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學文
摘要:探索電子專業課程教學的新方法、新模式,主要是利用實驗室資源,適應社會的需求,在以就業為導向的前提下,提出一種新的專業課程教學模式,使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從簡單的制作向技能型、創新型轉變。以培養實操應用型人才為教學目標,使學生上崗后真正的能靠技術立身于崗位。
關鍵詞:就業導向;教學模式;項目模塊
可以說中等職業學校電子專業幾十年來所形成的一套教育理念、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等,已遠遠不能適應當前教學的實際需要,在課程內容上存在的過于重理論知識并脫離實際的弊端。為此,只有以改革促發展、以創新求特色,主動適應經濟結構調整、科學技術進步以及勞動力市場的新變化,才得以生存和發展。而教學模式的改革是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學改革的核心和關鍵。
而作為一名中等職業學校的電子專業課教師,怎樣將本專業做大做強是時刻擺在我們面前需要思考和努力探索的問題,使學校興旺發達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這篇文章,正是本著全面提高學生技能能力這一出發點,從我校的實際情況,介紹了我電子技術部專業組在“以就業為導向的專業課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改革研究”。希望能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構建“平臺+項目模塊”的課程模式,加強教學內容的整合
課程的綜合化是全球課程結構發展的重要趨勢,更是當代國際職教課程觀的新潮流。根據我校“動手動腦,成人成才”的辦學理念,根據我部以就業為主的電子專業實際情況,創建以“平臺+項目模塊”教學模式,即把電子專業的相關課程整合成為一個“平臺”和“N個項目模塊”。一個平臺就是取名為《電子應用基礎》,“N個項目模塊”就是根據實驗室資源的方向設成若干個項目模塊或子模塊,然后對電子專業所有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全面優化整合。這種整合不是簡單機械的搭積木式的組合,而是在以就業為導向的前提下,按照“能力本位”原則,圍繞主題,將幾個相關學科的內容進行取舍、重組、更新而成為一個“平臺”和各個“項目模塊”。把政治、數語外、音樂、體育、計算機應用、電工基礎等整合為《電子應用基礎》,著重于“打基礎、有后勁、重發展”。把電工實習室、家電維修室、數模通等實習室按照各個應用方向構建各個“項目模塊”。在“平臺”和各個“項目模塊”中,對原來學科的內容又以“必須+夠用”的原則,進行科學有序地篩選、滲透和整合,減少課程間不必要的重復,去除落后的沒有應用價值的內容,促進基礎和專業、理論和實踐的緊密結合。
二、理解“平臺+項目模塊”的內涵,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
“平臺+項目模塊”的課程模式將課程結構分為兩段,重視職業能力的培養,強化素質教育,促進受教育者的主體發展。“平臺”是電子專業職業群所需知識和技能的基礎,注重兼顧“學科本位”,以便教學的連貫和銜接,增強學生繼續發展的“后勁”和潛力,同時也強調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寬”和“厚”,并可以根據生產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在保持相對穩定的前提下進行增減和調整。如隨著計算機技術在電子產品設計的廣泛應用,就必須把英語和計算機納入這個“平臺”中。“項目模塊”,在內容上不追求系統性和完整性,體現“需用為準、夠用為度、實用為先”的原則。其實施的步驟和程序是,(1)明確技能項目目標。根據崗位技能需要采用反求逆推法,推出并確定學生從事某與崗位的應知、應會的內容,這是職業技能、教學目標的定位。(2)分解教學模塊。學生要掌握的應知、應會的內容很多,不能籠統的“一鍋燴”應將復雜的知識內容作模塊化處理和描述、,將其分解為單純的、可切割、易操作的模塊,形成較為單純的、便于傳導的知識點和技能點。如《收音機的組裝和維修》就是一個項目,可定為:項目一:那么就可將這個項目分解為硬件組裝、調試及檢修故兩個教學目標明確的模塊。定位為:模塊一;模塊二;(3)實施模塊教學。模塊分解完成后,教師在根據模塊教學需要,確定每個模塊學生必須掌握的理論知識和技能訓練的內容等,然后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法組織教學實施。一個模塊學完了,就進行檢測驗收,然后在進入下一個模塊。如此循環往復,直到掌握全部應知、應會內容。以此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爭取努力讓學生“充分就業”、“適應就業”和“順利就業”。
三、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完善教學效果
本次教學模式的研究是我部首次組織的教學教改試點,建立一個完善的科學的評價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在評價“平臺+項目模塊”教學模式改革效果方面,除了學生要參與教學評價之外,還要求所在部門的全體教師參加此項教學模式評議。要求所有教師必須旁聽至少一節參加“平臺+項目模塊”教學教師的講課,并且根據學校教學督察內容,評議各位教師,并對這種教學模式做一總評。通過聽課教師評議、學生評議及學生學習效果三項指標來評定“平臺+項目模塊”教學效果。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學生成績來評議。
四、營造真實的職業氛圍,注重教學過程的整合
新的課程模式需要配套完善的教學設施和教學設備。為此,我校在原有電工電子實訓樓的基礎上,根據生產企業和工作單位的實際需要完善了電工電子實訓室,這樣就形成了以“創設專業情境,實行目標教學”的特點,實訓中心技能訓練崗位技能標準力求與企業實際崗位技能標準一致,努力營造與實際生產經營場所一致的教學環境和職業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累職業經驗,體驗工作情感。同時,著力進行教學過程的整合,強調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的貫通,實現校內學習和企業頂崗實習的對接,突出教學過程的技能性和應用性。首先,徹底改變實驗教學和實踐教學依附于理論教學的傳統習慣,把實驗教學和實踐教學納入課程體系,成為完善教學目標、培養實際應用能力的和實踐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徑。其次,發揮學校實驗室齊全、實訓中心設備完善、優化教學資源配置,把課堂理論延伸到實驗室,把電工、電子裝配等技能延伸到實習室或實習場,并按照“理論夠用,技能過硬”的原則把課堂概念多樣化、擴大化、把演示性實驗和驗證性實驗改變為操作性實驗,主體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學生根據實驗“項目模塊”的基本原理和要求,從元器件的識別、焊接技術、到各種儀表的使用的具體技能操作,以及實習結果的收集、分析和報告,直至儀器設備的保養和實習現場的整理都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全過程自主進行。這樣教師身傳言教,師生共同參與,積極互動,把理論知識體現在直觀生動的實際操作中,從而起到事辦功倍的效果。最后,把校外實習最為教學的一個重要的環節,使整個教學過程與工作單位的實際實現零距離的對接。
五、增強教學靈活性,提高學生就業的競爭能力
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中等職業教育的首要任務,以“就業為導向,能力為本位”是中等職業教育辦學的基本方針。而國家為了提高勞動者的整體素質,規范勞動力市場,將逐步實施嚴格的就業準入制度,職業資格證書將是勞動力市場的通行證,是今后就業的必要條件。我校電子專業課程在以“平臺+項目模塊”的教學模式下,就實現了從“課堂——實驗室”的封閉性教學模式向“實踐性教學——考證達標——實習上崗”的開發性教學模式的轉變。又因為學生個體的差異性,這個“項目模塊”體現在“模塊”的“活”字上,各個“模塊”可以根據勞動力市場的需要、學生的愛好志向,教學時間的長短、教學要求高低進行自由選擇和靈活組合,可實行分流和定向培養,以提高市場的應變能力。同時,也可設置一些“副模塊”、提高項目模塊“選修項目模塊”等,以供學生選擇,并根據行業發展需要納入新的實用知識和生產技能,或增加新的“項目模塊”。而我們學校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和可能進行專業技能考核,使學生就業具有較大的選擇空間,有效的提高了學生就業競爭能力。
參考文獻
[1] 邱友成.就業導向是高職院校發展的生存之本[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2004(1)64—66.
[2] 中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20年回眸——高等職業教育的探索與創新[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3] 陳紅旗.職業技術教育教學改革論[J].職業技術教育(教研版),2005,26(34):52—55.
[4] 劉湘.高等職業院校教學模式探討[J],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14(3):111—114.
[5] 王朝莊.高職教育教學特點比較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4,2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