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萌
摘 要:漢字不僅如實地記載了我們祖先在思想、科學、歷史文化、藝術等各個方面的寶貴資料,其本身的產生、演變、發展亦與中華文明的進展息息相關。要了解中華文化,必須首先了解漢字。漢民族文化輝煌、燦爛,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漢字就是漢民族文化的精華。
關鍵詞:漢字;語言;文化
中圖分類號:H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11-0156-03
一、漢字的發展概說
漢字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自源文字,是漢族人民獨立創造、逐步發展起來的文字符號體系。漢字的誕生,使得漢族人民在社會生活中長期探索、精心創造的成果和經驗,都可以傳承下來。漢字的產生是中國歷史由傳說時代進入信使時代,大大加快了社會的發展。漢民族文化輝煌、燦爛,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漢字就是漢民族文化的精華。本文將從漢字形體演變及漢字造字方法兩部分闡述漢字發展歷程,從而使讀者既從客觀上了解漢字的身家,也能從微觀上知曉漢字的背景。
在世界文字之林中,漢字是一位老壽星,擁有3400多年的歷史。商代時期金文與甲骨文并存,前者是正體,后者為俗體,這種情況一直延伸到西周時期。到了春秋時代開始出現不同區域的風格,在戰國,文字分化日趨明顯了,有秦系文字,包括正體小篆和俗體古隸,而且后者中還囊括了正體八分隸書、俗體章草以及介于草、隸之間的行書。除秦系文字外還有六國文字,它是漢字發展的支流,到魏晉南北朝以后楷書成為主要字體,一直到了唐代楷書算是完全成熟,一直延伸使用至今。目前現今社會大多也使用楷書,是被大眾接受的主體字形。
現代漢字的造字法有兩種:一為動態溯源,一為靜態描寫。絕大多數漢字都是由古代漢字一脈相承演變來的,都可以沿用傳統的“六書”來分析它們的造字法。用“六書”分析現代漢字的造字法必須追溯到古代字形,因而我們稱之為動態溯源。東漢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是第一部記錄并研究漢字的著作。其中對“六書”所做的定義是被大眾廣為接受的,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前4個是造字法,后面兩個是用字之法。
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給“六書”分別作了解說并列出例字。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義,上、下是也。“視”是“看”,“察”是“仔細看”,也就是說指事字一看見就認識,仔細觀察就能體會字的意義,如上、下二字。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詰詘”就是彎曲的意思。依照客觀事物的形狀,用委婉曲折的筆畫構成漢字,如日、月二字。象形是漢字的造字基礎,最初的漢字是以象形字為主的,這也是漢字是表意文字的根本。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聲造字使得古老的表意文字不再拘泥于事物的有形可像,只要把要表事物的歸屬類別劃分清楚,歸入所屬的義符,再給一個讀音,就能造出象形字所不能造的表抽象概念的漢字。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從許慎的解說可看出,會意是把兩個意義不同的義符合在一起,表示一個新的意義。會意字使漢字的表意范圍擴大了,可以表示一些象形字無法表達的抽象的概念。五曰轉注,六曰假借,此兩種屬于用字法,在此不多介紹。
二、漢字的特點
(一)構形方面
現代漢字是二維的平面文字,它的各種結構成分都是通過橫向、縱向兩個坐標來展開的,這就使筆畫和部件的組合方式更為多樣。比如兩橫兩豎4個筆畫,如果作線性排列,只能有6種組合方式;如果作雙向排列,就可以有相當多種組合方式。再比如“口”“力”兩個部件,作線性排列,只能有“加”“叻”兩種方式;這就為漢字的構形提供了廣闊的天地,為增大漢字字形的區別度和信息量提供了可能性。
現代漢字是表意兼表音的文字,絕大多數漢字是形、音、義的統一體,都能通過字形提供或清晰或模糊的音和義的信息,所以有人帶著贊賞的口吻,略為夸張地把每個漢字的字形稱為“集成的信息塊”。二維的平面文字、“集成的信息塊”又不可避免的帶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復雜繁難的缺點。漢字以形分別語素的音、義,要為成千上萬個漢字構造各具個性的字形,就必須采用不同的筆畫數目和筆畫形狀、不同的部件數目和部件形狀、不同的筆畫組合方式和部件組合方式等辦法來區別字形。如果想要控制筆畫數和部件數,就必然會增多形近字;如果想要增大字形的區別度,就難以避免加重字形的繁復程度。
(二)造字方面
現代漢字的筆畫、部件林林總總,造字方法又多種多樣,特別是拼合形旁和聲旁的形聲造字法,能產性特別強,使漢語中眾多的語素都能用不同的字形來分別記錄,確保了記寫現代漢語的準確度和豐富性。滋生能力強的優點同時帶來漢字字數太多的缺點。近年出版的大型字典收字量有的已達8萬個左右,而且還有增多的趨勢。主管部門發布的《現代漢語通用字表》也有7000字之多。好在出現頻率高的常用字長期自動地控制在三四千個。
(三)功能方面
雖然古今漢語的字音差別很大,但是由于字義的變化相對來說還比較小,近一兩千年的字形又相對穩定,所以用隸楷漢字印行的先秦兩漢古籍,今天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基本能看懂。漢語方言眾多,方言之間的語音差別特別大,但如用漢字記寫詞匯和語法規范標準一致的共同語,不同方言區的人也能順利的進行書面交際。
形成這一優點的主要原因是漢字產生的基座是表意的,現代漢字的性質是意音文字,它的字形跟漢語語音的聯系比較微弱。在通用漢字中,大約有10%的漢字沒有表音聲旁。其余90%左右的形聲字雖有聲旁,但這種聲旁不同于拼音文字的字母,它們不是專職的,而且很多聲旁從造字開始,表音就是近似的,它們又不能經常地、大量地隨著字音的變化而變換。
三、漢字中的古文化
(一)生產生活
農,《史記·孝文本紀》:“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農”如此之重要,因此我國從秦代起就設置了勸農官,職責是勸農民采桑、耕作,歷代相沿,范成大詩:“我昔官稱勸農使,年年來激西江水。”他就做過這樣的官職。農,這是一個會意字,上部是“林”,下部是“辰”。“辰”是“蜃”的本字,“蜃”是蛤、蚌之類的軟體動物,古人用它們的殼制成農具,用來耕作,這種農具叫蚌鐮,在蚌鐮的背部鑿兩個孔,用繩子系在拇指上,用來掐斷禾穗。因此“農”會意為拿著農具在林中耕作。不過許慎認為:“辰,震也。三月,陽氣動,雷電振,民農時也,物皆生。”以此會意為在林中務農。許慎的看法跟“辰”字的甲骨文字形不符,是因為他沒有見過甲骨文的緣故。《說文解字》:“農,耕也。”引申為農業、農民。《周禮》中將農民分為3類,稱作“三農”,分別為山農、澤農、平地農,指居住在山區、水澤和平地的農民。古時以農立國,西周統治者制定了治理國政的八項原則,稱“農用八政”,都是為了發展農業生產。《漢書·食貨志》開宗明義:“《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貨。食謂農殖嘉谷可食之物,貨謂布帛可衣,及金、刀、魚、貝,所以分財布利通有無者也。二者,生民之本,興自神農之世。”班固取農用八政之首的“食”和“貨”來概稱古代的財政制度,故稱《食貨志》。農用八政出自《尚書·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賓,八曰師。”農業靠天吃飯,古人就將天上的一顆星命名為農星,稱作“農丈人星”。“丈人”是對老年男子的尊稱,移用來稱呼農星,“老農主稼”,可見古人的樸素愿望,“人事作乎下,天象應乎上”,是多么渴盼豐收啊!唐代詩人張碧有一首《農父》詩,道盡了農民的辛苦:“運鋤耕劚侵星起,隴畝豐盈滿家喜。到頭禾黍屬他人,不知何處拋妻子。”這首詩說的還是豐收年景,荒年的景象就更加凄慘了。
田,關于“田”字,《說文解字》云:“陳也。樹谷曰田。象四口。十,阡陌之制也。”陳,指耕田阡陌交通塊塊相連。四口,指邊緣整齊。“田”字的形體古今變化不大,均像一片阡陌縱橫的田地的形狀,其本義指農田,即供耕種的土地。因為“田”中縱橫交錯的小溝及一塊塊的土地排列整齊,因而“田”字便引申出“陳列”“整齊”的意思。“田”字反映了奴隸社會井田制的情況。井田制是我國古代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西周時盛行。那時,道路和渠道縱橫交錯,把土地分隔成方塊,形狀像“井”字,因此稱作“井田”。井田屬周王所有,分配給庶民使用。封建領主不得買賣和轉讓井田,還要交一定的貢賦。領主強迫庶民集體耕種井田,周邊為私田,中間為公田。井田制的實施,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隨著生產力的提高,春秋晚期,井田制逐漸瓦解。
(二)婚姻家庭
婚,關于“婚”字,《說文解字》云:“婚,婦嫁也。禮,娶婦以昏時。從女從昏,昏亦聲。”結婚是一件喜慶的事,所謂的人生四喜之一就有“洞房花燭夜”,古人為什么要從“昏”字,還要行之以“昏”時呢?先說“昏”字,《說文解字》云:“昏,日冥也。”甲骨文“昏”字從“日”從“氐”,氐即“低”,落下的意思。“昏”是會意字,其造字意義是:太陽已經落下。“昏時”就是夜幕降臨的黃昏時候。為什么要規定“娶婦以昏時”呢?劉申叔《古政原始論》中說:“其行禮必以昏時者,則以上古時代用火之術尚未發明,劫婦必以昏時,所以乘婦家之不備,且使之不復辨其誰何耳。”這正反映出從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的歷史時期中的搶婚制度。上古的“昏”有“結婚”的意思。其后,“昏”專指“日落黃昏之時”等意思,而結婚的意思古人則用“婚”字表示,即在“昏”的左邊加一“女”字為意符而成。最初,“婚”字既可以指男子娶親,也可以指女方嫁人。現在,有些少數民族,如瑤族,迎娶新娘一般都選擇在傍晚或黎明時分進行,不到這個時辰,新娘不準進男方家。這可以作為古代先民“娶婦以昏時”的有力旁證。
女,《說文解字》:“女,婦人也,象形。”其實這是統而言之,嚴格區分的話,未嫁之女稱作“女”,已嫁之女稱作“婦”。至于“女”字的造字形態為什么會采取跪姿,段玉裁解釋說“象其掩劒自守之狀”,意思是一副順從的樣子,這也是大部分學者的看法,即女子跪在男子面前,反映了古代中國男尊女卑的思想。但是未嫁之女稱作“女”,既然未嫁,哪里來的男人?在父親兄弟之間大約用不著如此卑微吧。當然也不可否認,母系氏族社會之后,女子的地位確實比男子較為低下,從《詩經·斯干》一詩中即可看出,詩中吟詠道“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生了男孩兒,就讓他睡在榻上,給他穿上衣服,讓他玩璋這種玉器。因此生男孩兒又稱作“弄璋之喜”。“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生了女孩兒,卻讓她睡在地上,“裼”是襁褓,把女孩兒包在襁褓里,“瓦”是用瓦所制的紡錘,給女孩兒玩的是紡錘。因此生女孩兒又稱作“弄瓦之喜。”
(三)天文天象
月,“月”字是個象形字,字形像月缺時候的形狀。月亮的特點是缺時多,圓時少,所以,古人以常見為文。其本義是指月亮。根據月亮運行的陰晴圓缺這種周期現象,人們把從朔至晦稱為一月,因此,“月”又作計時單位,如:3個月以后。“月”引申為像月亮一樣的顏色或形狀,如:月白,月琴。“月”字是個部首字。凡以“月”為部首的字大都與“月亮”“光明”有關。如“明”“朗”“朔”“期”等字。“月”常與肉的“月”部相混,要注意識別。
雨,“雨”字是個象形字,《說文解字》云:“雨,水從云下也,一象天。”雨是從云中降落的液體、水滴。作動詞用就是“下雨”,引申為“滋潤”。“雨露”一詞,在古代指恩情、恩澤,如李白《書情》詩:“愧無橫草勁,虛負雨露恩。”“雨”字是部首字,從“雨”的字都與“雨水”有關,如雪、霖、霧等。
夏,“夏”字是個象形字。“夏”字在金文中像一男子在烈日炎炎的三伏天里,熱得渾身是汗,無所措足,便脫去所有的衣服,赤足露背地站著。“夏”也是古代中國稱謂,如“華夏”“諸夏”。“夏”字后來引申為“大”。又有“高屋”“大殿”之意,同“廈”。“夏”字后來又被用作時序的劃分,即春夏秋冬四季中的夏季。其之所以被用作時序的劃分,根據它的本義和引申意義可以推測,陰歷的4月、5月、6月這3個月正是氣溫高、天氣炎熱、太陽光照強烈、猶如一團大火在熊熊燃燒,人要面對這樣的酷熱環境生活,就需免裝而赤足露背。因此“夏”就被用于一年四季的劃分,即指最熱的季節。
參考文獻:
〔1〕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王寶珍.漢字與中國文化[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0.
〔3〕許暉.這個字,原來是這個意思[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5.
〔4〕宿春禮.人生該懂點漢字的奧妙智慧[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9.
〔5〕費錦昌,徐莉莉.古今漢字趣說[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 姜黎梅)