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紅 葉莉芬 呂春苗
(浙江省金華市中心醫院,浙江 金華 321000)
?
自我管理支持策略在慢性心衰患者中的應用
許紅 葉莉芬 呂春苗
(浙江省金華市中心醫院,浙江 金華 321000)
目的 探討自我管理支持策略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預后的影響。方法 選擇2012年10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98例心衰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對照組給予常規入院、住院期間及出院的健康宣教;干預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自我管理支持策略,包括住院期間的健康教育及出院后有計劃地對患者實施自我管理支持,包括電話、門診隨訪及家庭隨訪。干預時間為6個月,分析兩組患者6個月后的自我管理狀況及患者的再住院率、平均住院日、全因死亡率。結果 干預組的再住院率、平均住院日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自我管理支持策略的實施能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控制心衰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復發,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預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自我管理支持策略; 慢性心力衰竭; 護理
Self-management support strategies; Chronic heart failure; Nursing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各種心臟結構或功能型疾病導致的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損所引起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臟疾病的最終階段,預后差,長期的心衰病死率和總病死率、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再住院率均很高,患者生活質量差,危害嚴重[1]。而自我管理能力和藥物治療依從性是影響CHF患者療效和預后的關鍵,因此,在對患者內在需求充分認識的基礎上,制訂個體化的自我管理支持策略,能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改善藥物治療依從性,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其壽命,促進疾病的全面康復。本研究通過調查住院CHF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現狀,為患者提供方便、及時、有效的自我管理支持,從而降低CHF患者的再入院率、死亡率,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0月-2013年3月在本院心血管內科住院,按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心功能分級Ⅱ~Ⅲ級的9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對照組48例,干預組50例。其中,男61例,女37例,年齡44~81歲,平均年齡(61.1±13.9)歲。患者無精神疾病、聽力溝通障礙及肢體運動障礙;無腦、肝、肺等重要臟器的終末期患者。兩組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合并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 (1)對照組:給予常規入院、住院期間、出院的健康宣教。(2)干預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入院當日即與患者進行一對一的交流,根據患者的內在需求制訂健康教育計劃,并在出院后有計劃地對患者實施自我管理支持,由2名責任護士及1名醫生組成一個小組,定期進行電話隨訪、門診隨訪及家庭隨訪。出院2個月內每2周1次,以后每月1次,持續6個月連續的系統自我管理支持。了解患者近期疾病的發展情況,并針對患者的服藥依從性、飲食、心理狀態、疾病健康知識的認知程度等進行干預,通過一對一地交流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1.2.2 自我管理支持策略 (1)心理支持:評估患者的心理特點,實施個體化的心理支持,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理念。(2)行為管理支持:飲食宜清淡易消化,低鹽限水,并做到少量多餐,適當限制蛋白質及熱量的攝入,戒煙限酒。有規律的運動可以降低血壓,減輕體質量,提高運動耐量,使患者心情舒暢,精力充沛,改善夜間睡眠質量。根據病情制訂個體化的運動方案,循序漸進。提倡有氧運動,如散步、晨操、慢跑、太極拳等,每周至少3次,每次30 min。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3)癥狀管理支持:讓患者參與制訂自我管理計劃,指導患者及家屬監測血壓、心率、體質量、尿量及有無心衰加重的表現,如呼吸短促、腳腫、體重增加和疲勞等。告知心衰的誘因,以避免并減少心衰的發作,流感流行季節注射流感疫苗。(4)藥物管理:讓患者知曉所服用藥物的名稱、劑量、作用及常見的不良反應,分析其未服藥的原因,使其主動參與治療,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1.3 評價指標 根據自我管理量表[2]結合CHF疾病特點及健康問題自行設計CHF自我管理需求量表,其可信度和效度檢驗結果均在接受范圍。量表分為4個維度:藥物管理、飲食管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管理、癥狀管理,共30個條目,按“總是”、“經常”、“偶爾”、“從不”分別評為4~1分。總分為120分,分值越高,代表自我管理能力越強,兩組病人均在入院時及出院后6個月發放該量表進行問卷調查,當場回收。兩次調查中收到干預組有效問卷92份,對照組有效問卷98份。同時統計6個月內的再住院率、平均住院日、全因死亡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6個月內的情況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6個月內的情況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自我管理能力情況比較 見表2。

分
慢性心衰是心血管疾病的終末期表現和最主要的死因。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其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盡管心衰的治療有了很大的進展,如拮抗神經體液因子,抑制心肌重塑,心臟再同步化治療以及心臟移植等。由于醫護人員工作的繁忙,未對慢性心衰患者建立長期有效的管理體系,以致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低下,飲食、活動、藥物依從性差,不能有效地避免心衰的誘因、及早發現心衰的癥狀,對藥物治療重視性不夠,甚至自行停藥、減量,導致心衰反復發作,再住院率升高,給社會家庭及患者造成較大的經濟負擔[3]。有研究[4]表明:呼吸道感染、勞累和情緒激動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入院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中再次入院的誘因多為肺部感染,多數患者不知道肺部感染會加重CHF),而缺乏有效的自我管理是CHF患者再住院率升高的主要原因[5]。因此,建立系統的、有效的自我管理支持項目并規范性地實施,最終能改善CHF患者的預后。
慢性心衰患者需要長期綜合的關愛、服務、管理和二級預防,而實施自我管理支持策略能實現對心衰患者的服務和關愛,延長患者的生命周期、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1] 劉繼玉.自我管理教育對慢性心衰患者自我效能的影響[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09,12(5):746.
[2] Daviglus ML.Lloyd-Jones DM.Amber P.Vent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21 century [J],Am J Cardiovasc,2006,6(2):87-101.
[3] 劉俊英.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綜合護理干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0,18(2):184-185.
[4] 楊巧芳.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入院原因分析[J].中國實用醫刊,2008,35(10):43-44.
[5] 吳麗華,汪小華,盧玨,等.自我管理項目對慢性心衰患者預后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3):255-257.
許紅(1972-),女,本科,副主任護師,護士長,從事臨床護理工作
R473.54
B
10.16821/j.cnki.hsjx.2016.10.016
2015-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