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良+楊柳+張健+丁銀銀+劉小爽
摘要:在全國排查農村留守兒童和農村兒童性教育相對普遍缺失的情況下,以西安地區為例,通過實地走訪、問卷調查及采訪等方式獲取西安地區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環境和所受性教育現狀的第一手資料并結合調研數據分析經濟發展水平、教育質量和家庭氛圍等客觀環境因素對農村留守兒童性教育的影響,以此為未來開展留守兒童性教育工作提供數據支撐和事實依據。
關鍵詞:環境因素;留守兒童;性教育;西安
一、緒論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化過程的逐步推進,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市輸入,在農村大部落后和缺失直接監護人陪伴成長的情況下,農村留守兒童越來越成為一個需要全社會關注的特殊群體,其生活質量、心理發展、教育水平等問題都已經或正在得到普遍關心和解決,但是另一些方面如性教育問題,受到知識欠缺、思想保守等因素制約,至今還沒有能夠得到特別廣泛的重視和恰當的解決。
性教育對每個孩子的成長來說都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它影響人發展的始終。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性教育更關乎整個農村的穩定、下一代的成長與未來農村人口素質的問題。根據柯爾伯格的理論,性別角色發展是兒童認知發展的現實判斷產物,是社會文化和個體認知學習的結果。性教育必須講授系統的性心理知識、性道德知識,發展其正確的性觀念,進而培養兒童獨立的性生活能力。觀察當代的中國農村,在這一點上所做的努力還顯然不夠。農村留守兒童不僅處于性教育缺失且失正的尷尬境況,也時刻面臨性侵犯的威脅。
經全國婦聯發布的數據表明,截止2013年,根據《中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樣本數據推算,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占農村兒童總數的37.7%,占全國兒童總數的21.88%。與2005年全國1%抽樣調查估算數據相比,五年間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增加約242萬。加之正在統計中的3600多萬的流動未成年人,我國留守兒童人數基本能達到一個億左右,比英國一個國家的人口總數還多。這昭示著我國當前在推進人口管理、兒童教育、農村發展等方面的困難,也說明了關注留守兒童群體性教育這一命題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本研究中將農村留守兒童定義為父母雙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一般與自己的隔輩親人或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現有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人數為2200萬。將性教育定義為關于人類的生殖、生活、生理需要、交媾以及其他方面性行為的教育。本項目以留守兒童為研究主體,主要涉及性別意識、生理變化、戀愛觀念、自我保護和性交傳染疾病的預防及避孕等知識。將環境因素定義為一個組織的活動、產品或服務中能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要素。本項目中指農村留守兒童居住地的經濟發展、人口比例、社會治安、醫療與教學條件等。
目前,媒體的追蹤報道和學者的分析研究正逐步探索著農村留守兒童性教育問題的解決,但其中多數依然呈現為對單一事件的事實性報道,對相關政策的宣傳,對個案的干預教育分析,或者是只分析留守兒童的生活質量,學校性教育、家庭性教育等中的某一個單一方面。本研究將農村留守兒童和農村各方面客觀環境因素相結合,試圖通過文獻查閱、問卷調查、個人采訪相結合的方式在二者之間尋找聯系,揭示各項社會環境因素對留守兒童性教育的影響,也提供為日后相關研究提供思路借鑒、數據分析和事實證據。
二、現狀分析
本項目使用文獻查閱、問卷調查、實地走訪和個人采訪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調研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環境和性教育開展的實際情況。以西安市為例,抽調長安區郭杜鎮郭杜小學和香積寺小學部分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涉及個人基本資料、家庭成員基本情況、學校課程、性別意識、自我保護與自我防護意識、生理變化和戀愛觀念七個方面。參與本次問卷調查且問卷結果有效計入統計的樣本共計289例,其中留守兒童177人,占總調查人數的61%;留守兒童中男生有96人,占留守兒童總數的54%,平均年齡10.5歲;女生81人,占留守兒童總數的45%,平均年齡11.5歲,同年齡段留守男生略多于女生。
有效問卷中關于家庭環境因素的調查結果為:非獨生子女占比61%,這意味著監護人的精力將分散到多個孩子身上,每個孩子得到父母關愛的細致度不如獨生子女家庭,尤其是非留守的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程度為初中和高中的家長占比分別為38%和37%,為留守兒童家長主要接受教育程度,接受過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家長僅占10%,留守兒童家長的文化程度普遍低,對孩子在學業、心理上的輔導有一定困難。對于留守兒童家長的職業,19%為農民,36%為工人,工作辛苦,收入不甚穩定。父親平均年齡39.5歲,母親平均年齡37歲。其中2名學生家庭遭遇經濟變故,4名學生遭遇過父母離異或父母一方去世。每月零花錢為零的留守兒童占比24%,每月零花錢在0-50元之間的占比5 5%,50-200元間的占比15%。留守兒童的日常零用開支屬于較為適中的范圍,但和城里孩子完全不能相比。在家里,56%的留守兒童可以獨立睡覺,這對其獨立性培養和性心理的自我成熟有一定好處。
有效問卷中關于學校課程設置因素的調查結果為:72%的學生認為學校開設了生理衛生課程,23%的學生認為學校沒有開設生理衛生課程,還有5%的學生表示不清楚。選擇學校一周上一次課的學生占比27%,選擇一學期上一次的有19%,選擇基本不上的有40%。這說明學校在對學生性教育課程的設置上并不規范,性教育工作的開展不夠系統。沒有專門的教師,沒有固定的課程,在班會或其他場合偶爾提及或每學期初的思想安全教育無法說服學生學校在生理衛生性教育上的努力。29%的學生表示對此門課程感興趣,38%的學生表示對此門課程不感興趣,33%的學生表示對此門課程一般感興趣。對認為開設了此門課程的學生,56%的學生認為自己聽得懂,54%的學生認為自己聽不懂。73%的學生表示很喜歡自己的老師并與他們相處融洽,66%的學生愿意像老師請教生理衛生方面的知識,44%的學生認為這涉及個人隱私不方便像老師請教。留守兒童在一定程度上保有對性知識的好奇,但是在獲取途徑和教師講解方式上都還有待改善。
有效問卷中關于性別意識的調查結果為:49%的學生知道男生和女生的生理區別,36%的學生知道一點,還有15%的學生表示完全不知道。58%的學生傾向于和男生玩耍,37%的學生傾向于和女生玩耍。
有效問卷中關于自我保護與自我防范意識的調查結果為:8%的學生總是獨自走夜路,24%的學生經常獨自走夜路。47%的學生不知道應該特別保護的身體部位。留守兒童的自我保護意識相對薄弱,不知道哪里需要特別保護也不知道怎么保護。
有效問卷中關于生理變化的調查結果為:女生初潮的平均年齡為10.6歲。在已經有過初潮的女生中,62%的女生表示初潮時自己感到害怕,31%的女生不確定自己是不是害怕,僅7%的女生不感到害怕。49%的留守女童對經歷初潮感到不好意思。49%的留守女童的家長在孩子初潮時未在陪伴在孩子身邊。對于有關初潮的知識,69%的家長只是隨便講講,1 5%的家長給孩子書本或網絡資料讓其自己看。對生殖器官的清潔,18%的留守女童不是很清楚,25%的留守女童很不清楚,57%的留守女童清楚。農村留守兒童中,男童出現首次遺精的平均年齡為11.2歲。在已出現過遺精的留守男童中,24%的留守男童對遺精感到特別害羞,27%感到有一些害羞。6 5%的家長未對留守男童進行相關知識的講解,在有過講解的家長中,31%的家長隨意解說,25%的家長給書或網絡資料讓孩子看,46%的家長進行了認真詳細的講解。對于留守兒童,無論男生女生,在經歷生理變化時多少伴隨著心理變化,但他們的家長未對這些變化做出正確及時的反應,同時在農村,家長對男孩的重視程度高于女生,在性教育上也是如此。在參與問卷調查并已經經歷過明顯第二性征變化的留守兒童中,包括男生和女生,14%的留守兒童曾因自身生理變化而感到很自卑,46%的人曾為此有一些自卑。33%的留守兒童能坦然接受自己的身體變化,25%的留守兒童不能接受,42%的留守兒童基本可以接受。63%的留守兒童認為自己擁有一個美好的身體,29%的留守兒童則不認為自己擁有美好的身體。64%的留守兒童有健康的性心理,7%的留守兒童不認為自己性心理健康。大部分留守兒童在經歷身體和心理雙重變化后可以逐漸自我調整,但依然有少部分留守兒童不能正視和悅納自我生理變化。
有效問卷中關于戀愛觀的調查結果為:28%的留守兒童有自己喜歡的男/女生,33%的人認為在現階段有喜歡的人是不正常的事,38%的人則認為這很正常。11%的人選擇將這些事和家人分享,3 5%和同學分享,53%誰也不告訴,沒有人選擇與老師分享。26%的學生很清楚自己所需戀人的標準,7%不清楚,67%表示沒考慮過。43%的學生能意識到現實中的戀情與言情劇間的差別,31%能意識到一些,3%認為二者之間完全沒有區別。現階段留守兒童的戀愛觀正處于啟蒙時期,他們對異性仍然有好奇有純潔美好的關系,但相對來說思想較為幼稚。多數留守兒童因為生活環境和習慣帶來的孤獨特征也依然在這個問題上有所承襲,多數留守兒童不愿將自己的想法與人分享。而在所有非留守兒童中,對分享對象,沒有任何一個學生選擇老師,這之間的師生關系不僅值得探討也讓人擔憂。
三、環境因素對性教育現狀的影響
調研兩所小學所在長安區,截止2011年,全區常住人口108.33萬人,0-14歲的人口為14.64萬人,占13.51%,15-64歲的人口為86.16萬人,占79.53%,6 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7.54萬人,占6.96%。全區男女性別比為102.2。全區人口中,每10萬人中受教育程度為大學的有20360人,高中為13084人,初中為43496人,小學為156 54人,文盲率1.50%。2010年末,全區實現生產總值274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89.24億元。2005年,農民人均收入3331元。截止2014年,區內區屬醫院25家,民營醫院7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家,診所85家。截至2011年,幼兒園12所,小學23所,初中17所,高中10所。根據對調研結果分析,全區整體發展水平直接影響家庭收入、學校教育質量和醫療水平,因而對留守兒童性教育發展起著間接的推動作用。在對教師和家長的采訪中,63%的教師對學生性教育發展持開放態度,而家長因受受教育程度、傳統觀念影響在兒童性教育問題顯得更為保守,其中,75%的受訪者都認為全區發展能帶動留守兒童的發展,對性教育發展也是同理。在其他環境因素中,學校教學質量和家庭經濟條件分列對留守兒童性教育問題影響最大的兩個因素。本次調研中所選取兩所小學均位于長安區,其中郭杜街道中心學校有校級領導3名,專職教師19名,教學班19個,學生1052名。學校環境優美,擁有“一部二十一室”和多媒體設備六套。郭杜香積寺小學注冊于1997年,以“開發潛能,發展個性”為育人理念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但總問題體來說,根據調研小組實地走訪和親身體驗,香積寺小學在硬件設施和教學管理上略次于郭杜小學。而后來的調研數據也顯示,郭杜小學學生對待性教育問題更為正視、嚴謹和認真。在問卷中,我們根據家庭居住地、孩子每月零花錢數、父母吵架次數、親子溝通次數等來衡量留守兒童家庭經濟狀況和家庭氛圍良好度,通過excel列表分析,我們發現,留守家庭經濟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家庭氛圍良好度和留守兒童所受性教育的程度,但三者之間不成正比,其中,家庭氛圍對留守兒童所受性教育狀況影響更大。
結語:通過調研我們發現環境因素可以影響農村留守兒童性教育狀況,其中區域發展水平、政府政策、醫療衛生條件等起間接作用,教育質量和家庭環境起直接作用。但因為留守兒童父母常年在外,學校的教育質量和校園氛圍便成為影響留守兒童性教育發展的最主要和最重要因素。在小學階段伴隨部分生理變化,留守兒童的性意識已經開始萌芽,但依然缺少正確的引導。學校方面,多數也沒有可供借鑒的先進經驗和專業人員。農村留守兒童性教育的發展依然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