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麗敏
[摘 要]詞匯是文本的基本組成元素。如果要理解文本的內容,就要理解詞語的意思。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詞語導入,檢查學生的預習,讓學生產生閱讀期待,展開語言訓練,促進學生的語言積累。這樣,才能讓學生深入文本,掌握語言運用的規律,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
[關鍵詞]詞語導入 閱讀期待 語言積累 語言訓練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34-062
詞匯是文本的基本組成元素。如果要讓學生理解文本的內容,就要理解詞語的意思。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抓住詞語,理解文本呢?下面以《雪孩子》的教學為例,具體談談如何引導學生通過詞語來理解文本的內容。
一、詞語導入,有效檢查預習
學生在閱讀文本時,往往對文本知識不感興趣,不關注文中的詞語、不愿意積累詞語。究其原因,是學生覺得詞語太抽象的緣故。教師只有用形象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詞語,學生才愿意學習詞語。如,在引導學生學習《雪孩子》時,如果教師直接讓學生學習,他們可能不被課文的內容所感染,不愿意主動積累這篇課文中的詞語。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教師可為學生展示《雪孩子》的動畫片。學生看完動畫片后,極易被這部動畫片所感染。在看完動畫片以后,教師可讓學生復述動畫片的內容。先出示詞語,讓學生結合課文的內容,把一個片斷復述得生動、具體;然后再把整篇課文復述。這樣,在復述動畫片時學生能吸收課文中的詞語。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他們抓住文本中的關鍵詞語,理解文本的內容。
二、詞語導入,產生閱讀期待
通過動畫片、圖片、故事等方法引導學生進入文本后,學生逐步理解了課文中的詞語。這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法鼓勵學生深入理解詞語,把握詞語的內涵。在這過程中,學生會對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從而對文本有更大的興趣。如,在學習《雪孩子》時,先引導學生思考:《雪孩子》一文,哪一段最讓你感動?很多學生表示,雪孩子在大火中救出小兔子一段最感人。接著;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這一段最感人?課文用了哪些詞語把感人的事情描述出來了?經過學習,學生了解到當雪孩子發現小兔子家發生大火以后,“飛快”地跑過來。“飛快”這個詞描繪了雪孩子急切的心情。為了說明當時小兔子屋子著火的情況,課文用了“大火”這個詞來形容火勢。屋子發生“大火”的情況突出了雪孩子英勇救朋友的精神。最后,在完成了初步的詞語學習以后,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挖掘課本中的詞語,讓學生學會從詞語著手理解文本的方法,從而對文本產生閱讀期待。只要學生能持之以恒地學習理解詞語,就能夠提高對文本的理解能力。
三、詞語導入,促進語言積累
在學習文本的時候,學生會積累大量的詞語。如何引導學生高效地積累詞語、靈活地運用詞語,是語文教師面臨的一個問題。為了讓學生高效地積累詞語,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把積累的詞語進行分類,歸納整理成為詞匯庫。只有擁有一個內容豐富的詞匯庫,學生才能在需要運用時,從詞匯庫中迅速選取詞語。如,在學習《雪孩子》時,不僅要引導學生理解積累詞語,還要引導學生主動地把詞語進行分類。可讓學生分為幾個學習小組,以小組為單位,找課文中的名詞、動詞、量詞等。學習小組每正確地找到一個詞就加一分,最后給得分最高的小組獎勵。用分類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積累詞語,可幫助學生把直觀的感受轉化為抽象的認知,掌握規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從詞語的角度理解句子。幫助學生分門別類地積累詞語,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環節。
四、詞語導入,落實語言訓練
漢語詞匯量大而且意義豐富,不是只憑一兩天的積累就能理解運用的。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語言訓練的習慣,讓他們在訓練中積累詞語。在語言訓練中,學生能理解運用大量的詞語,語言表達水平就會提高。如,在學習完《雪孩子》后,教師引導學生創建詞匯本,把學過的詞匯分門別類地摘抄到詞匯本上。當學生需要運用詞語時,可以從詞匯本中找到自己需要的詞匯。久而久之,這些詞語會融入學生的語言圖式,就不會再需要詞匯本幫助學習了。因此,在開展語言訓練以前,教師要用動畫視頻或圖片讓學生直觀地感受詞語的形象,理解詞語的感情色彩和表達的意義,并幫助學生從形象感受到抽象理解的過度。只有完成了以上的教學過程,學生才會愿意主動摘抄詞語,不會把語言訓練當作學習負擔。
總之,當深入理解詞語的意思后,學生自然能夠理解句子表達的思想,最終理解課文的內容。這就是有“形”有“效”開展語文教學的思路。語文教師應用有“形”有“效”的方法開展語文教學,讓學生從詞語的角度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