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摘 要]“教”和“學”是相互融合的有機整體,不能孤立而行。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文本的關鍵詞進行感悟、對文本的空白展開想象補充,并加強學法指導,這樣才能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使它們完美契合,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閱讀教學 低年級 教與學 有效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34-013
課堂是有效閱讀教學的主陣地。“向課堂要效益,向40分鐘要質量”是永遠的教學呼喚,是有效教學的追求境界。中國有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使它們完美契合,才能真正提高教學效率。
一、補白想象,使教與學更輕松
閱讀教學中,教師適時抓住文本的空白點,引導學生依據課文內容,結合生活體驗,展開想象,合理地填補課文言語的空白、情感的空白,能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清楚、完整。巧妙的補白,能激活學生生活經驗,培養學生創造性閱讀能力,為學生打開一個絢麗多彩的世界,讓語文課堂更加鮮活。
《梅蘭芳學藝》這篇課文,旨在讓學生懂得勤學苦練可以彌補先天的不足。但課文中對梅蘭芳受到師傅的打擊后怎樣下決心?勤學苦練時又會遇到怎樣的困難?書中沒有具體描述。為此,我展開了如下教學。
師:師傅說梅蘭芳的眼睛沒有神兒,不是唱戲的料子,但梅蘭芳學藝的決心仍然沒有動搖。他當時會想些什么?
生1:我覺得我很棒啊,我就不信我不能唱戲。
生2:眼睛沒有神兒,我就練習,總有一天我會成功的。
師:是啊,梅蘭芳不氣餒,沒有因為師傅的話而動搖自己的決心,反而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讓我們一起來想象一下梅蘭芳堅定的樣子,讀一讀這句話。
生:“梅蘭芳學藝的決心沒有動搖”(“決心”“動搖”重讀)
(學生邊想象邊朗讀,把語言變成畫面)
師:有決心就有行動,從此梅蘭芳常常緊盯空中飛翔的鴿子,或者注視水底游動的魚兒。不管是盛夏酷暑,還是寒冬臘月,不管是頭疼腦熱,還是身體疲憊,梅蘭芳都怎樣?
生:梅蘭芳都堅持緊盯空中飛翔的鴿子……
這樣,通過創設情境,轉換角色,拉近了學生與梅蘭芳的距離,讓學生理解勤學苦練不是輕而易舉,是需要付出長期努力的。這樣,為理解下文“終于”一詞做好了鋪墊,讓學生懂得要想取得好成績就要付出努力的道理。
二、學法引導,使教與學更扎實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特點。語文教師在借助文本開展語言訓練時,不能簡單地讓學生記住條框步驟,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學會用語文。課堂上恰當的學法指導能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秋游》第三自然段用了三個“有的”,表現了孩子愉快的心情。用三個“有的”造句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我先讓學生讀一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說說讀了課文好像看到了什么,引出三個“有的”。學生從文本出發,感受文本語言。接著,我讓學生結合課文語言,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然后,我點撥:“如果只有一個或者兩個同學在玩,能用三個‘有的嗎?”這樣讓學生初步體會“有的”的用法。最后,我再讓他們結合生活實際,試著運用。這時我問:“什么時候你們也有三個或者三個以上的人在分別做著不同的事?比如說,下課了……”這樣,降低說話難度,讓學生的回答游刃有余。這里教師不是刻意教方法,而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用方法學習,學會運用,促使他們舉一反三,真正學習語文。
三、抓關鍵詞,使教與學更實在
語文新課程標準在閱讀方面作了較明確的要求: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這就給教師指導學生開展閱讀教學指明了方向。
在教學一年級下冊《草原的早晨》第二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抓住“蹦跳”“涌”等關鍵詞體會草原上羊群歡快的情景。學生學習了第一自然段后,我過渡引問:“醒來的草原是什么樣子的呢?小朋友們想去瞧一瞧嗎?”指名學生讀第二自然段,其他學生邊聽邊想。有個學生回答:“我看到了一只只羊兒。”我順著問:“羊兒在干什么?”學生讀出了第一句話。
我抓住關鍵詞“蹦跳”提問:“羊兒是怎么蹦跳的?“蹦跳的小羊,你的心情怎樣?”學生興趣盎然,根據生活經驗蹦跳起來,并產生了奇妙的想象。我接著引導:“蹦跳的小羊心情多快樂呀!從哪個詞可以看出羊兒很開心?”引出“涌出”,并引導學生聯系生活:“我們什么時候也會涌出哪里?”學生造出帶有“涌出”的句子:放學時,我們涌出校門,想快點見到父母;大課間活動時,我們涌出教室門,到外面活動。我最后總結:從“涌出”我可以感受到小朋友們放學時想要見到家人的急切、欣喜的心情;通過“涌出”我又好像看到孩子們想要盡快游戲的強烈欲望。那課文中的“涌出”可以看出羊兒怎么樣呢?學生的回答異常出彩,并朗讀了課文。
在孩子們的感情朗讀中,我仿佛來到了無邊的大草原,看到了歡快的羊群。我把我的感受與孩子們分享,作為對他們朗讀的真誠肯定。孩子們開心地笑了,我也感到很欣慰。
草原因為羊兒的涌現熱鬧了,課堂因為孩子們的激情“醒來了”。閱讀教學中,我們不能以自己的閱讀分析來代替學生的個性體驗。關鍵詞的引出、聯系上下文的理解、拓展運用,不僅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培養他們的想象力,而且也能使他們在體驗中享受成功的喜悅,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
四、信息滲透,使教與學更深刻
有些課文產生于特定的時代,一味地朗讀,學生并不能完全理解文本的內容。相關信息的滲透,能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入文本,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見了,北京!》課文第一句話“北京時間2008年8月24日晚,第29屆夏季奧運會即將落下帷幕”。奧運會對農村低年級學生來說比較陌生,“帷幕”他們更是很難理解。怎樣讓學生讀懂這句話呢?僅僅停留在文本所描述的時間、事件上來把握教材,行嗎?經過反復揣摩,我想,不能生硬地向七八歲的學生介紹奧運會,但可以通過深入淺入的信息滲透,春風化雨般地將奧運精神傳遞給純潔而幼小的孩子們。因此,我這樣展開教學。
師:我們在一年級學過四個關于熱鬧場面的成語,大家還記得嗎?(出示,齊背)
生:歡聲雷動、燈火輝煌、載歌載舞、欣喜若狂。
師:這幾個成語就是描繪北京成功申辦2008年奧運會時人們歡慶的場面。北京奧運會是怎樣的呢?
(學生交流搜集到的北京奧運會資料)
師:這屆奧運會雖然已經過去了9年,但它的影響卻無比深遠。(播放奧運會的剪輯視頻。相機讓學生了解“鳥巢”“五環旗”等專有名詞)
今天我們就一起去奧運會閉幕式的現場看一看。(播放奧運會閉幕式剪輯視頻)
有了以上情境的鋪設,學生在視覺、聽覺上有了形象的感受,使原本陌生的概念得到激活。這樣,他們再讀課文第一句話就有鮮明的形象,為下文的學習做好了準備。
“教”和“學”是相互融合的有機整體,不能孤立而行。“學”不是“教”會的,應讓學生自己去學會;“學”還是離不開“教”的,應該“教”在點子上,“教”得有學問。只有達到“教”和“學”的完美契合,才能讓學生形成舉一反三的能力,學會創造性地學習。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