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娟娟
[摘要]中國文學在建國初始就有了“走出去”的大規模、系統化的策劃,此后更甚。然而,通過多方調查和資料顯示,效果不容樂觀。中國文學要“走出去”無外乎有兩種方式:一是通過翻譯及相關的途徑推向國外市場讓其“走出去”;二是鼓勵西方讀者學習和了解中國文化,帶動其他讀者“走進來”。本文通過對這兩種模式的認識和比較,以此來探討相應的解決方法策略。
[關鍵詞]中國文學;走出去;西方讀者;走進來;翻譯
[中圖分類號]1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13-0180-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3.086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中國文學,一線相傳,綿亙三千年以上。正如錢老先生所說,中國作為一個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國家,其文化底蘊深厚,留下了大量的文學作品。這樣優秀的文學,應該為世界所知曉、所接受,為世界文學的發展與進步貢獻一份力量。事實上,為實現中國文學“走出去”這一偉大計劃各方面所做的努力有目共睹,可是實際效果卻不能與付出成正比。只有少量的譯本有較好的出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歡迎。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有多種:文學作品譯入與譯出失衡,中外文學互動不足;中國當代文學譯介和傳播的渠道不暢,外國主流出版機構參與度不高;中國現當代文學在國外影響力有限等。
針對這些問題,本文主要從中國文學“走出去”的兩種模式來考量和分析。一是通過翻譯及相關的途徑推向國外市場讓其“走出去”;二是鼓勵西方讀者學習和了解中國文化,帶動其他讀者“走進來”。通過翻譯中國優秀文學作品讓中國文學“走出去”是現今討論最多的,也是最常見的方式。而如何讓西方讀者“走進來”這一方面的意識還需要加強。本文將從這兩種模式出發,探討其各自的優點和難處,為中國文學“走出去”這一戰略性目標的實現提供思路。
二、中國文學“走出去”模式
中國文學“走出去”模式所遇到的第一個道坎就是翻譯問題。無論是在翻譯的策略,還是譯者的模式都是目前所熱烈討論的話題。關于翻譯的策略選擇歸化還是異化各有各的說法。翻譯無論是歸化還是異化都會有所得有所失。中國文學“走出去”翻譯策略的選擇,現行學者們采用最多的是歸化的手法。因為異化的手法對西方讀者造成了許多的陌生感和異質感,不利于西方讀者對中國文學譯本的接受。而采取歸化的手段易于為西方讀者所接受,從所調查的采用這種翻譯手段譯出文本受歡迎度來看更是如此。然而“翻譯的目的是把一種文化的信息傳遞到另一種文化中,如果這種信息被消解成與另一種文化毫無差異的內容,那么這種翻譯就是沒有意義的,就是失敗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翻譯就是要把‘異用譯人語讀者可以接受的方式表現出來”。其實造成這種歸化手法更受歡迎的現狀最大的原因就是文化的差異,加之多數西方讀者滿足于自身的文化而對他者文化缺乏興趣和熱情。
除了翻譯策略選擇的左右為難,無法兼顧,譯者模式的選擇也很值得考量。觀察英譯作品的出版史,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中外機構或個人各自行事,依據自身的觀念(存在文化差異)和目的(宣傳或商業)來選擇翻譯,有時難免出現不對路的情況。二是雙方聯合,發揮并整合各自的優勢,縮小文化差異以求實現跨文化交流。無論是中國本土譯者還是海外譯者單獨形式,要么質量不被認可,要么與中國文學“走出去”的初衷背道而馳,顛覆中國的形象和意識形態。現如今許多學者所推崇的譯者模式就是采取“中西合璧”的方式。漢學家和中國本土譯者互相合作,共同探討其中的一些翻譯細節的處理。但是這種模式還是受到了挑戰。畢竟漢學家們的數量有限,他們的時間安排和研究興趣是否能夠和中國譯者取得一致。要以怎樣的方式來合作呢?在遇到分歧時,是以漢學家們的意見為主還是相反呢?在選擇合作團隊時應該怎樣考慮各自的分工等,都是很值得探討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推廣方式又是中國文學“走出去”遇到的又一道坎。長期以來中國的翻譯作品都得不到外國主流媒體和出版社的關注和支持,其在國外市場的流通渠道也不暢。由于沒有系統而又比較專業的出版和發行策略,中國文學的譯本主要在一些大學的圖書館出現。中國的文學作品要走出國門,對外宣傳出版非常重要。但向外傳播尚面臨著復雜的情況,為了打破這種主流出版社不愿出版中國文學譯作的僵局,中國文學要想登高涉遠,謀求合力就顯得至關重要。這個合力包括政府與民間,中國作家與外國翻譯家,以及外國出版商之間的合力。我們不僅要繼續加強與國外知名出版社的交流與溝通,資助那些對中國文學作品有很大興趣而因資金缺乏而放棄出版陷入困境的小出版社,也要在國外設立自己發聲的平臺。同時,作為文學作品的作者也要加大對外交流,推介自身的作品,正如著名作家賈平凹所說“眼光只盯著自己,那怎么走向世界”。
三、西方讀者“走進來”模式
中國文學走出去不僅僅是依靠翻譯作為中介,讓西方讀者看到這些作品而去了解中國文學也非常重要的。一些西方的讀者也有強烈的愿望想要學習漢語,真正的了解中國的語言和文學,文化。王仲偉認為,從實際需求看,國外讀者非常渴望了解中華故事和中華民族精神,這要求我們通過中國優秀作家的文學作品向世界傳遞這些信息。中國文學“走出去”已經做出了一些成績,許多西方人通過閱讀翻譯作品,欣賞電影,以及其他的許多方式,對中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中國也應該抓住這樣的機會,將這些人爭取過來,讓他們成為中國文化文學的傳播使者。中國在這一方面已經做出了一些努力。比如說在世界各地所開辦的孔子學院,中國志愿者去泰國,越南,新加坡等國家進行支教,傳播中國的文字和文學。又比如通過設立專項資金,設立獎學金,交換生等措施吸引國外專家或是學生到中國來學習和交流等等。隨著到中國訪問,留學的專家,學者,海外留學生越來越多,其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他們學成歸國后,雖然不會馬上就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久而久之,必能形成燎原之勢,成為宣傳中國文化的重要使者。
讓西方讀者走進來,這種方式可取主要是中國的經濟和政治地位逐步上升,許多的西方知識分子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少國家產生了一股學習漢語的熱潮。孔子學院,對外教授漢語的教師需求量上升,赴泰、新加坡等國家的志愿者計劃等都促進了西方學習漢語的熱情。著名作家畢飛宇表示過,存在大量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讀者,漢語已在世界成為顯學的態勢便是例證。我們如果能夠抓住這一機遇,適時地推出合適的教材,迎合西方讀者的興趣和愛好。就能夠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是這種模式要推廣起來也是有難度的,有很多方面的因素需要考慮。如何推廣才能不讓西方讀者覺得這是一種文化的侵略而產生抵觸的情緒;如何讓西方讀者能夠產生對中國文學持續的興趣而不是淺嘗即止;如何吸引更多的讀者加入到這一隊伍中來這些都是很緊要,需要反復思考和驗證才能最終得到實際的解決辦法的。吸收和借鑒其他國家在這方面所獲得的成功的例子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四、結語
通過無數專家,學者以及整個國家的努力,中國文學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得到了顯著提高。尤其是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一極高的榮譽,讓整個中國文學界為之一振,世界人們對中國文學的關注也空前高漲。但中國文學走出去仍困難重重。據上文所述,中國文學“走出去”的兩種模式都各有所長,也有其劣勢,但是,只要結合兩種模式的優勢,攻克其中的困難,拿出決心和毅力,兩種模式齊頭并進,繼續將這一宏偉計劃實施下去,中國文學“走出去”還會取得更大的突破和進展。
(責任編輯:封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