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經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這是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的感慨,他強調人必須認識自我,必須弄清自己生活的理據,具備自己認識自己、自己把握自己的能力。這個哲學命題,如果放在現實的婚姻生活中,就是要讓人們在愛與被愛當中,體察生活的本來況味,理解生命的哲思。
現實中的婚姻狀態(tài)本就不是田園牧歌式的一派歌舞升平,生命的華袍里,充滿了不盡如人意,誤解、矛盾、沖突、束縛……夫婦之間在家庭內的性別分工、權利平等,以及多重角色扮演導致的人格分裂等,都是消磨人間純美愛情的現實問題。
當下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價值觀念多元碰撞。在這種超常規(guī)高濃縮的現代化之下,數千年的習俗觀念被撕裂,子女與父輩的婚姻觀念大相徑庭,這些都造成了中國式家庭溝通的障礙,演化成普遍的婚姻焦慮。
哲學家維特根斯坦曾經說過:“要知道我們說過的東西很容易,但是,要知道我們?yōu)楹芜@樣說卻非常難?!睂τ诂F實的藝術反映,電視節(jié)目也會常常陷入維特根斯坦所闡述的困境之中。
帶上父母一起來
《中國式相親》自開播以來,一直處于輿論的風口。
節(jié)目大膽地將父母納入公眾平臺上年輕人的相親體系中,并給予長輩更多的話語權,這在以往的婚戀節(jié)目中是沒有的。
節(jié)目中有些父母輩的觀念更傾向于傳統(tǒng)的婚戀觀,即農耕社會“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價值主張,更多地強調“結婚是結‘親家’”而不是“結婚是年輕的當事人的私事”的觀點。這樣的固有思維,一方面來自于時代的束縛,一方面來自他們的人生閱歷和經驗。這也讓倡導自由戀愛的年輕社群有些許的不適應,由此引發(fā)了激烈的討論。
通過節(jié)目中父母之間的交流,可以窺見多種關系模式。在中國式的婚姻結構中,家庭內部確立起的“父-母-子女”三角結構是維持婚姻穩(wěn)定性的根基。但是,隨著個體主義價值觀的全面盛行,再輔以高速便捷的交通、通訊和網絡,兩輩人的婚戀觀產生了巨大差異。這些差異在電視上通過藝術化的戲劇沖突得以放大,將中國婚姻生活的特征進行全面展現,對于中國式婚姻的結構化矛盾進行了深度解析,全景化地、動態(tài)地反映了婚姻觀念的變遷以及寄居其間的強烈的代際沖突。
有人或許會疑惑,社會為什么要煞費苦心去管人們生兒育女的私事呢?
事實上,正確的輿論導向會對社會秩序起到正面作用,電視節(jié)目的生產與播出,無形中承載著社會教化的積極意義?!吨袊较嘤H》勇于直面婚姻觀念變遷中的沖突與妥協,就是在探討什么才是更符合現階段社會的婚姻價值體系,如何才能建構更加健康的婚姻關系,在傳統(tǒng)理念和新銳觀點的拉扯之間,努力尋求一個雙方都能夠接受的平衡點。以相親為切入點,將父母納入其中,以多元化的視角切入,實現對變革時代中關于婚姻、家庭觀念變革的觀察、思考與探討。

溝通消弭代際沖突
《中國式相親》的關鍵詞除了相親,還有代際沖突。上世紀60年代的父母,處于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時期,年輕時為生計奔波,忽略孩子成長期的精神陪伴,事業(yè)有成后,又希望為孩子營造更好的環(huán)境。這樣的成長模式,直接導致很多父母無法對已成年的子女放手,導致子女經濟、精神、心理都嚴重依賴家長,成為“長不大的一代”,形成所謂的“中國式巨嬰”。
《中國式相親》碰觸到這一點,因其蘊含著溝通和改變的深層命題。直白地展示、制造議程設置、引發(fā)輿論的關注,進一步帶動全社會公眾的反思。于父母而言,節(jié)目讓他們清醒地認知到自己與孩子的問題,引發(fā)自我反省,謀求觀念的突破,行為的改良;于子女來說,節(jié)目讓他們反思自我,學會更好地擔當社會和家庭責任,讓自我心態(tài)更加成熟起來,更加具有成人的儀式感,即獨立的需求、被信任的需求以及自我擔當的責任意識,從而更好地接納自我,融入現實生活。
婚姻背后的文化沖突
婚姻,從來不是兩個人的生理上的簡單結合,其背后是兩個家族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哲學的較量的過程——究其實,是文化的重組和建構的過程。
《中國式相親》中的男女嘉賓以及他們的家庭,空間跨越兩岸三地,時間穿越幾個年代,其承載的時代感、文化符號、愿景期待都不盡相同。節(jié)目不回避現實的多樣性,進行真實客觀的平行呈現。比如,對于戀愛對象的條件,《中國式相親》節(jié)目沒有臉譜化,而是最大限度地接近現實,可以愛大叔,也可以迷戀小鮮肉;可以垂青肌肉男,也可以欣賞智慧技術哥……這樣的呈現格局,讓藝術更加接地氣,也還原了生活的繽紛斑斕。
對于不同的生活見解和文化差異,《中國式相親》沒有做簡單化的攻擊和批判,沒有夸大節(jié)目的話語權,而是在節(jié)目的演繹過程中,讓錯誤的觀點不攻自破,讓正確的主張一路暢行,是寓教于樂原則在電視領域的一次良好的探索。
《中國式相親》猶如一個社會的縮影,以家庭為單位,以婚戀為主題,形形色色的人在其間亮相,多元化的觀點折射出婚戀、家庭、文化、代際之間的現狀。節(jié)目沒有回避矛盾,而是在充滿人文情懷的氛圍里,和諧交流,坦誠溝通,探索一條通往中國式幸福生活的和諧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