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輝
【摘要】本文認為,歷史課堂中,可通過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問題意識、設計靈活開發的課后作業等途徑,打造“以生為本”的初中歷史課堂。
【關鍵詞】以生為本 初中歷史 理念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1A-0120-01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發展,“以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呼聲越來越高,這就需要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設計適合學生學習與發展的課堂教學。那么,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面對各種層出不窮的教學手段、天花亂墜的教學方式,教師如何才能固守自己的“一畝方田”,真正把“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落到實處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情境
初中歷史是一門很有意思的學科,它可以幫助學生豐富知識、開闊視野,了解與認識古往今來的歷史發展進程。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需要,為學生創設喜聞樂見的教學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真正把“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落到實處。
例如,人教版歷史《絲路明珠》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我國新疆發展綠洲農業的特點、采取的措施等,認識到科學合理保護和利用水資源的重要性,在教學這一課時,為了營造樂學有趣的學習氛圍,筆者首先通過播放視頻帶領學生走進我國的新疆地區,讓學生說說從視頻中發現了什么(新疆的農產品葡萄、哈密瓜,以及文化方面的舞蹈、樂器,山脈、河流、湖泊、交通等)。學生觀看完后,再詢問學生:“你們覺得新疆美嗎?美在哪里?請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分別說一說。”這樣一來,由于教師事先為學生營造了相對輕松的學習氣氛,學生在課堂上看得認真、聽得仔細,抓住了視頻中的重要信息,經過這一環節后再引入本課的教學主題就十分自然了。
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問題意識
學貴有疑,歷史學習也是如此。在教學中,本著“以生為本”的理念和意識,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問題意識,在問題的驅使下,學生才會主動去探索、主動去發現。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歷史《秦朝一統》一課時,為了迎合初中學生的興趣愛好,教師首先播放了一段電影《英雄》中的片段,學生一看電影名字就產生了疑問:影片中的“英雄”究竟是誰?有什么“英雄”事跡?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認真觀看了視頻,找到了答案,知道了“英雄”指的是秦王,而他最大的功績就是統一了六國。接下來,教師又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的情景,學生通過這些資料獲得了豐富的信息。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啟發:“同學們,這些影片和資料告訴了我們一個事實就是秦王統一了六國。凡事總有前因后果,你們通過觀看影片和資料,有什么新發現?大家可以大膽提出來,我們一起尋找答案。”在教師的啟發下,有些學生開始想到了秦王為什么沒有在諸侯爭霸中被殺掉、為什么是秦國統一了六國、秦王究竟有什么本事等。帶著這些問題,教師讓學生閱讀教材,進行自主學習,去尋找問題的答案。最后,教師繼續啟發學生思考:秦王的天下打下來了,就真的可以安枕無憂了嗎?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開始思考六國統一之后的問題,為下節課學習秦王朝的覆滅進行了鋪墊。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教師為學生提供學習材料,運用材料和生動的語言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剖析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把“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落到了實處。
三、設計靈活開放的課后作業
機械重復的作業已經不能滿足當今學生的學習需要,創造性、開放性、靈活性的作業已經成為課后作業的大勢所趨。因此,在教學結束后,教師要本著為學生著想的目的,設計一些靈活開放的課后作業,讓學生想辦法解決,這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還可以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提高。
如在教學完人教版歷史《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一課后,為了加強學生對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認識,教師可以設計一個開放性的作業:通過查資料、看視頻、做訪談等形式,搜集整理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相關資料,并結合自己對民族工業發展的認識,寫一篇小論文。在查找資料、撰寫論文的過程中,學生所學的知識得到進一步鞏固,綜合學習能力也得到了相應提高。由此看來,課后作業的設計尤為重要,教師不光要讓學生學會課本知識,還要通過相應的拓展練習來深化課本知識。
歷史是一門綜合性、趣味性很強的學科,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要想真正把“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落到實處,教師就要始終站在學生的立場設計教學,真正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和潛能,提高教學實效。
(責編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