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韌+白萍
[提要] 非公有制經濟是新疆經濟發展的重要活力源泉,是實現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重要推動力量。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新疆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政策環境不斷優化,財稅扶持力度不斷加大,各地(州)也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扶持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但是,受先天發展不足等因素影響,新疆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困難重重,還存在著優惠扶持政策落實參差不齊,用工難、融資難,創新意識薄弱、競爭力不足,管理服務體制不完善,企業管理人才嚴重不足等問題。本文從切實落實扶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和措施,加強宣傳和落實監督;全面放寬市場準入限制,加強引導,鼓勵非公有制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完善非公有制經濟融資環境;優化用人機制,鼓勵人才引進;加快完善非公有制經濟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優化服務環境等五個方面,提出進一步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措施建議。
關鍵詞: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環境;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背景下新疆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對策研究
收錄日期:2016年11月15日
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新疆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政策環境不斷優化、財稅扶持力度不斷加大、各地(州)也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扶持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斷加快,實力不斷增強,已成為新疆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14年底,全區個體工商戶71.9萬戶,私營企業15.9萬家,注冊資金超億元的企業1,099戶,私營企業集團86家,非公有制經濟總量為2,649億元,占全疆經濟總量的28.6%。吸納就業225萬人,占全社會就業比重的81.2%。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自治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重要生力軍。
一、新疆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環境
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出臺了多項優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不斷加大財稅扶持力度,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迎來新的歷史機遇,發展環境不斷優化。2010年自治區召開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會議,研究出臺了《關于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實施意見》,2011年出臺《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2013年確定為全區中小企業服務年,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支持小微企業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等。同時,近年來各職能部門為創造優良環境不斷完善服務措施。自治區發改委適時簡化項目審批程序,連續9次取消調整行政審批事項735項,壓減率超過40%。自治區工商管理局推進“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改革,不斷簡化登記管理流程。自治區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從2005年的1,500萬元增加到2014年的1.75億元,截至2015年9月,該專項共累計安排資金18.52億元,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短平快、技術創新、服務及擔保體系建設等2,806個項目,引導社會投資352億元。為減輕非公有制企業負擔,2010年、2011年,自治區在全國率先兩次對個體工商戶等提高營業稅、增值稅、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減稅近4億元。與此同時,各地除了落實國家、自治區各項政策措施外,也結合自身優勢出臺了一些優惠政策和措施。這些政策和措施的實施,為自治區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創業環境不斷優化。
2015年10月13日,新疆召開了歷史上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工作會議。會議出臺了《關于大力推動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的意見》,意見從創新體制機制、擴大對外開放合作、加快推動轉型升級、加大財稅和其他政策扶持力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優化服務環境以及強化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30條具體內容助推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自治區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
二、新疆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新疆非公有制經濟雖然取得了較快發展,但仍面臨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優惠扶持政策落實參差不齊。盡管自治區出臺了一系列扶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但從各地執行情況來看,由于優惠扶持政策宣傳力度不夠,存在遺漏死角,導致中小企業對政策知曉率偏低,調研問卷顯示不足三成,好政策難以落實。此外,受經濟發展壓力大,維穩任務重等因素影響,南疆各地、州對落實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優惠政策還欠力度,個別縣、市以財政困難為由,沒有執行非公有制企業稅費減免政策,落實執行率較低,仍然存在“承諾多、兌現少”,“政策多、落實少”現象。北疆則相對較好,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政策落實實施細則,把非公有制企業發展作為經濟增長、群眾就業的載體。
(二)用工難、融資難問題仍是制約非公有制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當前,對于資金密集型、勞動力密集型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來講,用工難且成本高、融資難且融資貴已成為發展面臨的一大難題,致使企業生產經營的壓力加大,利潤空間受到擠壓。如巴州調研數據顯示,該州企業季節性用工緊缺占53.9%,常年緊缺占30.4%,84.3%的企業無法滿足用工需求。從用工成本來看,新疆用工成本每年以15%的速度增加,在企業經營成本中的比重持續增加。從融資成本來看,企業融資渠道單一,仍以銀行貸款為主,約占80%;綜合融資成本高,各銀行融資成本普遍在10%~15%,且各銀行對中小企業普遍存在“惜貸”或“慎貸”現象。
(三)經濟結構不合理,市場競爭力不足。新疆非公有制企業大多數集中在市場準入門檻低、壁壘弱、科技含量不高的傳統產業從事生產經營,主要分布在商業流通行業及資源粗放加工等工業領域,有規模、上檔次的民營大中型企業數量較少,產品科技含量不高,產業延伸鏈條較短,產品附加值低,且企業多是家族式管理模式,生產管理、財務管理等方面缺乏規章制度,企業內部運行機構不健全,現代企業制度意識不強,管理水平不高,加上產品單一,產業雷同,忽視電子網絡信息發展,營銷模式陳舊,從業人員普遍素質偏低,“小富即安”思想普遍,導致企業核心競爭力明顯不足。
(四)非公有制經濟管理服務體制不完善。一是一些部門對非公有制經濟服務意識不強,主動上門服務不夠,一些文件出臺后成為擺設,企業知曉率低,實際落實少;二是服務體系建設滯后,面向非公有制經濟企業的培訓、信息、咨詢、技術服務、融資服務、法律咨詢、稅務代理、記賬代理等社會化服務體系尚未形成;三是現行的行政管理仍存在職能交叉、主體責任不明的現象,從而形成眾多政府職能服務部門難以各司其職,有益相互爭利,遇事推諉扯皮,導致協調機構乏力,運行機制失衡,政府服務功能發揮不充分,行政審批事項仍較多,沒有形成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非公有制經濟科學監管、服務體系。
(五)現代企業管理人才嚴重不足。受社會保障、保險和福利制度不健全影響,非公有制企業在招人、用人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難,本科以上工作人員比例較少,一些既懂經營,又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招不來、留不住”,再加之大多家族式的管理模式,簡單粗暴的管理方式時有發生,升職提薪受到不公平擠壓,嚴重挫傷了外來人才,影響了非公有制企業的人力資源及產品的開發創新能力,制約了產業結構調整和快速轉型。
三、進一步促進新疆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建議
非公有制經濟推動了自治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替非公有制企業松綁,為非公有制企業加油,給非公有制企業注力,已是自治區到2020年全面步入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一)切實落實各項政策和措施,加強宣傳和落實監督。加大對國家、自治區和各地、州、市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優惠扶持政策的宣傳力度,利用傳統媒體和新興電子信息技術,通過宣傳畫、小手冊、微信、客戶端和電子屏幕等,積極宣傳黨和政府扶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與措施,擴大非公有制企業知情權。進一步強化黨政職能部門提高服務意識,切實兌現政務承諾,做到懂政策、傳政策、送利益;進一步促進非公有制企業與黨政職能部門的溝通與聯系,做到學政策、用政策、得實惠。進一步加強對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政策落實情況的督察和考核力度,科學規劃黨政監督部門職能,建立聯動機制,執行負面清單制度,堅持與績效考核掛鉤;理順行政申訴程序,保障非公有制企業的合法權益;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監督模式,黨政部門、社會團體和民間組織上下聯動,形成合力,有效開展對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政策落實情況的法制監督、行政監督、民主監督、新聞媒體監督和社會輿論監督等。
(二)全面放寬市場準入限制,鼓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一方面要全面放寬市場準入限制,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賦予市場主體更大的經營自主權。加快推進和落實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機制(PPP),支持非公有資本以多種方式平等參與能源、交通運輸、資源環境、水利、農業、林業、科技、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領域項目建設和運營,積極參與教育醫療、健康養老、社區服務等產業,保障非公有制企業在投融資、稅收、土地使用和對外貿易等方面與其他所有制企業享有同等的待遇;另一方面要加強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引導工作。鼓勵民營企業大膽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以出資入股、收購股權、認購可轉債、股權置換等方式,參與國企改制重組或國有控股企業經營管理。在石油、天然氣、電力、鐵路、資源開發、公用事業等領域,向非公有資本不斷推出優質合作項目。鼓勵國有資本對發展潛力大、成長性強的非公有制企業進行股權投資。
(三)創新金融服務模式,完善非公有制經濟融資環境。創新金融服務模式,圍繞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建立企業主體、銀行貸款、信用保險和貸款保證保險、政府獎補等多方參與、風險共擔的融資機制。推動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快建設中小微企業專營機構和“下沉”經營重心。盡快建立完善縣(市)級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鼓勵社會各界參與組建擔保機構,為非公有制企業發展壯大提供信用擔保、招商引資、資產變現等服務。推動金融機構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扶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具體措施,完善中小企業授信業務制度,制定不同于大型企業的信用評級標準,合理制定中小企業不良貸款控制指標,使非公有制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得以緩解。鼓勵興辦服務于非公有制經濟的投融資服務中介機構,向民間投資者發布投融資信息,提供政策咨詢和技術服務。同時,積極扶持自治區內的城市銀行、村鎮銀行、社區銀行的建設,拓寬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
(四)優化用人機制,鼓勵人才引進。繼續加大對非公有制企業招人、用人的扶持力度,各地、州、市在政策落實上要拿出可行方案,制定實施細則,明確目標任務,把國家、自治區的人才規劃與政策用足、用好,嚴格執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政策,積極實施非公有制企業人員社會保險、職稱評聘、職業培訓等優惠措施,鼓勵非公有制企業“招才引智”,解決好老人就醫、夫妻分居、子女就學等困難,切實讓優秀人才盡其所能,發揮才智,促進非公有制企業發展,增強企業競爭力,為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發揮自身優勢與作用。
(五)加快完善非公有制經濟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優化服務環境。加快構建自治區、地州市、縣(市、區)三級互聯互通的中小微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絡。按照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特點和需要,設立非公有制企業新產品研發中心、中小企業投融資服務中心,人才培訓基地等,逐步建立和完善服務體系,在創業輔導、技術創新、信息服務、對外貿易、市場拓展、人才培訓等多方面為非公有制經濟提供良好服務;自治區中小企業發展、技術改造、農業產業化、特色輕工業、內貿流通服務業、促進就業創業、職業培訓、科技專項資金、文化產業發展扶持資金等專項資金,以及其他支持企業發展的專項資金,對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給予傾斜;減輕企業負擔,徹底清理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具有強制壟斷性的經營服務性收費、行業協會涉企收費等。不斷改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治環境,在非公有制經濟企業內部建立、健全黨組織和工青婦組織,積極吸收優秀分子入黨,提高他們的政治地位。把黨組織開展的活動與企業組織開展的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黨組織企業文化建設,增強企業內部的凝聚力和外部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