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爭論
摘要:由于近些年來,我國的自然災害頻發,諸如:洪澇災害、冰凍災害、地震災害等,這些重大的自然災害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和經濟帶來了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損失,為了應對這些自然災害,加以有效的防范和控制,需要引入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體系,要注重探索應急物流管理中的物資儲備管理與控制,全面構建和完善我國的應急物資儲備體系,順利開展應急情況下的物資救援工作,使人們的損失降到最低。
關鍵詞:應急物流管理;物資儲備;管理;控制
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也是與自然災害斗爭的歷史進程 ,近些年來,我國的自然災害較為頻繁,由于人口、資源與環境之間的矛盾不斷加深,導致地震災害、洪澇災害、臺風災害、突發性疾病災害等的出現,造成嚴重的人員、財產傷害。為此,我們需要加強對自然災害的應急能力體系建設,要探究應急狀態下的物流管理,對應急物資儲備管理體系進行全面的建構和完善,要針對應急物流管理中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優化和完善,以實現應急狀態下的順利物資救援。
一、我國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的現狀分析
近年來,我國的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工作在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下,獲得了較大的進展和成績,也基本建構了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體系架構,然而,還存在一些不完善之處,有待進一步完善和優化。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分析。
(一)自然災害應急物流指揮決策體系還有待完善
目前,我國的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組織指揮決策體系是由國務院下設的應急救援辦公室直接領導,并由相關的經濟主管部門負責,并在緊急狀態下還調用了軍隊參與救災。在機構組織設置方面,體現出三個層面的結構:中央級的非常設應急機構;地方政府對應的各級應急機構;志愿者機構。
然而,在自然災害發生時的組織指揮與協調工作過程中,還存在組織機構協調不夠通暢的問題,由于這些組織機構的人員是緊急臨時抽調而成的,因而,在日常溝通和協調的救援工作中,顯現出救援信息不暢、救援效率低下、救援程序混亂的問題。同時,盡管我國以《突發事件應對法》為依據,制定了相應的應急預案,然而,這些應急物流預案還缺乏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相互的鏈接度不足,也存在職能交叉的現象,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滯了應急物資救援工作。
(二)自然災害應急物資儲備體系還有待完善
我國自建立應急物資儲備制度以來,形成了由中央到地方的層級式應急物資儲備網絡,在多次嚴重的自然災害救援工作中,顯現出不可忽視的重大作用和功能。然而,在這個體系中還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具體表現為:1.物資代儲點分布不夠均衡。由于我國的應急物資儲備資源的區域性分布較為明顯,存在資源富集區和資源貧困區的問題,這就使應急物資救援工作對資源的利用率不高。2.物資儲備的數量種類還有待多樣化。由既往的應急物資救援經驗可知,單純依靠中央級的物資儲備中心救援,其數量和品種都難以滿足應急物資救援的需要,因此,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3.應急物資資源的整合度較低。在應急物資儲備的過程中,存在對資源整合度較低的現象,由于應急資源的儲備管理方式較為分散,不利于多災種資源的整合與統一,因而顯現出資源利用率較低的問題。4.應急物資信息不夠通暢。自然災害具有極強的破壞力,而分散化的應急物資救援工作難以協調各種應急資源,無法達到資源利用的整體優勢和協同,缺乏有效的縱橫向的信息溝通機制,無法生成信息通暢、運轉有序而高效的應急物資聯動效應。
(三)自然災害應急物流信息管理體系有待完善
在自然災害發生的危急時刻,信息流的暢通是前提和基礎保障,需要統一而協調的全國災情信息管理系統,能夠實現對地區災害的實時監控。然而,就我國目前的自然災害應急物流信息管理系統中,還存在信息化程度較低、應急物流信息共享和發布平臺缺少的現象,無法滿足自然災害發生區域的信息需求,導致物資短缺、供需不匹配的現象。
二、自然災害應急物資管理的特點與流程
自然災害應急物資管理與普通物資管理不同,它有其特殊性,主要體現于:1. 未知性特征。由于自然災害的發生時間、發生范圍、發生強度都屬于不可知的范圍和區域之內,這就導致應急物資救援也出現不確定的未知性特征。2. 不可替代性。由于自然災害應急物資救援的用途是指定性的,因而其不可被替代,如:疫苗、藥品、血壓等。3. 實效性。自然災害應急物資救援必須充分體現出其實效性,它必須在指定的時間內送達,才能實現其效用和價值,否則就喪失了其存在的意義。4. 滯后性。由于自然災害應急物資救援是發生在自然事件之后的,因而,體現出滯后性。
自然災害應急物資管理的流程主要為:在突發自然災害事件出現后,啟動應急救援系統,并成立應急指揮機構,對救援地區急需的物資進行初步的分析和判斷,利用應急物流信息系統查詢并確定應急物資的儲備、分布、品種、數量規格等,組織運輸和配送,快速送達需求者。
三、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中的物資儲備管理與控制措施
(一)建立并完善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的基礎保障機制
在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系統中,為了使應急物資快速、高效、及時、準確地送達需求者,需要有基礎設施的保障體制和法律制度的保障機制,要加強對我國的應急預案和法律法規的制定,使臨時應急預案具有可操作性,在自然災害發生的時候充分發揮其作用。我們要建立由中央到地方的層級防災信息體系和應急反應體系,確保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的預案實施詳細化、可操作化,最大程度地減少損失,實現抗災救援的目的。
(二)建構并完善自然災害應急物流指揮體系
為了實現高效、及時的應急物資救援,需要建構統一、完善的應急物流組織指揮機構,避免各自為政、統一指揮不靈、協調能力差等問題,要依照統一化、規范化的應急物流運作流程,由常設的、專業的應急物流指揮系統,從事自然災害應急物流救援工作。要架構中央、省級、地市三級的應急物流指揮中心體系,并依靠強大的公共權力部門,實現對物流的協調和資源整合,迅速地整合信息資源,實現對物流信息資源、物資資源的統籌調度和安排,盡最大可能提高響應時間。并且還要確保應急物流信息子系統的通暢無阻,要充分利用這個神經中樞,為應急物流指揮系統的正確決策提供準確、快捷的依據。
(三)建立并完善自然災害應急物流配送體系
在對自然災害發生區域,要實現對其應急物資的供給,還需要有完善而健全的應急物流配送體系,應急物流配送體系的功能健全程度,直接決定應急物資是否能夠準確、及時、全部地送達需求者手中。為此,我們需要在科學論證的前提下,以現代商業物流的先進理念為依據,建構并完善高效、先進的自然災害應急物資配送體系。
國家可以允許一些信譽度高、性價比合理的專業物流公司,參與到應急物流配送體系之中,實現對自然災害后期物資的緊急運輸和配送,并且與政府部門進行及時的溝通和協調,與政府達成協同化的應急物資配送體系,實現應急物資供應鏈條的完整化和高效化。同時,我國還可以嘗試“軍地物流一體化”的應急物流配送方式,充分利用軍隊資源的優勢,實現對軍隊、地方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優化,從而促進軍隊和地方物流資源的高效兼容,實現對自然災害地區的緊急物資救援工作。
(四)建立并完善自然災害應急物資儲備體系
在對自然災害應急物資救援的工作中,應急物資的儲備體系也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保障體系,大量、充足而實效化的物資儲備,可以極大地減輕自然災害的物資短缺的壓力,可以最大程度上縮減采購和運輸的成本。因而,需要建立并完善統一而高效的應急物資儲備指揮系統,實施分級管理,在分工明確的條件下,實現對應急物資的儲備。要運用現代化的倉儲技術,實現對儲備物資的數據信息化管理、倉儲機械化管理。同時,還需要建立靈活的儲備機制體系,實現應急物資儲備的“三結合”,即:社會儲備與專業儲備結合;政府儲備與商業儲備結合;實物儲備與合同儲備結合。
四、結語
應急物資儲備是我國應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內容,需要從機制、體系、法律等方面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形成網絡化的、信息化的應急物資預案體系,并在職責分明的層級應急物資管理體系下,實現對應急物資儲備的管理與控制,實現對自然災害區域的應急救援工作。
參考文獻:
[1]杜潘.我國應急物流體系構建及優化研究[D].蘭州大學,2016.
[2]杜云濤.企業應急物流過程管理研究與應用[D].北京交通大學,2014.
[3]邢杰.應急物流快速信任的影響因子分析[D].華中科技大學,2011.
[4]王震宇.南陽市糧食應急物流中心研究[D].江西理工大學,2012.
[5]李偉.面向不確定環境的應急物流抗風險能力評價[D].大連海事大學,2010.
(作者單位:國網陜西省電力公司物資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