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俊++曾光
【摘要】隨著社會發展對高校人才培養質量要求的提高,高校基層學生管理工作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作用日益突顯。但當前我國高校基層學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德育作用發揮不足、管理方式單一、制度建設滯后等問題,制約了管理育人作用的發揮。本文從高校基層學生工作中統籌管理與育人的關系、構建“成長導向”管理機制、強化制度進步發展等方面,探析了高校基層學生管理模式的創新路徑。
【關鍵詞】高校基層 ?學生管理 ?工作模式 ?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2-0216-01
基層學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礎。隨著我國社會發展和教育領域改革的不斷深入,黨和國家對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目前高校基層學生管理工作與社會發展和教育改革形勢還不相適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為此,高校基層學生管理工作需要正視存在的問題,通過改革創新學生管理模式,提高管理的科學化水平,提升學生管理工作的質量效益,切實發揮“管理育人”的作用。
一、目前高校基層學生管理模式存在的問題
1.重事務管理,立德樹人作用發揮不到位。
高校基層學生管理工作頭緒眾多,事務繁雜,而作為高校基層學生管理工作者的學生輔導員職責界限模糊,基本等同于學校各職能部門的基層辦事員,輔導員不得不忙于完成各項事務工作,“填不完的報表、寫不完的報告”,教育管理工作特別是德育工作因此受到弱化,造成德育工作被動化、形式化,立德樹人的實際效果有限。
2.重“問題導向”,教育管理效能發揮不到位。
高校基層學生管理工作大都只注重表面上的“問題管理”,往往忽略了深層次的“人性管理”,平時慣用指令說教,出現問題依紀處理、殺一儆佰。這一管理理念的偏差造成學生作為被管理者一直處于消極和敷衍了事的模式之中,體現不出管理“以人為本”的理念,管理過程中缺少人性化的指導與引領,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與抵觸,導致了學生們自我監督意識不夠,反省意識不強。
3.重建章輕改制,管理服務理念創新不到位。
社會在進步,教育在發展,而很多高校沿用的仍然是十幾年前的《學生手冊》,基層學生管理工作制度特別是高校各項相關管理服務保障制度更新,以及針對新形勢、新問題的新制度建設滯后,與當前高校內外環境、育人需求不相適應,造成基層學生管理工作無所適從。如:學分制下的課堂管理問題、集中教育組織問題,寒暑假留校學生管理和食宿保障問題,彈性學制下在校生助學貸款還款時間問題等等。
二、高校基層學生管理模式的創新路徑
1.堅持德育為先,統籌管理與育人的關系。
高校首先應科學合理確定基層學生管理工作職責邊界,對事務性工作按職能部門歸口直接面向學生,變事務性工作輔導員統辦為學生自辦,強化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社會適應能力;探索德育工作課外教育考察考核機制,建立輔導員在管理中實施教育,學生在被管理中學習成長的德育工作模式;按照輔導員隊伍職業化、專家化要求,加強專業培養,賦予教學職責,解決一線學工干部流動大,管理能力不足等問題。
2.創新育人理念,構建“成長導向”管理機制。
高校應著眼社會人才需求和學生成長需求,在基層學生管理工作中,將“問題導向”轉變為“成長導向”,利用綜合素質測評、職業能力測評等多種形式和手段,發揮其在學生學習成長過程中的導向性作用,鼓勵學生自覺強化個人綜合素質能力培養,變“你要學”為“我要學”。從成人立身角度,引導學生自我完善道德修養,自覺遵守法規紀律,變“不許做”為“我不做”,在管理中實現“授人以漁”的育人效果。
3.強化發展意識,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制度。
高校應在深化教育改革中,從社會和高等教育的發展層面,改革內部治理結構,科學系統梳理各項管理制度。從立德樹人,培養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的目標任務出發,從服務學生成長成才著手,更新修訂現行制度,強化交叉規章契合度。始終牢記學生才是工作的主體,根據學生的成長規律來科學分配教育管理資源,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使其得到全面發展。
高校基層學生管理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承擔的德育職能、管理育人職能是課堂教育不可替代的。我們應緊跟社會發展和教育改革形勢,探索創新高校基層學生管理工作新模式,通過管理體制機制的改革,還基層學生管理工作本原,使其為高校學生成長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楠.淺議高校基層學生管理工作模式的創新探索[J].教育管理,2014(32):230.
[2]宋曉婷.淺議高校基層學生管理工作模式的創新探索[J].教育時空, 2016(45):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