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玉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也不斷進行改革,而“支架式”教學模式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該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一種教學形式。該模式實現了教與學之間的互動,教師為學生的主動學習提供一個合適平臺,讓學生對教學情境進行模擬,進而提高教學效率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文主要探討了“支架式”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并就如何有效運用該模式進行了具體分析。
關鍵詞:初中數學;支架式;模式;應用
前言: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加深,數學中的新教學模式呼之欲出,這也是提升學生素質教育的要求。對中學生來說初中教育是非常關鍵的,而“支架式”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來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符合新時代的課改要求。
一、教學中“支架式”教學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的教育中“支架式”教學模式在實際的運用中存在很多的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對“支架式”教學模式沒有透徹的理解,導致無法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實際上該模式在具體應用過程中,首先應該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進而使他們理解這種模式,然后讓他們自主的去運用這種模式。然而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老師通常都在沒有對“支架式”教學模式充分理解的前提下構建起教學支架,這時老師會采取全盤操控的形式,導致學生失去了自主學習的機會,這樣最終導致該模式無法充分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也就無法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第二,由于中學生個體都有其獨特的性格與思想,而這些不同在教師進行教學知識框架構建時往往并沒有考慮到,因而也就無法對每一個學生潛在能力進行評定,在教師進行模式構建時就出現很多不科學的地方,這就嚴重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最終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支架式”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1.搭建數學知識框架。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支架式”教學模式,第一步應該搭建起一個知識框架,而這種知識框架包含很多的內容,比如實例框架、工具框架、問題框架等。在進行框架搭建時,除了要合理的選取教材之外還應該確定框架的類別,同時教師也應該充分了解中學生本身擁有的知識量,進而找尋合理的切入點,保證框架搭建的科學。此時教師應該充分調用自身掌握的知識用于框架的構建,其中就包含搭建框架的基礎、學生應該學習的知識點以及學生應該學會的數學能力等,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加扎實的掌握知識,同時也能夠適應不同學生的潛力。例如在進行數學“圖形相似”教授過程中,首先讓學生對三角形的三個邊長與內角用直尺與量角器分別量取,然后將量得的邊長與內角的大小與放大鏡中得到的邊長與內角進行比較,然后讓學生自己找到其中的差別,并總結規律,此時就可以把圖形相似的概念引入到具體教學過程中,以便學生靈活的掌握數學知識。
2.引導學生進入問題情境。近些年在新課標改革中就提出,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將課堂所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聯系,在授課時將實際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問題作為課堂授課的重要來源,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快速的理解并掌握知識。例如,教師在進行《隨機事件與概率》的講解過程中,首先與學生玩拼圖游戲,將一張方形紙片與兩張三角紙片同時放入到同一個盒子里,然后讓學生從中任意抽取兩張,并將抽得的紙片進行拼圖,完成拼圖后把具有相同拼圖結果的同學分成一組。通過這個游戲向同學發問,該游戲是否公平?采取這種游戲的方式進行學習,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通過分析結果可以及時的引入概率這一概念,使得學生清晰直觀的掌握其具體含義。
3.培養學生單獨思考問題的能力。教師應該構建起一個完整的數學知識框架,然后進行基礎知識的講解并留夠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思考,適當的引導學生朝著如下幾個方向思考:1.對知識的定義要掌握:2.掌握使用公式的具體含義。在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時,教師應該為學生營造一個適于思考的氛圍,讓學生在自由寬松的環境中進行思考,采取多種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應該耐心的解答學生的疑問。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創新,不要隨便否定學生的一些非常新奇的想法,教師應該耐心傾聽學生的想法,對于一些好的想法應該及時的給予贊揚,然后通過正確引導的方式來激發出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此外教師應該對此過程有科學的認知,不要要求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思考方式與自己的教案規劃相同。例如在講授“全等三角形”過程中,首先對學生設定兩個數學問題:其一,內角全部相同的兩個三角形是不是我們學習的全等三角形;其二,面積相同的三角形是不是一定是全等三角形:讓學生對這兩個問題進行獨立的思考,大力鼓勵學生大膽的進行思考并親自的嘗試,充分調動出學生的想象力,進而激發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然后教師通過專業的知識對其進行科學引導,使學生對要學習的知識點深入的理解,進而更好的掌握所學知識。
4.同學之間要進行小組的學習。在初中數學的授課過程中,當學生遇見不明白的問題,經過自己獨立的思考往往很難得到正確答案時還可能鉆牛角尖,此時教師應該采取將學生進行分組教學的形式,讓小組之間采取合作的形式進行學習,將不同學生的智慧集中起來,同時激發出學生的競爭欲望,促進學生不斷的去探索,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能力。比如,在教師講解“不等式”這個概念時,首先讓學生采取分組的形式來探討不等式的變換內容,并將不同的學生的答案進行匯總,采取這種分組形式可以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水平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能夠實現學生之間的互補同時加強了學生之間的溝通,實現了小組內成員的共同進步而且提升了學生的合作能力。結束語總之,在當前初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利用“支架式”教學模式時,應該努力解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各種不足,將學生當作課堂的主體,利用多種先進的教學方式促進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同時幫助學生不斷的完善自我,不斷提升他們的數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