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殿華
[摘要]生活化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趨向,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具有現(xiàn)實借鑒意義。對此應當深刻認識,準確把握。文章從解析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概念入手,通過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狀分析,找出病灶所在,并從教育理念、教育者和教育方法三個方面提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破局路徑。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13-003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3.019 [本刊網(wǎng)址]http:∥www.hbxb.net
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為了教育而教育,而是為了大學生在走出校門之后能夠很好地獨立生活。無論是對于教育者,還是對于大學生來說,都需要根據(jù)現(xiàn)實生活狀況找準自身角色定位,使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能夠在大學生日后的生活中得以延伸和滲透,使之達到“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概念解析
所謂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指要立足于生活,在生活中尋找契機,以人為主體、以生活為中心、以教育為導向的教育模式。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不僅在于要把對真善美的追求傳遞給大學生,更在于要引導大學生正視實際生活中“惡”的問題,培養(yǎng)他們在面對實際生活問題和困難時的勇氣,給予他們解決現(xiàn)實生活問題和困難的精神力量,鼓勵他們養(yǎng)成自我思維的能力,期待他們能夠通過不斷提高自我修煉而較好地獨立改造客觀世界。
(一)以大學生為主體
大學生在其自我意識、內(nèi)在價值尺度、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不同于其他群體的獨到之處,教育者要深刻把握這種特殊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本來就是一種社會實踐,目的在于使大學生成為這種社會實踐所期望他們成為的實踐主體;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本來也是一種教育者大學生化、大學生教育者化的雙向互動過程。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雙方都要深刻把握自身的角色定位。特別是對教育者來說,要依據(jù)大學生現(xiàn)實認知和理解能力,運用大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方法平等柔和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使之能夠內(nèi)化為理論自覺,外化為行動自覺。
(二)以生活為中心
以生活為中心,就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當“走下神壇”,使之具象化,做到能夠將一個一個的教育目標具體為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的小事,又能夠做到依托思想政治教育解決大學生實際生活之所難和實際生活之所惑,使之更加貼近大學生實際生活。要將大學生的個體生活經(jīng)驗和情感發(fā)展得以全面、直接地參與其自我的成長之中,把課堂學習成果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進行延伸和滲透。
(三)以教育為導向
大學生在實際生活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定位有著根本區(qū)別,生活化更多的是指向一種邏輯上的轉變,意在把大學生從學科將生活“殖民化”的漩渦中解放出來。如果將現(xiàn)實生活與教育混為一談,亦或將二者看成非我即他的對立關系,看不到生活與教育之間的不同邏輯,妄圖使二者成為“互為替代品”,就會犯矯枉過正的錯誤,就會妨礙理論和生活情境各自教育功能的發(fā)揮。因此,尋找實際生活和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和目標之間的平衡點就顯得尤為必要。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狀分析
(一)大學生主體性忽視化
很大程度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還是以教育者高于大學生的不平等地位為基礎,把大學生看做是一塊“白板”,仿佛教育者怎么說,大學生就會怎么做,忽視大學生的反饋和感受。教育者習慣于按照自己的理解,撇開大學生的實際需要和反饋,高高在上地把思想政治理論“畢其功于一役”式地灌輸給大學生,缺乏對大學生現(xiàn)實思想狀況、人格完善、情感發(fā)展、經(jīng)驗積累等方面的關心,思想政治教育變成冰冷的文字和信息傳播的過程,人文關懷、生活情趣逐漸消失,越來越遠離大學生現(xiàn)實生活,日益封閉成一個自說白話的領域。
(二)知識化傾向嚴重
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過度倚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把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簡單化為課堂教學,把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簡單化為理論知識的掌握。本來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各個專題、各個理論都是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經(jīng)驗的總結,與現(xiàn)實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學習思想政治理論也理應允許大學生把自己的實際生活體驗感悟帶進來,達到生活與教育之間的融會貫通。然而在很多情況下,教育者簡單化地把原本充滿生活情趣的教育內(nèi)容限定在教材中冷冰冰的文字上面,考核分數(shù)成為衡量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主要標尺。教育者高高在上、自說自話,大學學生為應付考試考試大都死記硬背、考前突擊、生搬硬套。無論是理論學習還是行為體現(xiàn),都依據(jù)嚴格的制度、體系、規(guī)律來進行,大學生被囚禁在知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牢籠之中。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簡單化強硬化
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簡單而強硬的方法對學生進行理論灌輸,亦或歇斯底里式地喊叫,過于重視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政治性和方向性,強調個人發(fā)展的“又紅又專”和大公無私;亦或戲說曲解式地得過且過,不顧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實際和大學生具體的情感、心理發(fā)展的階段特征,把大學生的非理性因素全部拒之于門外。最終考核也往往以一張考卷了事,把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標尺,人為地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和目標與大學生的實際生活劃分開來。特別是由于缺乏柔化性彈性化的教育方法,對大學生人格的完善和個人成長成才也就只能采取簡單化處理方式。大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困惑本來與國家、社會、家庭、同齡群體等有著種種聯(lián)系,教育者則不善于發(fā)現(xiàn)這種聯(lián)系性,不善于將大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拿到課堂上進行理論化的闡釋與解決,人為地破壞了生活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共生關系。
三、破局路徑探索
解決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生主體性忽視化、方法選擇上的強制性灌輸化、內(nèi)容安排上的知識化以及方法應用上簡單化所帶來的弊端,關鍵在于從理念和方法上找到突破口,打破大學生現(xiàn)實生活與思想政治教之間的“二元結構”。
(一)提升大學生的主體性意識
思想政治教育中如果缺少大學生主體性的積極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就會變得曲高和寡。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理應是一個雙向互動過程。特別是當下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代表的新媒體日益發(fā)展和廣泛應用,大學生常常先于教育者掌握信息并進行預先評判,教育者原本憑借信息不對稱而獲得的優(yōu)勢地位也在逐漸喪失。原本倚仗的灌輸方法也逐漸體現(xiàn)為一種教育過程的本質意義,這就要求教育者要從研究大學生出發(fā),準確掌握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狀況、心理情感發(fā)展狀況;教育者要改變自說白話、強加于人的教育方法,要在理論與實際生活之間搭起一座橋梁,及時回應受大學生利益訴求,尋找其生活體驗與教育內(nèi)容和目標的契合點,科學地設計計劃、合理地安排內(nèi)容。時刻以大學生為主體,使他們在思想政治教育能夠聽到父母和朋友式的聲音,不斷激發(fā)他們的主體性意識,發(fā)揮出主體性作用。
(二)培養(yǎng)“有溫度”的思想政治教育者
要培養(yǎng)教育者樹立“有溫度”的理念:具有“有溫度”的話語,具有“有溫度”的評價,具有“有溫度”的內(nèi)容,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能夠“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能夠“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教育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當成是傳播核心價值、引導成長成才的重要途徑;要從重塑民族精神、再造民族理性的高度上來,樹立自身的專業(yè)自信;要改變以分數(shù)來評判學生思想道德素養(yǎng)的考核評價方式,擴大個人日常行為表現(xiàn)和社會實踐在考核中的比例;要改變歇斯底里、傲慢自大式的教育方法,真正走入到學生的精神世界中去,做學生的精神支柱。做到真正地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了解學生的現(xiàn)實期待。教育者的責任不僅在于“言傳”,更在于“身教”,教育要提高自身魅力,在自身真信、真教、真做的基礎上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回應受教育者現(xiàn)實生活期待,讓思想政治教育成為“走心”的過程,成為一個能夠鼓舞人、激勵人的過程。
(三)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卓有成效性
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能夠在大學生現(xiàn)實生活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間搭建起一座橋梁,通過這座橋梁,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和目標能夠內(nèi)化為大學生的心理期待,能夠外化為大學生的行為追求。當下信息技術迅速發(fā)展為探索卓有成效的教育方法提供了契機,教育者應當對此具有足夠的敏感性。要充分發(fā)揮以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傳播快、受眾面廣的特性,春風化雨式地將思想政治教育按大學生的思維特點、接受能力和情感傾向等有層次有針對地進行推進。開展線上與線下合動的“雙線”教育方法,利用QQ群、微信、微博等新型溝通方式,擴大教育者與大學生之間的交集,進而畫出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最大同心圓。此外,要大力開發(fā)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發(fā)揮校友資源、校園文化資源、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資源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達到課上與課下、線上與線下合動的效果。
(責任編輯:章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