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奇 張文政
摘要:社區是城市基層的社會共同體,也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聚點,小城鎮社區治理是城鎮化的基礎,居民是社區治理的重要力量。文章以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南環街道X社區為研究對象,對小城鎮社區中公眾參與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從調研結果和實際經驗出發,總結提出了社區公眾參與的有效路徑,以期實現社區善治。
關鍵詞:社區治理;公眾參與;城鎮化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即“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現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同時提出了社會治理應具備創新性。城鎮作為城市和農村的連接點,不可避免的在各個方面存在復雜性,社區作為城鎮的基本單元,它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視。社區建設是增強治理能力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的重要途徑,公眾參與成為社區治理的動力源。因此,應積極探索小城鎮社區治理的新路徑,增強社區中公眾參與的興趣、動力和能力,以推進社區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升。
一、X社區治理現狀
X社區成立于2001年7月,轄區總面積2.1平方公里,社區辦公場所建筑面積440平方米,設有行政服務大廳、黨員之家、居民議事室和多功能活動室等,現有工作人員8名,其中3人為蒙古族,其余5人均為漢族。X社區總住戶2341戶,總人口6220人,駐區行政企事業單位11個,個體工商戶357個,醫療網點3個,學校兩所。建有各類志愿者服務隊5支共65人,群眾文藝演出隊兩支共60人。
(一)就業結構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在現代社區中,原來以血緣、業緣、地緣為紐帶的社會關系已經逐漸轉變成多元化的社會關系,初級群體在社區中的作用日趨衰弱,X社區管轄范圍內有大部分本地居民和部分外來務工人員,社區居民的異質性較強,他們分散于社會各行各業,在經濟收入、社會地位、職業結構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異。社區內居民的民族結構也較復雜,各民族在保持自己傳統習慣的同時,也會彼此學習交流,但也并非每家每戶都是如此,社區鄰里之間的熱絡和冷漠并存,對于社區的認同感也有高有低,參與社區活動的意愿更有天壤之別。
(二)社區治理內容復雜、工作人員缺乏
社區治理的內容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化解很多矛盾和糾紛。X社區工作人員的學歷構成有高中2人、大專3人、本科2人、碩士1人,共四個層次,大部分年輕工作人員處理電子信息的能力較強,寫社區通訊、申請社區微信公眾號等工作都由這些人來負責,而中年工作人員的電腦實操水平相比而言較差,往往進行更加具體的書面工作和組織活動等。社區的工作人員數量缺乏,工作能力參差不齊,社區干部隊伍結構也不甚合理,存在職能越位或缺位現象,由于社區工資待遇低、工作條件簡陋,很難留住年輕人才,這也使社區治理工作缺乏新鮮血液,難以取得突破性進展。
(三)不同群體的社區參與動力存在明顯差異
通過對社區管理人員和住戶的調研走訪,發現不同群體的社區參與動力存在明顯差異,比如,中老年人比年輕人更樂于參加社區活動。究其原因,隨著社會急劇轉型和國家治理模式的變遷,不同年代的人所接受的政治、社會文化不盡相同,對于中老年居民而言,他們接受的教育是集體主義至上,使得他們對政府擁有高度的認同感,從而能積極響應號召、配合工作,此外,中老年人由于退休在家,也更有時間和精力從事社區建設。而對于年輕一代的社區居民而言,他們成長的時代越來越關注個人的權利和利益,溝通交流也大多通過網絡、通訊工具實現,缺乏現實生活中與鄰居、陌生人面對面的交流,而且,年輕人一般都是單位的主力軍,工作忙碌,閑暇時間也很有可能想在家休息,因此投身社區活動的動力不足。
二、小城鎮社區治理中公眾參與的困境
(一)社區管理制度不完善、治理體系不健全
社區行政區劃不合理。每個工作人員相配套的片區人口過多,人口結構差異較大,導致工作人員無法及時了解各戶情況,增加了管理難度,無法有效實現精準化管理和精準服務。另外,社區基礎設施建設不健全,大部分室外活動器材已經老化且缺乏維修,公共服務設施不足,不能滿足社區發展和居民要求。
社區治理中公眾參與的激勵機制不完善。第一,社區志愿者不求回報,而大部分社區把志愿者所做的事情當作是他們應該做的,沒有任何形式的反饋和獎勵,這樣久而久之就造成志愿者的服務動力下降。第二,社區工作人員在處理社區事務的同時,很少有人關注他們是否能感受到自身價值的實現以及居民對他們的工作是否滿意等,工作人員的工作成果沒有得到及時的評估,長此以往,工作積極性會大打折扣。第三,在進行大部分社區活動策劃時忽視了請居民代表進行充分討論的環節,辦完活動后能否讓居民在活動中受益沒有做后續的跟蹤訪問,居民對活動相關程序的意見和建議的反映缺少暢通的渠道,這些都影響了居民下次參與活動的態度和行為。
社區治理體系不健全。小城鎮社區治理普遍缺乏社會組織的大力參與,主要是以政府為主、社區居民為輔的形式來管理社區公共事務、提供公共產品、實現社區公共利益。目前小城鎮社區治理主體單一,缺乏組織成長平臺,組織培育機制不完善等都將影響社區建設和各個主體的參與動力。
(二)社區管理者的服務能力有限
城鎮社區的人員構成單一,大部分為女性且出現老齡化現象,思想觀念和工作方法難以避免的會因循守舊,缺乏創新能力、主動改革的意識和魄力,且社區缺少時間和精力對其工作人員進行工作技能培訓,由此導致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果不盡如人意。此外,在“三支一扶”的政策下,年輕的工作人員傾向于把社區工作經歷當做是考取更合適崗位的“跳板”,他們會認真努力的工作,但是社區并不能成為他們的最佳選擇,幾年之后這些年輕的骨干力量就會考進別的單位,人才流失影響了社區的持續性發展。
(三)社區歸屬感的淡化與缺失
社區歸屬感是社區居民對社區的一種心理認同,既包括對處于社區中的自我的認同,也包括對社區的各項硬件設施和文化的認同。小城鎮社區中,大多數中老年本地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較強,而年輕人和外來務工人員的社區歸屬感普遍淡化或缺失。尤其對外來務工人員來說,他們所居住城鎮的社區只是自己的一個暫時棲息地,由于各種制度性障礙,他們無法在醫療保險、子女教育、公共福利等方面享受和本地居民同等的待遇,對公共服務、社區活動等也是漠不關心,缺乏社區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造成社區歸屬感的淡化與缺失。
三、鼓勵公眾參與社區治理的有效路徑
(一)完善社區管理制度,構建多元治理體系下的多方參與格局
社區治理是一個協同治理的過程,處處充斥著談判、質疑、辯論,各方主體積極建言獻策,在差異中形成共識,得出最優方案。首先,完善社區管理和激勵制度。社會應給予社區志愿者一定的榮譽和回報,才能使公益事業得到持續性的發展,比如,通過多種渠道和途徑對優秀志愿者進行表彰和宣傳,促進其實現個人、社會價值。同時,社區工作人員也需要激勵,以此來激發他們工作的動力和活力,包括薪酬激勵、晉升激勵、精神激勵等。還應重視社會精英的作用,他們往往能帶來新思想、做出新舉措,目前急需高學歷、有才能的精英參與到小城鎮的社區管理中來,以創新優化社區治理。社區居民同樣需要激勵,多采用大家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在進行重大決策前組織聽取居民代表的意見,在活動中注重社區居民的參與感受,活動結束后主動跟蹤反饋信息,將建議及時上報,以改進社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實現社區治理的有效性。其次,政府應積極支持各類社會組織的發展,把企業、學校、專業組織機構、基金會等多方力量都納入到社會組織中來,尤其是公益類社會組織,將社會組織與社區聯系起來,可以解決部分就業難題,提升社區服務水平,優化社區治理結構,同時也有助于社會組織的發展壯大。
(二)建立智慧社區,增強社區服務能力
在互聯網和物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建立智慧社區符合信息化的要求,也是社區管理者的有益實踐,能有效增強社區的服務能力,使社區居民享受更便捷、高質量的服務,運用網格化管理,通過組織創新,提供無縫隙服務和維穩新機制,注重人文關懷,時刻了解居民需求,讓每一位居民都能享受社區智慧服務,與社區黨組織、公共機構、社會組織密切聯系,建立現代新型城鎮社區。優秀的社區管理者會調動每個居民的積極性,共同參與社區治理,社區管理者應從提升自身能力入手,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學習運用先進的管理方法,提高居民的社區歸屬感和認同感。
(三)培育社區認同,提高公眾參與社區建設的可持續性
促進社區功能認同和情感認同。社區主要有經濟、社會化、社會參與等功能,社區功能是否發揮得當直接影響居民對于社區事務參與的態度,社區為居民提供醫療、政治、福利等方面的參與機會,同時提升社區公共服務能力,例如建立流動家庭的管理模式和服務網絡,創新對外來務工人員的服務方式。同時注重社區精神文明建設,適時適地的舉辦各類文藝表演、節假日組織集體活動等,使居民在感情上對社區產生依賴,從內心深處把社區當作個體的成長家園。
社區參與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參與一次就結束,而是長期的、持續性的積極參與。明確社區居民的權利與義務會促進參與可持續性。居民有分享社區公共福利、向居委會提交批評建議等權利,應積極行使自己的各項權利,保障居住權益。相應的,居民也有參與社區管理和關心社區事務、愛護社區環境、實施社區互助等義務,居民在享有權利的同時應該履行自己的義務,參與到社區治理中,實現自身價值,也為了社區更好的發展而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周曉虹.認同理論:社會學與心理學的分析路徑[J].社會科學,2008(04).
[2]唐有財,胡兵.社區治理中的公眾參與:國家認同與社區認同的雙重驅動[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2).
(作者單位:甘肅農業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