濟文化軟實力等方面。隨著學生的視野不斷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不斷的拓展,積累的知識文化底蘊越來越豐富,也就在不斷熏陶中為英語聽說學習開辟了條件。
三、總結
在現代技術不斷發達的今天,大學英語聽說教學逐漸受到了廣大師生的關注。英語聽說能力影響著大學生的交往和溝通能力,利用先進的教育技術,合理安排豐富的教學資源,讓學生熟練掌握教學內容的同時提升自我的聽說能力,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潘君蘭.淺談現代教育技術在高職英語聽說課程的合理應用.《科學時代》.2013
[2]易霞妮.高職英語視聽說教學的改革與實踐.《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0
作者簡介
何佩蓉(1982—),女,漢族,湖南株洲人,湖南大學碩士,湖南外貿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外國文學、語言學。
(作者單位:湖南外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