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時玉
[摘 要]美讀是一種將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將靜止的文字賦予生命的靈動的綜合活動,是學生知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直接體現。因此,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應注重美讀教學,通過美讀為學生搭建橋梁,讓學生感受文本韻味、深化閱讀體驗、內化作者情感,這樣不僅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且也給語文課堂注入活力。
[關鍵詞]閱讀教學 美讀 韻味 情感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34-021
美讀,能讓學生潛入文本深處,豐富閱讀體驗,用心聆聽作者的心聲,領悟作者的情感。在聲情并茂、激昂澎湃的美讀中,學生感知語言美、韻律美、形象美和情感美,感受到語文的魅力。
一、以美讀搭建橋梁,激發閱讀激情
美讀是將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將靜止的文字賦予生命的靈動的綜合活動。然而,一些語文課堂上,教師常常忽略美讀的重要作用,要么學生齊讀一遍,要么多媒體示范朗讀,這種簡單而直白的朗讀并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更不要說激起他們的閱讀興趣。事實上,美的文字還需美讀。孩子們以飽滿的情感或吟誦,或記背,才會產生“春風十里不如你”的情愫。請看《燕子》一課的教學片段。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出一個謎語——一身羽毛,一對翅膀,加上尾巴。你們猜是什么?(“燕子”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
師:真的只有燕子嗎?別的不行嗎?
……
師:現在我們來讀一讀鄭振鐸爺爺筆下的“燕子”,會有什么感受呢?
(大屏幕出示:一身烏黑的羽毛,一對俊俏的翅膀……)
師:你們覺得這樣的描寫好嗎?為什么?
生:我認為作者寫出了燕子的特點,很有畫面感。
師:“很有畫面感”,多么真切的感受啊!那就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讀出小燕子的機靈可愛和“畫面感”!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巧辟蹊徑,讓課堂興趣盎然。教師以“美”搭建橋梁,引導學生全身投入美讀,因美而生情,因美而激趣。
二、以美讀增添韻味,提升閱讀體驗
特級教師賈志敏說:“語文就是變著花樣讓學生讀書,卓有成效地讀,讓學生讀準、讀通、讀懂、讀好。”可見,美讀是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其中,“美”的意義,不僅在于以美的聲音傳達美的文字,更重要的是傳遞一種美的韻味,如作品本身的節奏感、作者表達的情感,都可以通過美讀再現出來。
教學《拉薩的天空》一課,師生一起品讀。這時,角落里一只手一直舉著,得到教師示意他后,他站起來。
生:我覺得拉薩的天空很美,但是也有不美的地方。
師:說出來聽聽。
生:文中說“在拉薩,人們說話的聲音能碰到藍天……”“鞠一捧藍天可以洗臉……”這樣的句子確實讓人覺得拉薩的天空純凈美麗。但是,這么低的天空,拉薩的人們就不會感到壓抑嗎?
師:你們覺得他說得有道理嗎?
生:我覺得這是一種形象的說法,只是為了證明那天有多藍,心兒有多開闊吧!
師:老師也真說不準拉薩的天空是怎樣的,但能讓大家產生期待心理的地方一定有美的一面!我們再讀課文,用心感受一下……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巧借學生的質疑點燃美的火焰,讓學生在對話中認識拉薩的天空,拉近與拉薩的距離,在愉悅的情感和美的熏陶下深化了體驗。
三、以美讀內化情感,啟迪學生心靈
文學作品之美在于讀來令人賞心悅目,思來令人如癡如醉。在指導學生美讀的過程中,一定要挖掘文本的深層內涵、作者的情感,這樣才能將濃濃的感情寄于朗讀之中,讓學生走進文本的深處。
《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教師引導學生入情誦讀,獲得情感的浸潤和心靈的啟迪。在學生流利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找出重點詞語,如第一段的“低低地”“緩緩地”“最后一個”;第二段的“嗚嗚”“痛悼”“超越時代”“超越國界”等。這些詞語字字千鈞,情景盡顯。在此,教師讓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想象“骨灰撒進大海”的神圣,想象大海“嗚咽”的悲痛,想象“鮮花送偉人”的悲壯……在“入情”“蓄情”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縱情朗讀。此刻,孩子們的情感與文章的意境實現了融合統一,抵達了“人”與“文”相通的彼岸。因此,他們讀得深情、悲傷而又沉痛。在美讀的引領下,學生們真正地認識了一代偉人,領悟了偉人的精神。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抓住文章語言深沉的特點,充分地渲染熏陶,讓學生走進那個時代,邂逅一位傳奇的老人,借助美讀讀懂生命之美、理解生命的意義。
總之,在語文課堂上,教師一定要利用好美讀這一方陣地,注意方法引領、情感熏陶,讓學生在聲情并茂的朗讀中發現美,也讓語文課堂在朗朗書聲中走出“美”的路。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