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焦作市旅游業發展迅速,成功打造了“太極故里”、“山水焦作”兩個世界級旅游品牌,但高品質的文化旅游開發還處于起步階段,焦作市文化與旅游尚未實現全方位多層次的融合發展。文章梳理和細分了焦作文化旅游資源,對焦作市文化旅游產品開發進行SWOT分析,從歷史文化、太極拳文化、煤文化、山水文化、懷藥文化等方面提出文化旅游產品的深度開發體系,提升目的地旅游吸引力,促進焦作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字:產業融合;文化旅游;旅游產品;產品開發;焦作
一、引言
伴隨旅游業快速發展和體驗經濟到來,旅游者旅游需求更加多樣化、差異化,旅游者更注重旅游產品文化內涵和文化體驗,文化與旅游業融合發展成為研究熱點。據世界旅游組織預測,文化旅游產品相對自然風光旅游產品表現出更強勁的發展勢頭。文化旅游是旅游者通過感知、體驗目的地歷史文化、遺址遺跡、建筑、風俗民情等人文旅游資源為主要內容的旅游活動,注重文化感受和文化體驗。文化旅游作為高知識含量的一種旅游形式,對于旅游目的地來說, 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旅游新產品可促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焦作具有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但高品質的文化旅游開發尚處于起步階段,開發特色文化旅游產品體系是焦作旅游實現新跨越的關鍵。本文對焦作市文化旅游產品進行整合及創新開發,將自然景觀與新奇的文化表現形式相結合,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特色文化旅游產品體系,提升旅游目的地旅游吸引力,促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二、產業融合研究綜述
產業融合是伴隨著信息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變革而產生的,作為一種新的產業發展模式,產業融合影響著經濟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特別在技術、信息、經濟等領域廣泛運用(陸林,2011)。國內外關于產業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產業融合的概念、產業融合的分類、產業融合的動因、產業融合的過程、產業融合的識別與融合度等方面。隨著旅游業快速發展,旅游產業融合成為研究熱點,國內外分別從旅游產業融合的概念、分類、路徑、障礙因素、動力機制等方面做了研究。旅游者對文化體驗的追求促進文化與旅游業融合發展,旅游業與文化產業融合衍生出許多新業態,進一步促進了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國外關于旅游與文化產業融合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創意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文化主題公園等方面(Nelson V,2015;Kostopoulou S,2013;Connell J,2012)。國內學者主要從旅游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演化機制、融合發展模式及路徑等方面進行相關研究(蘭苑,2014;張琰飛等,2014;花建,2014;程曉麗,2012;張海燕等,2010)。
三、焦作市文化旅游資源細分體系
焦作市人文旅游資源豐富,名勝古跡、文物景點1089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6 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4 處。本文從歷史文化、太極拳文化、煤文化、山水文化、懷藥文化等產業融合視角對焦作文化旅游資源進行梳理和細分,見表1所示。
四、焦作市文化旅游產品開發SWOT分析及存在問題
(一)焦作市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的SWOT分析
1. 文化旅游產品開發優勢(Strength)分析
(1)資源優勢
地處中原的焦作,擁有歷史文化、太極拳文化、煤文化、山水文化、懷藥文化等各類人文旅游資源,可開發不同文化旅游產品體系。
(2)區位優勢
焦作具有優越的區位交通優勢,焦枝、焦太、焦新、月侯四條鐵路穿境而過,高速公路與京港澳、連霍、二廣等國家干線高速融會貫通,鄭焦城際高鐵、鄭焦城際高鐵云臺山支線等便利交通線縮短了至焦作的感知距離。
(3)市場優勢
從市場需求上來看,山水風光類產品和歷史文化產品是河南旅游的主流產品,焦作具備滿足主流產品需求的生產潛力,有規劃地開發其人文歷史資源將會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從市場機會上看,焦作市和鄭州間的城際公交和城際高鐵的開設,加深同周邊城市的旅游關聯;從市場潛力上看,焦作市大力開展媒體廣告宣傳、“百城推介活動”等促銷,成功開通“云臺山號”旅游專列、“青天河號”旅游包機,打開周邊旅游市場和海外旅游市場。
2. 文化旅游產品開發劣勢(Weakness)分析
(1)缺乏合理規劃,文化旅游產品總體開發層次低
焦作市自然山水已打造出 “山水焦作”世界級旅游品牌,但文化旅游產品開發還處在初級階段,古遺址、古代墓葬、石刻碑碣、古建筑等眾多的文物古跡鮮有游客光臨,焦作市文化旅游產品開發一直處于低層次觀光游覽上,文化參與和文化體驗的旅游活動較少,文化景觀與山水未能形成系統優勢,導致大量文化旅游資源閑置。
(2)市場營銷不足,文化旅游形象模糊
焦作市文化旅游產品在其形象上尚未形成鮮明的、獨具特色的促銷攻勢,市場營銷資金和人力資源投入均不足,沒有把文化旅游產品作為一個區域系統進行宣傳促銷,缺乏對焦作文化旅游產品整體形象的宣傳,文化旅游產品沒能形成一個特色鮮明的主題形象。
3. 文化旅游產品開發機會(Opportunity)分析
(1)河南“旅游立省”戰略和焦作“旅游立市”發展戰略的機遇
“中部崛起”戰略為河南省旅游業發展提供了機遇,河南省大力實施“旅游立省”戰略,將旅游業列為重點培育的優勢產業,做大做強旅游經濟,為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和轉型升級提供了大好機會。焦作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強力實施“旅游立市”戰略的重大決策,明確提出把旅游業作為重要支柱產業優先發展和培育。上述重大舉措為焦作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和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2)政府對旅游業的高度重視
焦作市在發展旅游過程中,政府相繼出臺旅游業的扶持政策,完善旅游硬件設施和軟件服務。近年來,焦作市強力實施旅游標準化帶動戰略,進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務功能,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和游客滿意度,先后出臺了《關于旅游服務創品牌工作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快旅游產業化發展的意見》、《關于實施“旅游立市”戰略加快旅游產業發展的意見》、《中心城區旅游業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支持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指導性文件,支持鼓勵旅游業發展。
4. 文化旅游產品開發威脅(Threat)分析
(1)旅游客源市場競爭日益激烈
客觀地說,焦作的山水景觀和文化景觀并不具唯一性,焦作市周邊旅游目的地鄭州、開封、洛陽、安陽等城市的人文類旅游資源對焦作旅游業發展產生較強替代效應,文化旅游產品競爭激烈。
(2)旅游需求結構多樣化
伴隨《國民旅游休閑綱要》出臺,假日安排的改進、帶薪假期的逐漸普及促進旅游者出游,社會經濟水平提高使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及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旅游者旅游需求更加多樣化、差異化,更注重文化享受,這就要求焦作要創新文化旅游產品開發,滿足旅游者的文化需求,提升目的地旅游吸引力。
(二)文化旅游產品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1. 文化旅游產品的主題形象不夠鮮明
焦作目前的主題定位是“太極故里·山水焦作”,焦作文化旅游產品開發僅側重于太極文化,而極具地域壟斷性的懷藥文化、煤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仍處于粗放型開發或未開發的狀況,沒有相應的主題形象。焦作的文化旅游產品開發方面沒有完整的主題形象,尚屬地域零散開發,沒有形成在主題形象領導下的協調系統。
2. 文化旅游產品形式單一,創新能力不足
焦作市文化旅游景區景點多以傳統的觀光形式為主,缺乏互動性、體驗性,創新開發不足,太極文化、神農文化、煤文化、懷藥文化、黃河文化、歷史名人文化等文化旅游產品大多處于低層次或淺層次的開發狀態。
3. 文化旅游產品內涵挖掘淺薄
焦作旅游產品的開發應注意旅游地文化的挖掘,提升產品文化品味,把自然山水景觀中蘊含的歷史文化、人文歷史景觀和民風民俗綜合起來,打造特色文化旅游項目,提高目的地文化旅游產品吸引力。
4. 文化旅游產品的要素整合欠缺,發展不平衡
焦作文化旅游產品對應的旅游資源、住宿接待設施、旅行社組織部門、交通運輸、旅游購物、旅游娛樂等要素需要整合規劃形成協調配合運行機制,區域內文化旅游資源發展不平衡進一步削弱了焦作文化旅游產品的競爭力。
五、焦作市文化旅游產品深度開發
(一)歷史文化旅游產品開發體系
1. 深挖歷史文化,構建檔案產品體系
作為懷慶府的焦作,悠久的歷史造就了豐厚的文化底蘊,歷史文化產品開發應廣泛搜集歷史文化、書畫詩詞著作、影像等資料,對其進行規劃開發形成系統體系,創新性構建歷史文化檔案。其次,深入挖掘歷史事跡的潛在價值,定期舉辦以歷史文化為主題的學術研討和演出活動,通過參觀考察和文化交流促進焦作文化旅游發展。
2. 打造特色的文博景觀,開發文化特色旅游產品
焦作文化旅游開發應把較分散的各種類型的歷史文化資源集中起來,發揮規模效應。應在加強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修葺的基礎上,開發建設焦作市歷史紀念館、博物館。如以府城遺址為中心,建設以商周文化為主題的文化公園;以漢山陽城遺址為中心,建設一座容考古與復原、發掘歷史與漢墓葬、漢代器物、漢官署陳列展示等于一體的山陽漢文化公園;以黃河治理文化為中心開發嘉應觀;以竹林七賢文化為中心對百家巖景觀進行深度開發等。
3. 建設物質載體,開發文化旅游商品
焦作可以采用風景圖冊、壁畫、根雕、木雕、浮雕、蠟像的形式,開發以歷史文化故事與遺址遺跡為載體的文化旅游商品,出版發行歷史文化圖冊及壁畫、袖珍雕刻等。另外,加強與工藝美術學院合作,舉辦歷史文化旅游商品設計競賽,建設歷史文化廣場展覽文化旅游商品。
4. 規劃歷史文化旅游線路
焦作可圍繞歷史文化主題打造系列旅游線路,如圍繞山陽故城、隤城寨遺址等古跡開辟“府城遺址游”;圍繞寺廟、古塔這一特殊的建筑形式開展“古建筑探秘游”,規劃令人神往的宗教文化旅游專線;圍繞焦作歷史名人文化,開辟“焦作名人蹤跡游”等。
(二)太極文化旅游產品開發體系
1. 太極、八極文化旅游產品整合規劃
焦作市可以宏觀地統籌太極拳發源地溫縣陳家溝和八極拳發源地博愛月山寺兩個旅游景點,剛柔結合,推出“太極、八極休閑健身游”的相關文化體驗旅游產品,如開發太極拳、八極拳文體表演、太極拳養生講堂、簡易太極拳學練等產品。另外,可以借助 “太極拳”賽事設計該節事活動的主題文化紀念品。
2. 建設太極拳的發源地,打造太極拳文化旅游產品品牌
焦作應加大陳氏家祠、楊露禪學拳處等景點建設,劃出特定地域,結合現實修建太極拳文史館、太極拳文化研究中心、太極拳練習廣場,恢復陳家溝的東溝、西溝原貌。并開發以太極拳為主題的觀摩、修學專題旅游產品,進行太極拳文化傳播、太極拳技能培訓,使陳家溝成為太極拳愛好者的“圣地”。
(三)煤文化旅游產品開發體系
1. 建設煤炭博物館
建設煤炭博物館是煤炭文化保護開發所采取的主要形式之一。博物館可采用平面和立體相結合的方式,用圖片、遺產遺物、多媒體放映、導游解說等方式向人們展示焦作市煤炭工業歷史或煤炭從形成到開采到使用的整個過程,具體包括礦山發展歷史、礦山開采技術演變、煤礦的社會、文化和藝術等方面。
2. 開辟井下旅游項目
焦作可利用礦井和已開采邊角工作開發特色工業旅游項目,演示煤炭開采史,展示炮采、普采、高檔普采、綜采和綜合掘進等不同采煤方法,開展“煤礦井下探秘游”、“地心旅游”。
3. 修建工業遺址公園
焦作市可以結合礦業遺跡等修建煤工業遺址公園,比如將焦作縫山礦山公園打造成一座以展示煤礦開采遺跡景觀為主體的公園。也可以將遺址建筑利用起來,進行城市和礦區相結合的休閑文化體驗類旅游產品開發。
4. 開發煤炭工藝品
焦作可以采用刻繪、浮雕等藝術手段,生產煤矸石雕為主要產品的旅游紀念品。
(四)山水文化旅游產品開發體系
根據焦作目前的山水資源及所包含的歷史文化開發山水文化旅游產品,如將焦作山水旅游資源中蘊含的“竹林七賢”文化、摩崖石刻文化、神農文化深度挖掘,開發文化旅游吸引點,打造文化旅游產品。另外,可利用木雕、小件石雕、玉雕、貝雕、泥塑等把“五大景區”的景觀和歷史遺存開發成微型雕塑旅游產品,還可以以此開發濃縮景區文化景致的明信片、圖冊、紀念T恤衫等。
(五)懷藥文化旅游產品開發體系
焦作市可以以懷藥文化和其派生的懷商文化為重點,開展懷藥文化研究,推動懷藥文化建設,重建懷慶會館、壞綁戲樓等,建設“懷慶藥都”,打造“懷藥文化一條街”,設計四大懷藥土特產品。同時,把“懷慶藥都”同各縣“四大懷藥”種植基地、古代懷商民居建筑、藥王廟遺址、傳統懷藥文化加工技藝、古運河懷藥運輸等文化元素鏈接起來,打造懷藥歷史文化旅游產品。另外,焦作市可以增加懷藥文化節挖掘懷藥文化旅游產品,啟動懷商旅游板塊,推出懷商文化系列旅游,開辟文化求知線路。
(六)其他文化旅游產品
焦作具有豐富的民間文化藝術旅游資源和“根”文化旅游資源,比如懷梆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地方特色,我們可以開展尋“根”文化旅游產品,滿足游客多樣化旅游需求。
六、結語
近年來,文化旅游成為國際國內旅游的主要形式,焦作人文旅游資源豐富,開發特色文化旅游產品體系可提高目的地旅游吸引力。本文從文化與旅游融合視角對焦作市文化旅游產品進行規劃開發,對焦作市文化旅游資源進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統分類,對焦作市文化旅游產品開發進行SWOT分析,從歷史文化、太極拳文化、煤文化、山水文化、懷藥文化視角創造性地構建了焦作文化旅游產品深度開發體系。開發時要做到不斷挖掘資源的文化內涵,突出主題,增強特色,寓參與性、體驗性于其中;并注意根據吸引的目標群體采取差異化開發策略,進一步開發出具有吸引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文化旅游產品。
參考文獻:
[1]陸林.旅游產業發展的新模式——產業融合[J].旅游學刊,2011(05).
[2]Nelson V. Place reputation:representing Houston,Texas as a creative destination through culinary culture[J]. Tourism Geographies,2015(02).
[3]Kostopoulou S. On the revitalized waterfront:creative milieu for creative tourism[J].Sustainability,2013(11).
[4]Connell J. Film tourism-Evolution, progress and prospects[J].Tourism Management,2012(05).
[5]蘭苑,陳艷珍.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的機制與路徑——以山西省文化旅游業發展為例[J].經濟問題,2014(04).
[6]張琰飛,朱海英. 西南地區文化演藝與旅游流耦合協調度實證研究[J].經濟地理,2014(07).
[7]花建.文化創意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四大路徑[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4).
[8]程曉麗,祝亞雯.安徽省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 經濟地理, 2012(09).
[9]張海燕,王忠云.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0(04).
[10]劉亦雪.基于可拓工程法的河北省旅游吸引力區域差異研究[D].燕山大學,2013.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項目,批準號:〔2016〕-JKGHB-0410;鄭州市社會科學調研項目,批準號:ZSLX2016032;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批準號:2017-ZDJH-236。
(作者單位:鄭州電力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