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彩鳳
摘要:自主學習,是指學習主體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對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具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應的學習方式。語文學習的自主性要求教師確立學生的自主學習地位,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的精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自我提高。
關鍵詞:自主學習;培養;質疑解疑;學習習慣
在語文教學中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尤為重要,那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現就我本人這幾年在實踐教學中的一些做法和大家一起探討。
一、更新理念,轉變角色,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首先要有責任感和神圣感,打破“師道尊嚴”的圣框。學生是否發揮學習主體作用與教師的態度密切相關。一般學生都喜歡笑口常開、和藹可親、幽默善導、寬容賞識的良師,而心底里拒絕神情嚴肅、心胸狹隘、苛刻責備、諷刺挖苦的教師,所以教師更新理念,改變角色非常重要。
學生的學習大部分是在課堂上度過的,“課堂教學是主渠道”。我們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樹立正確的教育對象觀,擺正自己與學生的關系,放下架子,放松面孔,創造和諧融合的課堂氣氛,以民主、平等的態度面向全體學生,用真情實感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讓課堂成為學生表演的大舞臺,教師只起點撥引導的作用。
二、讓學生有充足的自主學習時間
新課標強調自主學習,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自覺性,逐步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語文規律”。我們老師就要有研究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語文的特點,了解學生個別差異和學習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求知欲和進取精神。
把課堂還給學生,盡最大限度保證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我們眾多老師經常在口頭上說要改變教育觀念,但是在具體操作中仍保留著落后的教育模式的慣性,總是不相信學生,不放心學生,認為以前講得那么多,那么細,那么透,都還有那么一部分學生不懂,要是真放手了,豈不是更糟?這是教師首先應該解決心理問題和認識問題。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學習都是學習者自主構建知識的過程,并不是老師講得越多,學生就越有知識。
三、構建良好的好課堂教學模式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應創設多種多樣的教學情境,運用情境引入、啟發式引入等,激勵學生主動參與,用外部刺激引起學生學習的直接興趣。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善于通過各種手段,找準切入點,通過言語激趣、情景激趣、謎語故事激趣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有了學習興趣之后,就要引導他們明確本課或本課時的學習目標。如在教《橋之美》這篇課文時,我運用錄像和電腦課件,創設出從不同角度引領人們用另一種眼光去欣賞、品味“橋之美”,并配上優美的音樂,展示給學生欣賞。一上課就把學生引入美的境界,使學生對“橋之美”產生了無限的好奇,濃厚的興趣。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我又用美妙的樂喚起學生對美的體驗,品味美的意蘊。學生們積極開動腦筋,在品味文章遣詞造句之精,橋之美時,說出了自己的見解,主動與老師交流,與同學爭論,整堂課氣氛活躍。朗讀課文更是抑揚頓挫,有聲有色,語言積累水到渠成,達到了優化課堂的效果。
實踐證明,多種情境的創設,可以調動學生的情感,激活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萌發強烈的探究欲望,在自信心與自主意識的驅動下,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在廣闊的時空中,展示個性、尋求發展、獲得成功。
2、學生自讀,引導質疑解疑,啟迪思維。古人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學貴有疑”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往往來自一個對于他們來講充滿疑問的情境。創設質疑的情景,就是在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之間制造一種反差,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景的過程。教師應通過問題的設計,使學生明確目標,給思維以方向和動力。
老師在備課時可以從課文本身和學生的理解出發設計好若干問題,但不要急于在學生整體感知教材之前就把問題塞給學生,這樣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還是被剝奪了。老師所設計的問題的提出要等到學生充分感知教材并有了心得體會之后才提出來,而且最好是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但是,何處尋疑?怎樣尋疑?對于中學生來說,剛開始時,肯定是有困難的。這就需要教師發揮主導作用,適時點撥誘導,教給方法,從扶到放,使學生學會發現,學會質疑,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四、教給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
生物學家達爾文曾留下這樣一句名言:“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可見,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能力,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比傳授知識更為重要,教師要善于“授之以魚”,引導學生學會“織網”“捕魚”的方法,讓他們在知識的海洋里獲取無窮無盡的知識之“魚”,教師能引導學生歸納一些方法,學生可以舉一反三去實踐運用。比如,遇到一篇新課文,須要求學生先讀一讀,讀不準,查一查字典、辭典。預習中理解不了的問題,可以上網或到圖書館查資料尋求解決,還理解不了,不明白,可以帶著問題進行課堂學習。課上要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讀書、思考、討論、質疑,每一個學習環節中都始終讓自己處于主體地位,積極地參與,疑難問題別人是怎樣理解的,教師是怎樣說的,自己是怎樣思考的。引導學生多閱讀課外書籍,在閱讀時指導學生寫讀后感和隨筆等等。學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細,自主學習的能力就越強,把課內的學習主動遷移到課外去,并將所學的知識技能用來解決新問題,加以創造性的發揮。長此以往,必須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就可由被動地聽講與接受轉變為自主探究獲取知識,促進自身發展。
總之,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整個教學過程中必須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的時間,為學生創設善思、勤問的良好學習空間,設計適應學生發展的活動,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鼓勵學生采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學會學習。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 沈偉.《初中語文課堂教學》[M],吉林:世界圖書出版社,2009.
[3] 陳毛美等,《中學語文教材教法》[M],吉林: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 韋志成.語文教學思維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