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領兄
摘要:隨著我國小學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以及新課改的逐漸深入,教育部門對小學語文課本閱讀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是一直以來,小學語文課本在閱讀教學中存在很多問題。對閱讀的作用進行了闡述,分析了小學語文課本閱讀量的現狀,從而得出一些相關性思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本;閱讀量
由于小學語文課本內容涉及的知識非常豐富,所以對于小學生而言,學習語文就像放眼世界一樣,綜合了文學藝術、生物科學、天文地理以及優美散文,可以滿足小學生的求知欲望。這對于小學生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所以必須提高小學語文課本閱讀量,提高小學生的閱讀理解、欣賞及表達能力。
一、小學生提高閱讀量的作用
1、增長見識,提高寫作能力。通過閱讀學習知識,可以擴展小學生的知識面,唐代詩人杜甫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最大的好處是可以豐富別人偷不走、搶不掉的知識,只有學好知識,在寫作時才能靈活運用,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東西。
2、閱讀使人聰明。古人云:“讀書使人避惡,讀書使人友善,讀書使人聰慧,讀書使人高尚。”讀書使人聰明,成語“吳下阿蒙”的由來便是最好的例證了。這個成語的大概意思是,三國時期,吳國將領呂蒙本是一個未曾讀書、行事魯莽之人,吳國的大都督魯肅經常嘲笑呂蒙,后來呂蒙受孫權影響,開始勤奮讀書,最后成為一位飽學之士。一次呂蒙和魯肅相遇,呂蒙找魯肅談起學問來,魯肅卻答不上來。“吳下阿蒙”的故事便是告訴后人要勤奮讀書,讀書使人聰明,只有變得聰明,才不會成為被戲謔的對象。
二、小學語文課本閱讀量的現狀
1、課本閱讀知識單一落后,課本中各類型的文體占據比例不平衡。目前,隨著新課改的普及,雖然小學語文課本中詩歌和散文的占據比例有所增長,但是依舊以現代文為主,而且其中的認字、寫作以及口語交際還占了一部分比例,導致閱讀量少之又少。此外,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其閱讀面僅僅只是課本內的文章以及自己感興趣的圖書,所以課本閱讀知識比較單一且落后。
2、語文課本容量小,閱讀量小。《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定,小學期間,學生的閱讀量必須達到能夠背誦詩文160篇,課外閱讀量必須達到145萬字以上。但是目前,我國的小學語文教育讀本每一冊的課文數量較少,而且課時數量有限,課本閱讀量變小,從而導致學生每日的閱讀量達不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影響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三、對小學語文課本閱讀量的思考
1、提高小學生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要加強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并督促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整體上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為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可以創設一些情境。
(1)創設活動情境。可以用“說一說”“做一做”“演一演”“畫一畫”等活動方式,調動學生對話的積極性,快速又形象地讓學生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意義。
(2)再現課文情境。以課文《黃繼光》為例,黃繼光是小學生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很容易勾起學生體驗的欲望,可以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讓學生自由朗讀,通過整體感悟的方式,把學生置身于課文環境中,體會黃繼光英勇犧牲的壯烈情感。
2、提倡師生互動,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能夠在課堂45分鐘時間內,更好地達到閱讀量標準。所以教師的引導作用很重要,而且對教師的教學水平有嚴格的要求。此外,由于小學生心智不夠成熟,分辨事物的能力較差,所以教師要適時正確地引導學生閱讀。
首先,在讀物選擇上,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閱讀積極向上的文章,選擇適合學生年齡的、積極向上的閱讀材料,傳遞正能量;其次,在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正確有效的閱讀,比如粗讀法、精讀法及選讀法等,并指導學生做閱讀筆記,寫讀后感等;最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課外延伸閱讀,在課下尋找與課內所學文章類似的閱讀資料來讀,加深印象。
3、豐富閱讀實踐,發揮閱讀自主性。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體驗到閱讀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讓學生自己在閱讀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閱讀自主性。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小學語文課本閱讀的積累作為小學生學習的基礎,教育部門必須加以重視。由于小學語文課本內容涉及的知識非常豐富,所以對于小學生而言,學習語文就像放眼世界一樣,綜合了文學藝術、生物科學、天文地理以及優美散文,可以滿足小學生的求知欲望。這對于小學生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所以必須提高小學語文課本閱讀量,提高小學生的閱讀理解、欣賞及表達能力。對于小學語文課本閱讀量的提高需要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教師的積極引導。提高小學生的語文閱讀量,能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促進語文的學習效率的,為小學生今后的學習與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